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牵起手,一起走——一例小学生适应不良的个案辅导【摘要】通过对一例在校生活不适应的小学生进行大社交游戏干预法和社会故事法的训练,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关键词】大社交游戏干预法、社会故事法1.案例呈现小A,二年级小学生。体格偏胖,平时和人交流时眼神躲闪,几乎没有眼神交流。在师生互动方面,对老师的指令几乎没有应答,课堂上很难跟着老师的思路,喜欢说自己感兴趣的话,有一个相对固定依赖的老师,比较能够听这位老师的部分要求。在朋辈关系方面,从幼儿园开始就不和同伴互动,喜欢独自一人玩耍,缺乏同伴互动的经历。进入小学后,仍然几乎不关注同伴的反应,较少和同伴进行互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班级集体生活中,对同学的大声齐读非常排斥,会大喊:“声音达到了100赫兹,把我的耳朵震聋了”,然后大哭。现在还会自己随意离开座位,旁若无人地边走边说。经过访谈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教养中,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着体面的工作,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较为重视,孩子记忆力较好,识字较早,所以家人更多时候是让孩子独自沉浸在各种读物和IPAD等虚幻的世界中,缺乏相应的人际互动,情感上的亲子联结较弱。家庭主要照顾者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几乎包办孩子的一切。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缺失了各种体验和能力,直接经验的缺乏会导致孩子无法把文字里的意思和直接经验进行联结,那些符号也就没有了意义,无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反而因缺乏共同话题使孩子与同伴相处时更加迷茫。再有就是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和无理要求,家长一贯的态度就是一撒娇、一哭泣就心软妥协,还会说你哭起来真可爱,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面对孩子这些问题,家长认为,孩子的记忆力好,这些坏习惯长大后会好的,直到小学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才感觉到问题很严重,需要重视起来。但仍逃避专业诊断,缺失辅导方法,家庭中辅导孩子效果不理想。2. 辅导方法简介2.1//大社交游戏干预法“独立自由,联结社会”理念的大社交干预理论是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电芝的团队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实验研究和和实践干预得出的。刘电芝教授是国内从事教育心理和学习策略研究的著名专家。刘教授发现,孤独症孩子的核心问题是无法通过普通的学习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形成了一个基础雄厚,研究实力强大,跨越特殊教育、认知神经科学、运动康复、心理咨询、幼儿教育等学科的复合研究团队,历时三年多开发了一套大社交孤独症干预体系。该体系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在活动中建构)、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等先进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设计。该干预理论主要针对社交核心障碍,让儿童在真实团体中形成社交,在玩的状态中自然学习,通过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进阶设计逐步提升,达到“一份干预,N份收获”的效果。2.2//社会故事法社会故事法(Social Stroy)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改善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社会故事法由Gray和Garand于1993年提出,旨在利用社会性故事帮助孤独症儿童了解社会情境中沟通的线索和动作以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研究者根据个案的需要编制一则小故事,描述特定的情景及其情景下适当的反应方式,利用故事中线索的引导,教会孤独症儿童所欠缺的社会技巧,让他们在情境中做出适当的反应。这种技术将一种抽象的情境转化为具体呈现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得以遵循。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故事可以让孤独症儿童面对社会情境时,增进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自我冷静(self-calming)以及自我管理(self-anagement)能力。在这里我们用来训练小A在学校的社会交往能力。介于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特点和小A听指令做出相应反应能力的缺失。我们编制了社会故事《写字我会慢慢来》,从学业方面对小A的听指令并做出恰当反应的行为进行训练。主要步骤是首先确定行为问题,按指令要求完成写字任务;然后编制社会故事绘本,和小A一起完成绘本的绘制;最后,通过故事学习新的技能,按要求完成相应写字任务。图片3. 辅导过程运动游戏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运动给身体提供了独特的刺激,让大脑为学习做好准备。运动大社交课程包括了一系列从易到难的进阶互动游戏。在运动大社交中,孩子的社交能力、运动能力、共同注意、模仿能力、规则意识与学习兴趣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所以,本案例中采用有趣又有意义的抛接球游戏、翻手击掌这些体验式干预方法,旨在体验中感悟,感悟中提升,为小A同学的社交打开一扇窗。