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农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学情分析】 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课程标准】2011版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2022版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任务1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发展农业,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呢?1、自然因素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应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想想你知道哪一些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思考:因地制宜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因素?光照 热量 水分 地形 土壤2、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你知道哪一些主要社会经济条件?)请说出影响下列地理农业事例的主要因素。(1)《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土壤)(3)“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 (水源)请说出影响下列地理农业事例的主要因素。(1)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市场)(2)冬季,北京、石家庄等北方城市居民想吃到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很方便。(交通运输)(3)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策)(4)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技术)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A地以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的生产为主,因为A地位于城市郊区,距城市近,生产城市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最高。B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因B地位于远离城市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适宜发展林业,因C地是山地,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D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因D地位于海洋,水域辽阔。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么?请说明你的理由。可行。因为A地距离城市近,市场对花卉、蔬菜、肉、乳、蛋、禽的需求量大,而且价格比水稻高,所以由水稻改种花卉、蔬菜,发展肉、乳、禽、蛋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播放视频:这些农业中的“黑科技”震撼到你了吗?任务2 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农业依靠科学技术,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1)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2)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3)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4)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你知道哪些科技兴农的实例?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活动:了解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下面是他们整理的结论,从A、B、C中任选一项,帮助他们补充些鲜活的例子。新型农业“外向型农业”是指以出口创汇为主体的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旅游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旅游活动的内容除浏览田园风光外,还有灌溉面积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精确农业”是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它的特点是“精确”,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做到精确作业、精确施肥和精确估产。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农业发展方向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课时检测】(2021·顺德期末节选)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湖南衡南试验示范基地双季测产突破1 500千克大关。相比第一代和第二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具有耐低温、抗倒伏、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突出优势。据此完成1~2题。1.“叁优一号”双季测产突破1 500千克大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土壤肥力 B.种植经验C.农业技术 D.资金实力2.“叁优一号”从试验田向大面积推广,有利于 ( )A.增加农田土壤肥力 B.减少农业生产用水C.克服极端天气影响 D.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0·福建学业考)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近20年来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增幅全球领先。下图示意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收割顺序。读图,完成3~5题。3.冬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 )A.亚热带 B.暖温带C.中温带 D.寒温带4.影响冬小麦收割顺序由甲→乙、乙→丙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 )A.纬度、地形 B.纬度、海陆C.土壤、地形 D.土壤、海陆5.对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最大的农业技术是( )A.麦种培育 B.无人播种C.智能收割 D.粮食储运下图为我国某地的气候和地形图,图中王村距某大城市最近,仅5千米。根据图中信息完成6~8题。6.该地最有可能位于下列地形区中的 ( )A.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C.辽东丘陵 D.东南丘陵7.该地农业结构不合理的布局是 ( )①在甲地大力发展苹果种植 ②在乙地发展蔬菜、花卉种植 ③在丙地发展淡水养殖 ④在丁地大力发展水稻种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近年来,王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通过吸引游客垂钓、采摘等活动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主要利用的人文优势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优美的田园风光C.先进的农业科技 D.优越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图为“农业产业结构产值构成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9.40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变化体现在 ( )A.各部门产值比重均增加 B.渔业产值比重增加最小C.农业产值结构更加单一 D.农业产值结构更加协调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取得的成就是 ( )①畜牧业产值比重增加,满足居民消费需求②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生态功能逐渐增强③种植业产值比重增加,粮食安全得到保障④渔业产值比重增加,保障国民基本供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