资源简介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2课时)【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课标要求】2011版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2022版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教学目标】1. 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2. 模拟播报天气预报。【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从哪些途径得知明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观看视频后学生对天气预报有了更多的了解,提醒同学们注意,天气预报包含了哪些内容。提问:你能看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符号吗?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气象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学家通过分析卫星云图得到的。那么你们想知道怎样读卫星云图吗?”(在这一环节,展示,一幅卫星云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中蓝色、白色、绿色的区域分别代表什么。)进一步解释: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深,表示云层越厚,降水概率越大。学以致用,读懂“风言风语”注意:1.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2.风力: 风的强弱 共分18级一道风尾为 2 级一个风旗为 8 级学以致用:你能判断出符号所代表的风向和风力吗?常用的天气符号以图片展示不同的天气符号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天气,同时结合图形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联想记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预留2分钟记忆)学以致用:常用的天气符号(“抢答”时间)提问: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学习了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要求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如果课堂时间不充足可放到课外进行)【课时检测】1.下列关于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说法,错误的是 ( )A.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B.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小,对人体的健康有害C.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D.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2.2021年11月6日,北京突降大雪,下列天气符号代表大雪的是 ( ) D(苏州学业考)如图为春季某日我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40°N附近的天气状况是 ( )A.有微风和沙尘 B.雨夹雪天气C.晴转多云天气 D.出现沙尘暴、大风天气4.给图示30°N附近的人们的生活建议是 ( )A.适宜户外运动 B.注意添衣防冻C.出行带好雨具 D.做好防晒保护“回南天”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形成连日的小雨或大雾。据此完成5、6题。5.“回南天”发生时,当地的天气一般是 ( ) B6.“回南天”现象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有 ( )A.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 B.天气干燥,适合晾晒衣服C.多暴雨,发生洪灾 D.多雾,影响交通出行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