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第1课时)【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课程标准】2011版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 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022版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教学目标】1.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2.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这些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图文结合学习地理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法,使所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任务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想一想: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已经学会种植庄稼,可以不靠采摘野果充饥了,需要带领族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补充因素1:交通 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 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补充因素2:自然资源 新疆北部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一片戈壁,如今却成为北疆工业带上的重要基地,是什么原因让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补充因素3:旅游 有人说,黄山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名山之一,它曾得到这样的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而有众多人前去,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影响黄山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补充因素4:宗教 有的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只为一睹那神圣的布达拉宫,做一次最虔诚的朝拜,摸一摸那刻着经文的转经筒,这就是誉为“净化心灵”的佛教圣地——拉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感悟到聚落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聚落形成的自然背景。结合学生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聚落影响因素的探究之中,归纳出早期形成聚落的几个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初中地理旨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分析补充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归纳: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思考: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聚落,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当我们从高空俯视大地的时候,会发现聚落的形态原来是如此丰富多姿。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有的是簇成一团,有的拉成长条,各式各样,形态万千,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聚落形态呢?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根据资料,分析下面两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2.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回答。【课时检测】(2021·重庆黔江学业考)读云南省翁丁老寨及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1、2题。1.翁丁老寨( )A.属于乡村聚落 B.属于城市聚落C.建筑高楼林立 D.商业活动发达2.当地自然环境与传统民居风格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寒潮多发——木质结构利于保暖 B.冬季降雪——屋顶陡峭便于排雪C.湿度较大——底层架空利于防潮 D.光照不足——窗户较大便于采光贵州省某河谷两岸,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这就是著名旅游胜地西江千户苗寨。下图为西江千户苗寨和吊脚楼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造成河流两岸不同河段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人口 D.交通4.关于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推测正确的是( )A.用不同长度的木料支撑房子(吊脚)主要是为了造型美观B.吊脚楼对木料的需求较少,对钢铁、水泥的需求量大C.窗户多、对外散开有利于通风散热D.吊脚楼呈梯状逐级抬升,方便邻里交流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据此回答5、6题。5.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A.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C.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6.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B.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C.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D.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