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心理课|合理归因史无前例,开学第1-2周“期末”考试。学生从热闹放松的假期中,匆忙地回归校园。一到学校就面临着开学与考试的双重“压力”,这时候如果对考试结果没有进行合理、积极地归因,则容易对学生下阶段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缺乏学习积极性。设计理念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本课以维纳提出的归因理论为依据,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归因类型,并找到合理归因的方法,学以致用。一、课堂导入这堂课设计之初,我的想法是在学生考试前上《归因》的课。对于考试准备的情况好坏与否,学生自己心里很清楚,也就是说对于考试的成败他们其实大概都有个底。考试后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如何对成败进行归因,这直接影响着他们下一步的学习行动。所以在考试前我尝试上了这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也积极参与,但是缺少了一种“我现在就能体会到刘老师你说的.....”,心理课讲究的还是需要最好是即时有所体验和感悟,如果现在就有一个情境在这里,不需要老师设计,不需要老师准备,就能直接用到课堂上的东西,我想我们还是必须得利用上。因此,还是建议大家在考试后的1-2周给学生上这堂课。问题导入:上课前可以先询问学生今天的心情怎么样,或者问下学生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分享。然后顺势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你的寒假计划吗?如期进行了吗?”(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追问为什么如期进行或者为什么没有如期进行,给你制定下次的寒假计划有什么启示。)请大家注意寒假计划是上个学期期末最后一节心理课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这样在让学生分享时不会无话可说。师总结:同学们分析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有的同学甚至通过分析原因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应该说,在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侧面,都离不开成功与失败,也免不了要找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或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的就是这样一个课题:“ 为什么?怎么办?————合理归因。”二、认识归因1、解释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影响动机效果。归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认知现象。2、情景在线:在考试后我们都是如何归因的?情景一如下图,在考试后出现的四种不同的归因方式,然后产生不同的感受体验。学生通过两个情景,联系自身,分析不同的归因类型,并找到自己的归因类别。在完成两个情景的理解后,介绍维纳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根据韦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失败归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三、合理归因1、小组分享:你对前两天的考试成绩满意吗?请你也为这次的考试归因,并与组内的同学分享。最后总结出积极且合理的归因方法,派代表分享。2、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维纳的归因理论,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归因。(接下来把对考试成果的归因拓展到生活中)A.我认为他是故意的B.我认为他是在有意使我出洋相C.他是无意的D.可能没有看到我E.我认为他这样做有他的道理总结:合理归因=积极的态度 积极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