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情绪——初中心理课分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脑科学与情绪——初中心理课分享

资源简介

脑科学与情绪——初中心理课分享
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可以分为:自我认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会学习、职业规划和社会适应。其中,情绪相关的主题是中学生要学习和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谈起情绪心理课,很多老师可能会从认识情绪—觉察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情绪这四步骤进行。埃利斯的ABC理论也一直是中小学情绪心理课堂中常被提起来的话题。今年的情绪主题,我没有再讲ABC理论,感觉用得多了好像也讲不出什么新意了。于是在上一周,我突发奇想想到可以和大脑的相关知识结合,把脑科学和情绪联系起来,应该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帮助学生去理解情绪。
这些天,我看完了一本书,查找了一些文献,也总结了一些材料,完成了这一期课程的制作!需要提醒大家一点,因为和大脑的知识相结合,感觉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论性有些强,可以在使用课件的时候适当减少一些理论的部分,增加一些实践。对于初二以上的中学生,适用性比较强,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
01 课程大纲
理论基础
三脑理论,又叫“三位一体的大脑假说”,该学说形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由美国神经学家保罗·麦克莱恩首次提出。
依据长期的脑科学实验结果,麦克莱恩大胆提出自己的大脑假说,他认为人类颅腔内的大脑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脑作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按照出现顺序依次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之上,如同考古遗址一样,保罗称其为“人脑的三位一体”构造。这三个脑的运行机制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他将这三个脑分别称作新皮质和认知脑 ,边缘系统或情绪脑,以及行为脑(即脑干和小脑)。每个脑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但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
适用对象
中学生
教学目标
了解情绪,认识情绪,学会觉察和判断情绪;
掌握大脑的结构,认识大脑与情绪的关系,意识到大脑对于情绪的重要意义;
学会运用大脑的知识调节情绪,科学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情绪。
02 课程内容
课程共分为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认识大脑入手,先通过用右手比喻为大脑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解三脑一体的结构,分别为行为脑、情绪脑和认知脑。随后,向学生展示PPT,介绍三脑一体的具体含义和进化内容,以及三者之间和情绪的关系。最后,请学生填写学案,对自己的三脑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当自己在面对事件时的处理方式。比如:行为脑的打分比较高,可能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表现在行为上,逃避、攻击等都是行为脑在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认识情绪。从情绪的种类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情绪、情绪的种类有哪些。然后通过视频(头脑特工队片段)帮助学生深化。在认识完情绪后,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如何判断情绪,可以从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进行情绪的判断。
第三部分,在分别认识完大脑和情绪之后,再来了解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和观看的视频结合,向学生提问,在动画片中,五个情绪小人的操控台在哪里?(学生可能会回答在大脑中)从而引出大脑和情绪的关系,引导学生当情绪来临时,如何让大脑发出指令,更好地处理情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