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2课时)【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课标要求】2011版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022版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2.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教学重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科考发现: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煤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底下演变而来的,而现在南极大陆的气候几乎不支持绿色植物生存。你能解释材料中所说的现象吗?复习上一课时学到的“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回答导入问题。任务1 观察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明确其位置。观察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2.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3. 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通过反复观察板块示意图,让学生掌握六大板块的分布及特征。)教师再次设问:图中:“→←”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提示: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判断)“→←”表示碰撞挤压; “←→”表示板块张裂。任务2 模拟板块碰撞挤压、板块张裂运动,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归纳: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完成教材活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拓展:为什么要给珠峰重新测量身高 ?任务3 观看视频,说出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观察地图,引导学生说出火山、地震与板块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课时检测】如图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图中A板块的名称是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大洋洲板块2.图中震中所在地为地震多发地区,下列关于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暴雨成灾,诱发地震 B.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C.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结构 D.位于海边,海水运动造成地震2020年12月8日,中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新高程8 848.86米,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画图,据此回答3、4题。3.漫画中,“关系不和”的两个板块分别是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4.漫画中,因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被伤及的“无辜”是指 ( )A.阿拉伯海扩大 B.古地中海消失C.红海出现 D.阿尔卑斯山脉隆起2022年1月15日12时27分(北京时间),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Hunga Tonga火山(20.5°S,175.4°W)发生猛烈喷发并引发大范围海啸,此次可能是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读图,完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发生处位于 ( )A.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壳较为稳定的是 ( )A.甲 B.乙C.丙 D.丁7.火山喷发时,当地居民应该 ( )A.为躲岩浆应往地势低洼处躲避B.赶紧躲到近处的木板房里C.应对火山灰时要戴好护目镜等D.马上跑回家收拾贵重物品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