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学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西湖的景物名胜很多,请同学们看图片描述一下你所看见的美景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展示:师:点评学生的回答,那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白居易选择的这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钱塘湖春行》。二、探索新知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背景链接《钱塘湖春行》: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公元823年或824年)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文体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认准字音贾亭(jiǎ)暖(nuǎn)没马蹄(mò)白沙堤(dī)啄春泥(zhuó)鹦鹉洲(yīnɡ wǔ)古今异义浅草才能没马蹄(古义:刚刚可以 今义:指人的能力)词类活用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词语解释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游不够,乐趣无穷,舍不得离开的意思。足,满足。整体感知1、师: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预设: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师:全诗分为几个部分?预设:全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写湖边,另一部分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3、师:试着翻译全文诗预设: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仔细研读1、师: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句看出来的?预设: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2、师: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预设: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按照远、近,动、静的顺序写的。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近景,动景3、师: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预设:从“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看出是骑马观景。4、师: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预设:围绕“春”“行”来写的。5、师: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预设: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6、师: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预设: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7、师:颔联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预设:“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8、师: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遮” 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9、师: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预设: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10、师: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预设:“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里让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师总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喜悦与闲适。随堂检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6)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8)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9)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五、小结本诗通过描写西湖的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