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化学微专题大素养3第3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学案(含答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2023版高中化学微专题大素养3第3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学案(含答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资源简介

微专题·大素养③章末共享
微专题一 有机物的燃烧规律
1.气态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变化规律
(1)若燃烧后生成的水为液态
CxHy+O2xCO2+H2O(l)
1 x+x
ΔV=V前-V后=1+x+-x=1+>0
由此可见,若燃烧后生成的水为液态,燃烧后气体的体积一定减小,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减小值只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数有关,与碳原子数无关。
(2)若燃烧后生成的水为气态
CxHy+O2xCO2+H2O(g)
1 x+x
ΔV=V后-V前=x+-1-x-=-1
当烃分子中氢原子数(y)
由此可见,若燃烧后生成的水为气态,气体总体积只与氢原子数有关,可能增大,可能不变,也可能减小。
归纳总结
提示:(1)注意水的状态是液态还是气态。
(2)注意是等物质的量还是等质量。
规律:气态烃完全燃烧后,气体体积的变化只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数有关,而与碳原子数无关。
剖析:由烃燃烧的通式知,烃的质量一定时,氢的质量分数越高,耗氧量越多。
2.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规律
烃燃烧通式为CxHy+O2xCO2+H2O
依上式可得如下规律:
(1)物质的量相同的烃,越大,耗氧量越多,若两种烃相等,则耗氧量相同。
(2)质量相同的烃,越小(含氢量越大),则耗氧量越多,若两种烃相等,则耗氧量相同。
(3)质量相同的烃,越大(含碳量越大),则生成的CO2越多,若两种烃的相等,则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均相等。
归纳总结
 规律:(1)有机物每增加1 mol C,则多消耗1 mol O2。
(2)有机物每增加4 mol H,则多消耗1 mol O2。
(3)有机物每增加1 mol CH2,则多消耗1.5 mol O2。3.烃的组成与燃烧生成H2O和CO2的量的关系规律
(1)相同状况下,有机物燃烧后:
n(CO2)∶n(H2O)
(2)分子中具有相同碳(或氢)原子数的烃混合,只要混合物总物质的量恒定,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或H2O)的量也一定是恒定值。
4.含氧衍生物的燃烧规律
(1)化学方程式通式法
CxHyOz+O2xCO2+H2O
1 mol CxHyOz充分燃烧消耗 mol O2。
该通式既适用于纯净物,也适用于混合物。对于混合物,CxHyOz是指该混合物的平均组成,即1 mol混合物中含C、H、O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z mol。
(2)分割法
将含氧有机物分子中的氧原子与一定数目的氢原子或碳原子以“H2O”或“CO2”的组成分割出去,所剩余部分的耗氧量即为原有机物的耗氧量。如对乙醇分子(C2H6O)可将氧原子以H2O分子形式分割出去,可写为C2H4·H2O,可见1 mol C2H5OH与1 mol C2H4的耗氧量相同。
(3)总质量一定时,无论组分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耗氧量一定,则A、B有相同的最简式。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的最简式均为CH2O。
[微训练一]
1.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C3H4和C3H6O B.C3H6和C3H8O2
C.C3H6O2和C3H8O D.C3H8O和C4H6O
2.下列各项中的两种物质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则完全燃烧时生成水的质量和消耗O2的质量均不变的是(  )
A.C3H6、C3H8 B.C3H6、C2H6
C.C2H2、C6H6 D.CH4、C2H4O2
微专题二 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的特点:有上有下,取而代之。
反应可表示为A—B+X—Y―→A—X+B—Y。
实例 反应物种类
卤代反应:CH4+Cl2CH3Cl+HCl 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等
芳香化合物
酯化反应: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羧酸、醇
2.加成反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分子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的特点:断一加二,只上不下。
反应可表示为A===B+X—Y―→。
实例 反应物种类
加氢:CH2===CH2+H2CH3CH3 烯烃、苯等
加卤素:CH2===CH2+Cl2―→CH2ClCH2Cl 烯烃等
加水:CH2===CH2+H2OCH3CH2OH 烯烃等
加卤化氢:CH2===CH2+HClCH3CH2Cl 烯烃等
3.氧化反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失去氢原子或加入氧原子的反应。
实例 反应物种类
催化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 醇等
被银氨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 葡萄糖等
燃烧:CH4+2O2CO2+2H2O 大多数 有机化合物
被酸性KMnO4溶液、K2Cr2O7溶液氧化 烯烃、醇等
[微训练二]
1.如图所示的某有机反应,其反应类型为(  )
A.取代反应 B.加成反应
C.水解反应 D.氧化反应
2.如图是一些常见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下列关于反应①~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是加成反应
B.只有反应②是加聚反应
C.只有反应⑦是取代反应
D.反应④⑤⑥是取代反应
微专题三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1.有机物分离提纯的主要类型
(1)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
(2)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沸点相差较大,用蒸馏法;若互不相溶时,用分液法;若在无机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时用萃取法。
(3)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用洗气法。例如乙烷中混有乙烯可用溴水吸收。
2.分离方法
有机物分离提纯时经常要综合应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方法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沸点、密度、溶解性等)不同,可采用蒸馏、萃取后分液、过滤等方法进行分离。
(2)化学方法
一般是加入或通过某种试剂(如NaOH、、盐酸等)进行化学反应,使欲分离、提纯的混合物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被吸收,生成沉淀或气体,或生成与其他物质互不相溶的产物。再用物理方法进一步分离:
方法 物质(括号内 为杂质) 除杂试剂 简要的实验方法 及步骤
