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

资源简介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四节自然灾害,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自然灾害的概念,常见自然灾害的种类,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灾害的分布及成因,防灾减灾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种类是学习的基础,重点内容是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自然灾害和破坏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教材编写紧扣课标的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第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第三,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手,以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能够被学生轻松的接受,对于自然灾害学生并不陌生,本课是将学生的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并提高认识程度,难度不大容易被学生掌握。
【课程标准】
2011版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022版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教学目标】
1.观看视频,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
2. 结合图文资料,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并能够说出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3. 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常见气象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教学方法】
自然灾害,学生经历的不多,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陌生的地理事物展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难度较大,通过读图识图、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利结合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问题驱动,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通过视频学习,知道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通过练习:
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撒哈拉沙漠中的风暴
B.2010年我国南方的冰雪天气
C.亚马孙雨林中的持续强降雨
D.长乐拉丁酒吧“1·31”重大火灾
明确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的客体。
活动:下列现象或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A属于自然灾害,因为冰雹是自然现象,并造成了损失(砸烂西瓜)。
B不属于自然灾害,因为化工厂皮水泄滿是人为原因。
C不属于自然灾害,因为游客乱扔烟头致森林火灾,属于人为原因。
D属于自然灾害,因为大风是自然现象,并造成了损失(刮落广告牌并砸了汽车)。
教师: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主要分为哪两大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4—55后思考回答。
结合教材图文资料,说说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教师:结合教材图文资料,说说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干旱: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形成原因(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设疑: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为什么不是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仅从干旱程度来看是最严重的,但该地区工农业较少,人口也少,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少。旱灾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虽然降水相对较多,但工农业发达,人口集中众多,一旦造成旱灾,其损失就大了。
洪涝: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形成原因(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雨季长,多暴雨和连续性降雨,故平原地区和河谷地区易发洪涝灾害。)
台风: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形成原因(台风从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
寒潮:分布地区(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
形成原因(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若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设疑:雾霾属于自然灾害吗?
【课时检测】
(2022·海淀质检)2021年11月20日至23日,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下图为中国天气网发布的全国冰冻线(最低气温0 ℃线)进程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处冰冻线向北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河流
2.应对寒潮的合理措施是( )
①及时添衣保暖 ②行车注意防滑 ③停止高空作业 ④开窗通风换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王林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如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潮 洪涝 干旱 台风
B.台风 干旱 洪涝 寒潮
C.寒潮 台风 洪涝 干旱
D.干旱 寒潮 台风 洪涝
4.海南几乎不受甲类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原因( )
A.地势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B.纬度较低,远离冷空气源地
C.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较大
D.森林覆盖率高,降低风速
(2021·天水学业考)3月14至15日,一场近十年来影响强度最强、范围最广的沙尘暴席卷了我国北方地区。受其影响,西安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严重污染,而同为陕西的汉中市空气质量级别却为优。下图为两城市位置示意。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符号中表示沙尘天气的是( ) D
6.沙尘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它能使( )
A.土壤肥力增加,农业增产增收 B.大气能见度降低,交通隐患增加
C.山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D.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会急剧上升
7.这次沙尘天气过程中,陕西汉中市空气质量仍为优,未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汉中市距离沙尘源地较远 B.沙尘天气势力弱,强度小
C.汉中市降水丰富湿度较大 D.秦岭山地阻挡作用显著
读图“我国旱灾发生频次分布图”,回答8~10题。
8.地形区位于旱灾出现频次>30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9.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旱情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常受台风影响,可缓解旱情
B.乙地区位于干旱地区,旱情严重
C.丙地区终年少雨,旱情严重
D.三地旱灾频发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大
10.我国西部地区旱灾发生的频次较少,主要原因是( )
A.终年湿润 B.人口稀疏、城镇较少
C.气温年较差大 D.工农业发达,城镇密集
2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