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拖延怪圈 教学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通用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逃离拖延怪圈 教学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通用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逃离拖延怪圈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含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提高自主自助能力,减少避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拖延是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都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根据调查显示约25%的普通人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拖延,超过半数的小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情况。很多有拖延习惯的学生并非心安理得,常常会陷入自责、烦恼、消沉等情绪,不利于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而部分学生将拖延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外在懒惰,长此以往更不利于摆脱拖延。本课旨在让学生撕开懒惰的外壳,剖析拖延背后的真实心理担忧,并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摆脱拖延,提升学习效率和自我价值感,获得健康轻松的学习生活。
教学目标
针对自身情况,分析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及时转变观念。
学习摆脱拖延的策略,对症下药,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教学重点
转变固有观念,学习远离拖延的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拖延的心理原因,接纳自己对于任务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王晓明的烦恼
大家好我叫王晓明,我发现每当我决定完成某件任务的时候,一开始信心满满,却迟迟不肯行动,等到时间实在不够了,才开始争分夺秒,最后筋疲力尽,立下下次一定不拖延的誓言。结果可想而知,我又重蹈覆辙了,唉,我真的好苦恼啊。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像王晓明一样挣扎在这样的拖延怪圈中,为什么我们总是掉进拖延怪圈呢?
拖延的心理原因
厌恶任务
相较于很久之后才能获得成效的任务,我们更喜欢能立刻获得快感的事情。常说:“马上”、“再玩一会儿就……”
拖延会让我们怀疑自己,而行动却会让我们更爱自己。
恐惧失败
害怕面对失败,宁愿忍受自责,也不愿展现真实的自我,认为:表现反映能力、能力无法改变。常说:“如果给我多一些时间,我肯定会做得更好。”
能力并不能决定我们整个人的价值,所以就算体现了能力不足也没有关系,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的。
【设计意图】:剖析拖延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觉察到厌恶任务和固有观念助长了拖延习惯,帮助学生直面真实的自我,激发改变的心理动机,建立摆脱拖延的决心。
拖延怪圈逃跑工具
逃跑工具一:番茄能量包
将任务分解成25分钟左右可操作的小任务,将任务按重要顺序排好;
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
短暂休息(5分钟);
开始下一个番茄;
每4个番茄后,休息25分钟。
逃跑工具二:5秒急速战靴
当我们计划做某事的时候,总是会萌生很多拖延的想法,最后导致我们行动被推迟。
穿上5秒急速战靴可以帮助我们在短短的五秒钟瞬移到拖延怪圈外。
操作方法:当任务产生的时候,发起一个倒数仪式,倒数五个数,然后立刻行动。
比如:如果你想按时起床,你可以在关掉闹钟后倒数五个数,就立马行动起来。
【设计意图】:学习逃离拖延的有效方法,屏蔽其他事件的干扰,将时间可视化,并通过简直有效的方法立刻行动起来,改善自我对时间的掌控,提升学习效率和自我认同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