同时积极关注小A同学的学业发展,通过编制小A生活学习真实情景中的真实故事,并邀请他一起来创作绘本,把相对抽象、生硬的讲解转化成生动的、具象化的故事和图画形式,更好地激发了兴趣,最大程度地把自身生活学习的情景和绘本进行联结,让小A在学习工整书写汉字的任务中能够投入更多的兴趣和认知资源。本案例中的《写字我会慢慢来》的社会故事法旨在通过给绘本画插图,读绘本、讲绘本,训练小A能逐步掌握工整书写汉字的技巧和能力,减轻学校生活的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氛围。3.1//大社交游戏干预法(1)间歇性跳绳自由跳绳,手臂甩绳,双脚无论跳过还是跳不过,只要坚持跳动30秒就为一组,共4组。在学校的辅导中增加体能的训练,每次进行间歇性2分钟跳绳的训练,一来提高小A的身体素质,为全面增强小A的素质和能力做好准备。二来训练小A的感觉统整能力的手脚协调性,刺激大脑的均衡发育,为更好地体验游戏,融入集体做好素质上的准备。(2)抛接球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扔球,一个用篮筐接球,接住得一分,接不住不得分。每抛20次为一组,共3组。在2人的抛接球互动游戏中,发现小A接球时眼睛注视球的动作经常滞后导致比分经常落后于同伴。发现这一情况后,首先,我站在小A的对面处击掌和语言(“小A,看球!”)同时刺激小A看好即将抛过去的球,当他仔细看好我这边的球时,我才会示意同伴把球抛过去。这样丰富的多渠道刺激充分调动小A的多感官参与运动。每次能够接住抛过来的球记一分,并能够获得老师一个击掌和同伴的大拇指。后来辅导老师逐渐把位置换到两个人的中间的旁边,同时继续用双手击掌的动作和语言:“小A,看球!”。通过训练,小A同学的眼神追随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刚开始眼睛是空洞洞看着前方需要老师在抛球的地方用动作和语言进行刺激,到后来眼睛会盯着伙伴手中的球,同时小A从刚开始完成2组就精疲力竭到后来能一次性完成5组,注意力、肢体动作和体能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3)翻手击掌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攻击,另一人防卫。攻击者手心向上;防卫者手心向下,叠放在一起。攻击者迅速翻过手来,猛击守卫者的手背;守卫者快速躲避。若攻击成功则继续攻击;若攻击失败,则双方的手掌调换位置,游戏的规则依旧。每组时间为1分钟,共三组,老师记分。游戏中老师相对力气较大,容易给小A带来本能的威胁和压力。刚开始游戏时几乎每次都是失败,经过几次尝试,小A同学可以自己尝试着进行游戏了,当然游戏中仍然是失败多于成功,但游戏本身带来的欢声笑语却让参与者心情舒畅。翻手击掌游戏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锻炼快速反应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A同学的参与度、反应速度都取得了一些进步。3.2// 社会故事法在本案例中我们用社会故事法来训练小A同学写字过程中因听不懂书写指令而出现的书写潦草的行为问题。(1)确定行为问题。写字时,对于老师的讲解指令无法专注倾听,于是在书写时就会字迹潦草,不规范。(2)编制社会故事。参照社会故事编写的六种句型,以小A在校生活的真实情境为依据来编写社会故事《写字我会慢慢来》,旨在引导小A理解按要求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学会按要求写工整的汉字。《写字我会慢慢来》我经常在学校写字。我先看看要写哪些字。我可以把老师布置的写字内容做标记。我预估写字需要的时间。我要把每个字写工整。我写完才能说话,才能离开座位。我完成写字任务可以得到一张贴纸。我喜欢得到贴纸,当我有5张贴纸时,我可以换一包爱吃的饼干。(3)社会故事处理阶段。①读绘本。以读绘本的部分内容为例阐明如何读懂、读好绘本。例如:我要仔细观察将要书写的字。老师:你能说说如何更好地观察要写的汉字吗?生:要静。老师:对!心要静下来!你会不会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的方法?生:会,我会深呼吸!(边说边做起深呼吸)老师:你真厉害!深呼吸做得也很标准!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生:(说不出来)老师:孩子,你还可以在心里默念“慢慢写字。”这样也可以让心情静下来。生:恩,学着默念“慢慢写”。老师:你想想还有没有什么是我们写字前要观察的呢?生:字。老师:是的,这个字长什么样,语文中我们成为字的结构。生:是是,是独体字,还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老师:对!你汉字的结构掌握的也很不错。再想想还要不要观察下其他的?生:(有点说不出)老师:你看,我们把孩子写在田字格里,笔画分别写在什么地方要不要看准确了?生:要的要的。第一笔写哪里,第二笔写哪里……老师:厉害!你看看你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给这些笔画找到了家。以此为例,绘本中其他的句子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来读,带着孩子把绘本要表达的意思用他能懂的方式讲出来,也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目的就是能够让孩子领悟到普通说教所不能领悟的意思。②写汉字。按照绘本上学到的技能开始完成写字任务。在完成写字任务的过程中因为小A的自我觉擦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我们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提醒他用上绘本中的方法和技能。技能和方法是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想要习得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所以作为陪伴者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即使看不到明显效果也要再继续坚持,因为这有可能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继续坚持才有可能看到效果。③巧强化。每次完成任务时关注小A用到的绘本中学习的新技能和新方法,及时给予强化和鼓励,加深这些方法在小A脑海中的印象,提高习得这项技能的效率,提升他的能力,切实帮助他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