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分析其成因。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2.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二、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四、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给出文学作品的图片,可做简要介绍。提问:同学们,它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学们知道这些作品是以中国哪一地区为背景的吗?黄土高原地区,我们首先通过观看视频大体地了解黄土高原地区。承转: 在黄土高原上,“贫瘠的黄土”却盛产伟大的文学作品,黄土高原为何变成了“精神高原”?我们需要对黄土高原做一次全面剖析。[讲授新课]自主学习—说位置和范围阅读课本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1、黄土高原位于______________地区,位于_________以西、_________以东、________以南、_________以北,海拔1000—2000米。2、跨越省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讲授:黄土高原自古就是文明的摇篮,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文明和文化。教师介绍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渭河平原—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华夏文明);名胜古迹及文化遗存;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感受黄河之雄壮!承转:我们能从中看出黄土高原辽阔广袤,令人震撼,那黄土高原的黄土到底从哪里来?地理科学界提出了两种主流观点:水成说和风成说,其中风成说被大众广泛接受。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还有哪方面证据可以支持“风成说”的?厚度均匀: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不是水冲来的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带来黄土的方向是从西北到东南西北矿物成分不同: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古土壤: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在广阔的黄土高原见识到了许多地貌类型,有的形如馒头、有的宛如长龙,那同学们认识下面这些地貌吗?你又知道他们有哪些特点么?黄土塬: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区。黄土墚: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峁:穹状凸起的黄土地貌类型。承转:总体来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怎么样呢?自主学习完成填空:农业:从 __________向_______ 过渡 地形:从 ________向 __________过渡气候干湿区:从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过渡 植被:从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结论:生态脆弱承转:为什么人们常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水土流失严重小组活动一:小组合作,说去处、探原因1、造成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都有哪些?3、探究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承转:让我们共同探讨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师讲解:1.工程措施:缓坡修建梯田2.工程措施:沟谷处打坝淤地3.工程措施:修建水库4.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那是不是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应该“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呢?我们来辩一辩。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辩论会辩题1:黄土高原(不)应该全部退耕。黄土高原地区各地自然环境不同,有的地方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可以退耕;有的地方适合发展种植业,不适合退耕。辩题2:黄土高原(不)应该全部植树种草。退耕的土地可以植树种草,也可以发展畜牧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承转:黄土高原哪些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呢?工业发展又如何呢?我们作为拓展知识学习了解。黄土高原作为全国优质煤炭输出基地,在铁路、公路等传统运输方式的基础上,近年来采用火力发电、煤液化气技术等,将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供应到全国各地。这些煤炭利用的新方式,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读课件中的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格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的主要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和促进作用。小组活动二:想一想,与把煤铁路或公路运输相比,将煤转化成电力和煤气送出去,有什么优势?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浪费及造成的环境污染;优化能源输入地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环境污染;03、能源运输不受时间、自然条件的限制。[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以及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也探讨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只有因地制宜,才能使生态脆弱的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