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十课 青少年犯罪要警惕湖北武汉版 七年级教学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 做知法守法的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 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懂得如何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3、知道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犯罪的含义、类型新知导入观看视频:铁窗里的自白思考:该同学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新知讲解我国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14周岁至未满25周岁的人触犯了刑法而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什么是青少年犯罪?新知讲解阅读教材P40-41情境园案例,说说他们分别都犯了什么罪。蔡某——盗窃罪刘某——敲诈勒索罪张某——故意伤害罪新知讲解殴打他人,未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给予行政处罚;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追究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法律知识《刑法》 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刑法》 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法律知识新知讲解新知讲解青少年犯罪类型由于不成熟及缺乏社会经验,青少年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是非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往往表现出对主犯死心塌地地服从。1.从属型犯罪2.团伙型犯罪青少年易以团伙的形式聚在一起,相互附和,出于朋友义气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而共同作案。3.报复型犯罪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4.冲动型犯罪青少年由于心理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青少年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而犯罪,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5.无知型犯罪新知讲解案例初二学生用一把美工刀杀死两名同学,刺伤四名同学。据当地媒体报道,被刺杀的几名学生中有人曾向伤人学生索要“保护费”。报复型犯罪新知讲解抢劫犯胡某骑车与他人相撞,要求赔偿未得逞后,就强行抢走他人钱物,并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行为。抢劫犯李某认为找别人要点东西,不给打两拳,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自己是正大光明的找人要,又不是偷偷摸摸地去偷,怎能算犯罪?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对性生理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出于对性神秘的向往而走上犯罪道路。无知型犯罪新知讲解【案例】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以后,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起初还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名同伙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思考:哪些行为是违纪行为 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 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想一想:陈某是从哪些行为开始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新知讲解好学生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偷窃、参加赌博拦路抢劫三起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被公安机关拘留违纪行为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不接受教训因抢劫罪被判刑(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讨论:陈某是怎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新知讲解青少年是怎样走向犯罪的?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新知讲解不良行为是指违德、违纪、违法等越轨行为。不良行为程度越来越深只要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都不要去做。新知讲解我国法律对“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新知讲解(一)吸烟、饮酒;(二)多次旷课、逃学;(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网络;(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新知讲解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 规定了九类“严重不良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警惕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防止触碰“高压线”。新知讲解议一议:我们周围存在哪些不良行为?巩固提升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大或小) 违反的法律 受到的处罚一般违法区别犯罪联系“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可见,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大大《刑法》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行政处罚刑罚处罚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法规新知讲解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学校家庭个人社会新知讲解1.厌学——滋生不良行为。2.好奇——引发不良行为。3.放纵不良习气——发展为不良行为。4.无序张扬自我意识——发展为不良行为。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个人)新知讲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增强法律意识(保障)3. 坚持防微杜渐(有效措施)4. 学会拒绝(良策)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新知讲解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1.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学习《中学生守则》对“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是如何规定的?a.养成自律的好习惯b.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会遇到哪些不良诱惑?新知讲解2. 增强法律意识(保障)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增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a. 学习法律知识b.尊重法律,自觉守法。c.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拥有健康健全的法律价值观。新知讲解3. 坚持防微杜渐(有效措施)调查中学生中有哪些不良习气和不良行为,并找到矫正方法,提出具体措施。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新知讲解当引发某一行为习惯的刺激发生中断或者改变时,不良行为习惯就会逐渐消失。这个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意志力。设替代性反应法不良行为习惯的自我矫正方法:先要了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接着再选择一种行为作为替代。福论切断诱因法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是在诱因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切断诱因有利于矫正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中断改变刺激法拓展延伸改正不良习惯成功事例——富兰克林改恶习美国建国期间的伟人富兰克林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他发现他有13个很严重的错误,下面是其中的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非他能够减少这一类的错误,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所以他一个礼拜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在下个礼拜,他另外挑出一个坏习惯,准备齐全,再接下去做另一场战斗。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敬爱也最具影响力的人。新知讲解案例:张某因与同校的卓某发生矛盾,便在放学途中殴打卓某。第二天下午,卓某将被打之事告诉了同学姜某等人,并要求他们帮助殴打张某。在打斗过程中,姜某被张某所持的水果刀刺中,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经审理认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4. 学会拒绝(良策)问题:你怎么看待姜某的行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新知讲解通过聊天、纸条等方式向对方指出。提示老师给予帮助。多和同伴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健康活动。提醒他远离有不良行为的人或小团伙。邀请他一起学习法律知识。同学有了不良行为,我该怎么做 新知讲解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要请帮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是好事,就积极主动热情地、用心地去帮;是坏事、违法的事、甚至是犯罪的事,不仅不能帮,而且要劝阻,制止,举报。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地乱帮忙,就会越帮越忙,还可能把自己和同学、朋友都帮进牢房,害人害己。