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1.地理新课标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因此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识图、读图、析图的能力。2.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3.教材分析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从学习方法来看,关于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骤,在第六章亚洲的学习中已经详细的阐述,因此在认识国家部分,教材侧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课旨在了解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提升的需要,设计读图、析图以及知识拓展的内容较多。学习目标:1.能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形图上指出印度的主要地形单元,并掌握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征。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农业和生活的影响。3.通过对印度水旱灾害的分析和治理,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逐步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印度气候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教法与学法: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地理素养为目的,采用以“引起兴趣法、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启发法、多媒体教学等为辅的多种教学形式。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西游记》为主线,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如视频、图像等素材。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力争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情境探究、协作交流能力。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充分融入课堂、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五、教学流程:年 级 七年级 学 科 地理 课 题 《印度》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总课时 2 课 时 第一课时 授课人 张韵教学设计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我们的记忆也被拉回到了西游记中,今天让我们跟着唐僧师徒四人重游天竺。同学们,这里的天竺大致是今天的哪个国家,你们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印度之旅吧。 自主学习 1.学习目标展示: 请同学们看到导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带着这些学习目标,让我们开始印度的学习吧。 2.导学案填写: 完成导学案地理位置部分的填写。 三、新课讲授 (一)印度地理位置 1.出发之前,唐僧给八戒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八戒去收拾行李,可是八戒收拾的行李却气坏了猴哥。同学们,你能通过自主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帮八戒整理出需要带的物品吗? 2.引导学生总结印度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处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3.请同学们核对导学案印度地理位置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订正。 4.请一位同学在板书上标注出北回归线、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 5.印度地处印度半岛,三面环海,一面临陆,有很多的邻国。你能在地图中找到它们吗?请你在30秒内和你的同伴一起找找。 6.同学们读图读的很仔细,通过通力合作我们找到了印度的邻国,那你还能找到印度的首都吗? 过渡:收拾好行囊,师徒四人准备出发,可是又因为线路的选择产生了分歧,悟空为大家选择了较为安全的线路1,可是八戒不乐意了(放独白),你能结合印度地形图告诉八戒,不选线路二的原因吗? 印度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河流) 1.白板展示印度地形图,结合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不选线路二的原因。 2.喜马拉雅山是印度重要的地形单元,除喜马拉雅山外印度还有两大主要地形单元。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3.由此我们能不能总结印度的地势特征呢? 4.印度北部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南部是宽广的德干高原。只有中部的恒河平原地形最为平坦,同学们,那你知道恒河平原是由哪条河流冲击而成的吗?你了解恒河吗? 5.那你能在图中找找恒河发源于哪?又注入到哪吗? 6总结:恒河冲积出了恒河平原,这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农业较为发达,人口也最为密集。 过渡:一路跋山涉水,师徒4人终于来到了天竺,可是眼前的天气让他们犯了愁(放独白)。这时猪八戒出主意了,让猴哥叫来土地一问究竟。于是猴哥叫来了土地,土地给了猴哥两幅图。 印度气候及其影响 1.出示任务:让学生结合当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分析出这样干热的鬼天气什么时候能结束?由此引出印度的雨旱两季。 2.知道了这种鬼天气结束的时间,猴哥又对印度雨旱两季形成原因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叫来了土地问个究竟(放独白),同学们你能结合印度风向图,通过合作探究,告诉猴哥印度雨旱两季是如何形成的吗? 总结:对印度影响较大的是西南季风,因为它可以给印度带来充沛的降水。 3.猴哥知道了西南季风的作用,对西南季风大加赞叹,可是土地却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放独白),于是拿出手机给猴哥看了一段视频。(放印度水旱灾害视频) 4.西南季风不仅影响印度的农业生产,还严重影响了印度百姓的生活。同学们你能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印度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吗?你能帮助猴哥想想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降低水旱灾害带来的危害吗? 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34页内容分析印度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 (2)请帮助猴哥想想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降低水旱灾害带来的危害。 5.小组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后,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拓展及最后的点评。 6.知识迁移:作为印度的近邻,中国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我国也常遭受旱涝灾害,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措施来降低旱涝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过渡:猴哥虽想出办法“驯服”了西南季风,但它也给了大家忠告:一定要顺应天时,熟悉地利,因地制宜,否则后患无穷。 7.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在接受它馈赠的同时也在接收着它的考验,人类要想更好的生存,就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四、回顾及小结 课本内容到这我们就要告一段落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取得了真经,那本节课你有没有取到经呢?能不能将你取到的“真经”落实于笔头呢?现在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其他同学拿出一张白纸,我们通过绘图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印度轮廓、所临海域、地形单元、河流、风向) 随堂练习 我们不仅要将知识落到笔头,更要能运用于具体的习题中,现在请大家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 思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印度适合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们又有何分布特征呢?(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常识回答出“天竺”是今天的印度。 自主学习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并完成导学案的填写。 挑出棉服、皮帽,并结合印度的地理位置说明原因。(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所以不带棉服、皮帽;印度三面临海,所以可以带冲浪板) 核对并订正导学案。 在白板所展示的南亚国家地图上圈画出印度的邻国。 在白板所展示的地图上圈画出首都。 结合地形图,分析出线路二会穿越喜马拉雅山脉。 找出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并标注在地图中。 南北高中间低。 根据自己的常识回答。(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是一条圣河.....) 结合地形图,找出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 结合印度气候图分析出这样干热的鬼天气在6月份就可以结束(因为雨季来临)。 通过合作探究,探究出印度雨旱两季产生的原因,然后派代表上台展示。(西南季风来自于印度洋,带来湿润气流,形成雨季;东北季风来自内陆,气流干燥,降水较少,形成旱季) 观看视频,了解西南季风给印度带来了水旱灾害。 与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探究,然后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进行讲解: 1.印度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有的年份来的早、退的晚、势力较强,容易产生涝灾;有的年份来的晚、退得早、势力较弱,容易产生旱灾。 2.方法:修建大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加强灾害预警等。 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其他同学拿出一张白纸,通过绘图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印度轮廓、所临海域、地形单元、河流、风向) 完成导学案的随堂练习 思考: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印度适合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们又有何分布特征?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具体情境问题的解决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能力。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及地理视野。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能结合地图,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印度雨旱两季产生原因的探索。 通过视频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水旱灾害对印度生产、生活的影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合作探究后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印度水旱灾害的分析和治理,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逐步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地图语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 讲练结合 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版图作为板书,课前找一名同学描绘印度轮廓,在课中将重要纬线、所临海域、地形单元、河流等地理要素进行填充,在课后总结时将风向、季风的影响等要素再次进行填充。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西游记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印度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学习。同时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季风气候成因、影响通过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从而突破难点。整堂课学生配合程度较高,学习兴趣较浓厚,课堂效果较好。但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展示环节的评价较为单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