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星球版七上] 第一章 地 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主要包括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两方面的内容。本课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教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养成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已经有所了解,七年级则要求学生能够具体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教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外史料的学习,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重点)学生能领悟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充满坎坷与艰辛,培养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难点)【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画图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呢?是呀,面对地球,我们人类太过渺小,所以很难目睹它的全貌。那么地球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研究地球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苏东坡的诗句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兴趣,明确学习内容。二、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播放神州15号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 通过视频,我们看到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球体。可是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个浅显的事实,人类对它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活动]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1、探讨:天圆地方(盖天说),你知道它的由来吗?有何证据?(1)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2)《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3)四合院、天坛的建筑格局中暗含天圆地方的思想。2、播放“月食”视频。质疑:你觉得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完全可信吗?(1)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2)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到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学生列举证据:如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边观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3、出示“麦哲伦”及环球航行路线图。(1)指导学生读图,并说出船队经过的大洋名称。结合阅读材料,说说结果如何?(2)学生读图,按顺序说出经过的大洋。阅读“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了解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是伟大的历史壮举及其付出的巨大牺牲。(3)进一步质疑:这次环球航行就一定能说明地球是球体吗?学生探讨交流。出示地球卫星照片以及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目睹地球的视频片段,从而确定地球是个球体。小结:直觉猜想——现象推测——实践证明——科学验证4、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探讨训练学生的质疑精神,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二)地球的大小1.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出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请学生尝试用图上的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想一想,地球上什么地方能“坐地日行八万里”。(赤道)3.用熟悉的事物与地球作比较,算一算,感受地球的大小 。4.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级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设计意图】利用对地球大小的描述,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联系身边事物进行数据对比,深刻体会地球大小,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