看见同学、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矛盾时,要努力从中斡旋、劝解,促进双方互谅互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切勿火上浇油,激化矛盾。教你一招课堂练习1.小明是你的好朋友,一天他来找你,说让你帮忙一起去教训一下某学校的小强。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情境模拟2.有一天你在小区外玩耍,遇见一个邻居。他带你到网吧去玩,然后请你吃饭。晚上回来时,他让你在一家关门的商店外放哨,他钻进了商店。你认为可能发生什么 你该怎么办 拓展延伸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拓展延伸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面对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家庭、学校和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课堂总结犯罪的危害极大。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他人的危害: 损害他人财物、导致他人经济损失,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生命安全。对自己的危害:坐牢失去自由,自毁前程。对家庭的危害: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家破人亡。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败坏社会风气。我们一定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课堂总结远离违法犯罪 从拒绝不良行为开始课堂总结1.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碰到同学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收获板书设计不良行为犯罪厌学好奇放纵不良习气无序张扬预防和矫治产生原因作业布置调查:中学生中有哪些不良习气、不良习惯了解《中学生守则》对“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是如何规定的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湖北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七年级 教学设计课题 第十课 青少年犯罪要警惕 单元 三 学科 生命安全教育 年级 七教材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4亿,占全国人口的3 0%以上,他们的身心发育正处于由不成熟的过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走错一步,就可能影响一生。特殊的群体、特殊的时期,国家必须有力地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目的。青少年能否从小养成良好品行,预防犯罪。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到他个人的一生和家庭的幸福;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因此,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具有法治意识,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冲动或者无知而走上犯罪道路。同学们虽然还未成年,但 “犯罪”这个字眼离我们并不远,它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加强学习,预防犯罪。本课围绕“什么是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是如何走向犯罪的”“如何才能预防它、远离它”展开。通过学习“青少年是如何走向犯罪的”,知道最先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有一个“劣迹——违纪——违法——犯罪”的变化过程,可见,犯罪并不是一时突然出现的,因此要预防青少年犯罪,就要从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开始。保护青少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学生自己、学校、家长、社会以及每一个人的努力。学习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的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 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懂得如何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3、知道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犯罪的含义、类型。重点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拒绝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难点 培养学生拒绝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铁窗里的自白思考:该同学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师:谁从来都不是突然就走上犯罪道路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什么是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如何走向犯罪”、“如何预防青少年走向犯罪”——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用贴合学生年龄的案例导入,更有代入感,让学生知道犯罪离中学生并不远,要时刻警惕。讲授新课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含义:我国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14周岁至未满25周岁的人触犯了刑法而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从三个方面理解:年满14周岁至未满25周岁;触犯了刑法;受到法律规定处罚。阅读教材P40-41情境园案例,说说他们分别都犯了什么罪。蔡某——盗窃罪刘某——敲诈勒索罪张某——故意伤害罪法律知识普及殴打他人,未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给予行政处罚;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追究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刑法》 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解读:这样规定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我国,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因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有一定社会知识,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刑法》 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解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已具有事实上的识别能力,但由于年龄尚小,智力发育尚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知识,还不具有完全识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有犯以上规定的八种犯罪,才负刑事责任”。分析:由此可见,法律对未成年人加以保护的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惩罚。如果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未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的措施的,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4.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1)从属型犯罪。由于不成熟及缺乏社会经验,青少年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是非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往往表现出对主犯死心塌地地服从。(2)团伙型犯罪。青少年易以团伙的形式聚在一起,相互附和,出于朋友义气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而共同作案。(3)报复型犯罪。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4)冲动型犯罪。青少年由于心理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5)无知型犯罪。青少年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而犯罪,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青少年是如何走向犯罪的?1.案例: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以后,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起初还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名同伙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想一想:陈某是从哪些行为开始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点归纳:青少年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有一个“劣迹——违纪——违法——犯罪”的变化过程。可见,它不是突然才有的一个行为。2. “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指违德、违纪、违法等越轨行为。 “违德”“违纪”“违法”程度越来越深。只要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都不要去做。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出了界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一)吸烟、饮酒;(二)多次旷课、逃学;(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网络;(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九类“严重不良行为”。