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划分,知道板块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地带。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运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基本观点解释地球表面部分地理现象及分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划分及两条世界火山、地震带 知道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等地理现象。教学难点: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理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形成等地理现象。教学过程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喜马拉雅山脉曾是汪洋大海,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还在不断长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学习。 板块划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1-44页,完成学习任务一,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 首先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通过读图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到底划分成了哪六大板块呢?请同学们读图2.22,找出答案。 通过读图例我们知道,绿色线条代表板块的分界线。全球划分的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运动 了解了板块的划分后,同时我们知道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的,那么到底在怎样运动着呢?请同学们继续读图2.22,找出板块间发生着怎样的运动? 通过读图例,我们知道,红色箭头代表板块运动方向。观察地图可以发现,箭头有两种,箭头相对表示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箭头相背表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不同的板块运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书本或毛巾进行模拟实验,完成学习任务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演示。同学们,你的实验结果和视频演示一样吗? 通过毛巾模拟实验,我们发现碰撞挤压运动会形成山脉。世界两大重要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都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它哪些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读图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科普视频验证答案。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发生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俯冲,太平洋板块抬升,从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由此证明我们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阿尔卑斯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都是由于碰撞挤压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科迪勒拉山系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及若干小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会形成山脉,那么张裂呢? 通过书本模拟板块张裂运动实验,我们发现张裂会形成裂谷或海洋。例如,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就是由于张裂运动所形成的。那它又是哪些板块间的板块张裂所形成的呢?东非大裂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发生张裂运动所形成。 板块交界处较活跃,内部较稳定 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着,那么板块运动一般发生在哪些位置呢 ?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2.22,找出板块运动的主要分布位置。 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发现,红色箭头主要分布在绿色的线周围,也就是板块运动多分布于板块交界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我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剧烈的板块运动有哪些? 火山、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可分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课后作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在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全部观点后,现在我们学以致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3页,完成课后题。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1.红海为什么会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会不断缩小? 小结 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堂课的内容: 在本堂课,我们知道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划分。知道板块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地带。可以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运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基本观点解释地球表面部分地理现象及分布。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完成思考题,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