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印度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印度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简介

《印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了解印度地理位置,包括印度在世界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周边的邻国;认识印度的地理特征,包括主要地形、河流等自然特征和主要城市、语言等人文特征。
2.综合思维:通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特征,综合分析地理特征对印度农业、服务外包产业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在地图上找位置、画风向,布局农业生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通过印度语言、人口众多等优势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影响及地形、气候对农业布局的影响,突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地理思想。
【教材分析】
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印度的发展对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骤,在第六章亚洲的学习中已经详细的阐述,因此在认识国家部分教材侧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印度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二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三是“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在了解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地形、气候与粮食作物种植的影响;分析人口、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提升的需要,设计读图、析图以及知识拓展的内容较多。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3.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概况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印度气候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水旱灾害的分析和治理,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逐步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印度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背景播放恒河图片,然后教师配合图片自述:在世界上有这样一条河,他发源于巍峨的喜马拉雅,一路奔腾,最后注入孟加拉湾的怀抱。他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被称为母亲河,同学们,你们知道她是哪条河吗?今天她化身一位母亲,向我们讲述它与印度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她的独白,走进本节课7.3.1印度的学习。
2.学习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看到导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齐读),带着这些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印度的学习吧。
3.新课讲授
第一篇章:恒河的馈赠
播放独白:“我和孩子生活在南亚的一个半岛上,那里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
教师提问:你能准确找到她们生活地区的地理位置吗?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填写(在老师给出的印度轮廓图中描出重要的纬线,以及所临的海域),填写完成后,教师找1~2位同学将自己,标注出的地理事物展示在老师的板书上。
教师提问: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性?
学生:根据自学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总结印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播放独白:“我塑造了一块平原,并用我的乳汁浇灌它,让它足够肥沃,可以种植粮食,以此来养活我的孩子。”
教师提问:“你能否在刚才的轮廓图上画出恒河,并圈画出它所塑造的平原?
学生:在轮廓图中描出恒河,并圈画出恒河平原。
教师:除恒河平原外,印度还有两大主要地形区,你是否能找出,并将他们描绘在轮廓图上。
学生:找到喜马拉雅山地和德干高原,并将它们描绘在轮廓图中。
教师总结:通过恒河的自述,我们知道了恒河冲积出了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让农业在此发展,以此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这是恒河对印度的馈赠。也正是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恒河的馈赠,才使得印度成为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播放独白:我能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离不开我的恩人——季风,但是它给我恩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烦恼。
教师提问:恒河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季风都给它带来了哪些烦恼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篇章:季风的考验的学习。
第二篇章:季风的考验
播放视频,(恒河洪涝)
教师提问: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们能看到恒河泛滥,淹没了沿岸的庄稼。
教师提问:恒河泛滥受到哪个季风的影响?恒河泛滥又会淹没沿岸哪种粮食作物?为什么恒河沿岸可以种植这种粮食作物?请结合地图进行合作探究。(放风向图,粮食作物分布图)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引起恒河泛滥的季风是西南季风。并结合印度粮食作物分布图总结出,恒河泛滥淹没的是水稻。因为这里降水丰沛,此外,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气温较高,而水稻喜温喜湿,因此这里可以种植水稻。
播放独白:原来淹没沿岸庄稼的是西南季风呀,可有时沿岸的庄稼又会因为干旱颗粒无收,难道也是因为西南季风吗?
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因为西南季风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34页思考。
学生:是因为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不稳定,有的年份,来的早退的晚,势力强,就会产生洪涝,有的年份来的晚退的早,势力弱,就会产生旱灾。
教师总结:西南季风能够给印度带来丰沛的降水,但它极不稳定,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印度这个国家经常出现旱涝灾害。
作业布置:印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旱涝灾害对它的影响?
第三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知识拓展:作为印度的近邻,中国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是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旱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吧。(这一部分根据时间,如果时间足够,则播放时间不够,则把这一部分作为课后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恒河作为母亲河,它给印度的所有馈赠,实则也是大自然给的馈赠,季风气候对于印度的考验,实则也是大自然对印度的考验,我们在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在经受着它的考验,所以,人类要想更好的生存,就应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生。
4.课后小结
5.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