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教师总结: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都违反了社会规范,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不良行为只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严重不良行为却严重危害社会,是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因此,尤其要警惕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防止触碰“高压线”。3.说一说:我们周围存在哪些不良行为?4.巩固提升:完成表格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可见,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1.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与家庭、学校、个人、社会多方面都有关系。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学生自身分析。简单归纳如下:(1)厌学滋生不良行为。(比如学习跟不上/无心上学,沉迷网络游戏)(2)好奇引发不良行为。(比如对性生理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出于对性神秘的向往而走上犯罪道路, )(3)放纵不良习气发展为不良行为。(4)无序张扬自我意识,发展为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个人私欲膨胀;自我评价过高,容易自负。)产生不良行为,归根结底是这部分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自己。2.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作为学生自身,应该如何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规范自己言行,远离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既然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经历一个从违纪到违法再到犯罪的变化过程。那么,我们就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道德、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用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中小学生守则来要求和管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a.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课后学习《中学生守则》,了解《中学生守则》对“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是如何规定的。b.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同时各种不良诱惑也随之而来,这些诱惑往往会诱发不良行为,如果未成年人不加以识别和自我矫治,就可能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为了远离违法犯罪这条“高压线”,未成年人要学会识别良莠,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不良行为。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会遇到哪些不良诱惑?(2)增强法律意识(保障)法律意识即人们将法律规范内化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观念要素。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在不良的法律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增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听取法律讲座/课堂、搜集分析法律案例等途径,增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b.尊重法律,自觉守法。c.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拥有健康健全的法律价值观。(3)坚持防微杜渐(有效措施)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课后调查中学生中有哪些不良习气和不良行为,并找到矫正方法,提出具体措施。不良行为习惯的自我矫正方法:设替代性反应法:先要了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接着再选择一种行为作为替代。福论切断诱因法: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是在诱因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切断诱因有利于矫正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中断改变刺激法:当引发某一行为习惯的刺激发生中断或者改变时,不良行为习惯就会逐渐消失。这个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意志力。教师:积极改成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不容易,改变一个坏习惯更是不容易,但是不付出艰辛,哪能收获硕果累累?拓展延伸:改正不良习惯成功事例——富兰克林改恶习美国建国期间的伟人富兰克林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他发现他有13个很严重的错误,下面是其中的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非他能够减少这一类的错误,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所以他一个礼拜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在下个礼拜,他另外挑出一个坏习惯,准备齐全,再接下去做另一场战斗。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敬爱也最具影响力的人。(4)学会拒绝(良策)案例:张某因与同校的卓某发生矛盾,便在放学途中殴打卓某。第二天下午,卓某将被打之事告诉了同学姜某等人,并要求他们帮助殴打张某。在打斗过程中,姜某被张某所持的水果刀刺中,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经审理认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问题:你怎么看待姜某的行为?教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世界需要热心肠人。在社会中生活,是需要互相帮助的。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事互相帮忙,乃人之常情,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问是好是坏,不问青红皂白,乱帮一气那是不理智的,弄不好还要触犯法律。像姜某就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是多么不值当的。教你一招: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要请帮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是好事,就积极主动热情地、用心地去帮;是坏事、违法的事,甚至是犯罪的事,不仅不能帮,而且要劝阻,制止,举报。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地乱帮忙,就会越帮越忙,还可能把自己和同学、朋友都帮进牢房,害人害己。看见同学、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矛盾时,要努力从中斡旋、劝解,促进双方互谅互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切勿火上浇油,激化矛盾。3.同学有了不良行为,我该怎么做 通过聊天、纸条等方式向对方指出。提示老师给予帮助。多和同伴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健康活动。提醒他远离有不良行为的人或小团伙。邀请他一起学习法律知识。4.拓展延伸: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观看视频:《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面对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家庭、学校和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案例说一说读案例,回答问题说一说完成表格说一说根据案例回答问题观看视频 通过阅读和分析案例,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青少年犯罪不是突然有的一个行为,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因此,要警惕不良行为。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严格要求自己。拒绝不良行为,从发现不良行为开始。找到它,改正它。从案例中吸取教训,知道同学之间不是什么忙都要忙,尤其是违法的事不仅不能帮,还得劝止。课堂练习 情境模拟:小明是你的好朋友,一天他来找你,说让你帮忙一起去教训一下某学校的小强。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你在小区外玩耍,遇见一个邻居。他带你到网吧去玩,然后请你吃饭。晚上回来时,他让你在一家关门的商店外放哨,他钻进了商店。你认为可能发生什么 你该怎么办 情境模拟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犯罪的危害极大。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他人的危害: 损害他人财物、导致他人经济损失,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生命安全。对自己的危害:坐牢失去自由,自毁前程。对家庭的危害: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家破人亡。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败坏社会风气。我们一定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从拒绝不良行为开始!学生总结: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碰到同学中有__________________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面对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家庭、学校和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mp4 我国法律对“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mp4 第十课 青少年犯罪要警惕 教案.doc 第十课 青少年犯罪要警惕 课件.ppt 铁窗里的自白.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