洗气 甲烷(氯化氢) 水或NaOH溶液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水或NaOH溶液的洗气瓶
乙烷(乙烯) 溴水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
分液 乙酸乙酯 (乙酸) 饱和Na2CO3溶液 混合后振荡,分离,取上层清液
溴苯(溴) NaOH溶液 混合后振荡,分离,取下层清液
蒸馏 乙醇(水) 生石灰 混合后加热,蒸馏,收集馏分
乙醇(乙酸) 生石灰或 NaOH 混合后加热,蒸馏,收集馏分
乙酸(乙醇) NaOH、H2SO4 先加NaOH溶液后蒸馏,取剩余物质加H2SO4,再蒸馏,收集馏分
[微训练三]
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被提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乙醇(水) 乙醇(乙酸) 乙烷(乙烯) 溴苯(溴)
除杂试剂 生石灰 氢氧化 钠溶液 酸性高锰 酸钾溶液 KI溶液
分离方法 蒸馏 分液 洗气 分液
微专题四 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
1.水溶性
注意:1.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
2.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一般具有相似的性质,鉴别和检验有机物时要先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判断可能具有的性质,再据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试剂。
2.密度
3.燃烧
4.利用有机物的特征性质
物质 试剂与方法 现象
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有机物 加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 褪色
醇 加钠 有气体放出
葡萄糖(醛基) 加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羧酸 加紫色石蕊溶液 显红色
加NaHCO3溶液 有无色气体放出
加新制Cu(OH)2悬浊液 蓝色沉淀消失
淀粉 碘水 显蓝色
蛋白质 浓硝酸 显黄色
灼烧 烧焦羽毛气味
乙酸乙酯(酯类) 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 反应前液体分层,反应后液体不分层,溶液红色消失
[微训练四]
1.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A.鉴定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直接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B.鉴别织物成分是真丝还是人造丝:用灼烧的方法
C.鉴定苯中无碳碳双键: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鉴别苯乙烯()和苯: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苯乙烯和苯中
2.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水鉴别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己烯和环己烷
微专题·大素养③ 章末共享
[微训练一]
1.解析:充分燃烧时,1 mol碳原子消耗1 mol氧气,4 mol氢原子消耗1 mol氧气,设有机物均为1 mol。A对,C3H4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4 mol,C3H6O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4 mol,二者消耗氧气的量相同。B错,C3H6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4.5 mol,C3H8O2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4 mol,二者消耗氧气的量不同。C错,C3H6O2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3.5 mol,C3H8O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4.5 mol,二者消耗氧气的量不同。D错,C3H8O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4.5 mol,C4H6O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5 mol,二者消耗氧气的量不同。
答案:A
2.解析: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和消耗O2的质量均不变,则1 mol各组分消耗氧气的量相等,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相等。A错,C3H6、C3H8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分别为6、8,二者含有的氢原子数不同,则不同比例混合后生成水的量不同。B错,1 mol C3H6完全反应消耗4.5 mol氧气,而1 mol C2H6完全反应消耗3.5 mol氧气,所以1 mol C3H6与1 mol C2H6耗氧量不相同。C错,C2H2、C6H6最简式相同,1 mol C6H6的耗氧量为耗氧量的3倍,且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不同,物质的量一定时,二者比例不同生成水的量不同。D对,C2H4O2可改写为CH4·CO2,CH4、C2H4O2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相等,且1 mol两种物质消耗氧气的量都是2 mol,所以只要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时生成水的质量和消耗O2的质量均不变。
答案:D
[微训练二]
1.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为乙酸与乙醇,生成物为乙酸乙酯和水,反应过程中羧酸脱去—OH,醇脱去H,属于取代反应,故选A。
答案:A
2.解析:反应①为加成反应,反应②为加聚反应,反应③为氧化反应,反应④、⑥为酯的水解反应,反应⑤、⑦为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与酯化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答案:C
[微训练三]
解析:A对,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了乙醇中混有的水,蒸馏可得到乙醇;B错,乙醇易溶于水, 利用分液不能分离;C错,酸性KMnO4溶液将CH2===CH2氧化为CO2,引入新杂质;D错,溴可将KI氧化为I2,I2易溶于溴苯。
答案:A
[微训练四]
1.解析:蔗糖水解实验的催化剂是稀硫酸,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而必须先中和酸。
答案:A
2.解析:乙醇能与水互溶,甲苯在水层上方,溴苯在水层下方,A项可行;乙醇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苯燃烧时火焰明亮且伴有浓烟,而四氯化碳不能燃烧,B项可行;乙醇溶于碳酸钠溶液,乙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体,乙酸乙酯浮于碳酸钠溶液表面,C项可行;环己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能氧化苯和环己烷,且苯、环己烷的密度均小于水,故二者均浮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上层,D项不可行。
答案: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