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暑假衔接讲义第五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暑假衔接讲义第五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化学暑假衔接讲义
第五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原卷)
课程要求 1.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 掌握排水法收集气体;3. 掌握对比实验法;4. 掌握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一、探究的一般步骤
①步骤:提出问题→__________→制定计划→__________→收集证据→__________→交流与反思
②作用:发现和______________、学习科学______________并获得化学知识。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_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闻一闻气味(______________)。
将蜡烛切一小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燃着时,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火焰分为几层:________,
哪层最明亮:___________,哪层最暗:________。
②取一根火柴梗,按如图方式放入火焰中,1 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不同部位
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别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干燥烧杯和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干燥的烧杯___________,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_________________。
(3)熄灭蜡烛,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总结
(1)关注物质的__________,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 。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物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 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实验中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氮气、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1.收集两瓶空气。
2.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的样品:用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能留有气泡),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将饮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观察现象:伸入空气中,燃着的木条 ,伸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燃着的木条 。
结论:呼出气体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加入盛空气的集气瓶中后振荡, ;加入呼出的气体瓶中后振荡, 。
结论: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现象: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__________出现,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上_______________。
结论:呼出气体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____。
1. 拉瓦锡利用汞与氧气的反应研究空气的成分,所用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汞会倒吸入曲颈甑中
B. 实验用到了火炉,推测汞与氧气的反应需要加热
C. 汞的用量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D. 反应结束后,需关闭火炉冷却至室温,才能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减少量
2.(上海市崇明区2021-2022上学期期末)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B. 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3.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6%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不必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就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4.探究一:按照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___%,一号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但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偏小,设计改进实验(图1)
[查阅资料]
颜色、熔点 熔点/℃ 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密度/g·cm-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固体 44.1 40 1.82
(1)写出课本实验集气瓶中红磷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 .属于 反应。
(2)课本实验测出氧气体积分数偏小的原因中:
(3)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1的改进。
①把红磷更换为白磷,理由是 ;
②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利用了金属铜的 性;
③与课本实验装置相比,图1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探究二:二号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m2、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 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cm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提示: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 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 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往B中加水,使A.B液面保持水平,盖紧A的密封盖,再用手捂住A的外壁,若B中的液面.上升,则气密性 (填“好”或“不好”)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 (填字母)。
A.红磷 B.木炭 C.硫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_ _ cm( 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 _ ( 填'偏大”或“偏小”)。
1.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2.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5.把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的被烧焦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内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6.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蜡烛切成小块
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
7.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根据操作和现象,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液滴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8.蜡烛由石蜡和棉线芯组成。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10.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内能够正常燃烧。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C.呼出过程中氧气被完全消耗
D.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11.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水蒸气的是( )
A.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变软
B.寒冷的冬天,家中窗户的玻璃会出现好看的冰花
C.夏天清晨,花园绿地中草上有很多露珠
D.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吹气,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
12.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13.小捷从冰箱中取出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发现杯子外壁有水珠,她奇怪了,
怎么回事呢?你能帮她分析原因吗?
14.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我们可以观察到白雾,而其他季节则观察不到呢?
15.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
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
【猜想和假设】导管导出的气体可能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设计实验】
检验气体 操作 现象 结论
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或烧杯 不含二氧化碳
石蜡蒸气 含有石蜡蒸气
一氧化碳 含有一氧化碳
16.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
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
(1)人吸入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填字母,下同),关闭活塞______。
(2)人呼出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关闭活塞_____。此时可以观察到②瓶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 。
(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___________,瓶②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1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__处最先碳化。(变黑)。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烧燃后的生成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
九年级化学暑假衔接讲义
第五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解析卷)
课程要求 1.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 掌握排水法收集气体;3. 掌握对比实验法;4. 掌握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一、探究的一般步骤
①步骤:提出问题→__________→制定计划→__________→收集证据→__________→交流与反思
②作用:发现和______________、学习科学______________并获得化学知识。
【答案】
①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② 验证化学原理 探究的方法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_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闻一闻气味(______________)。
将蜡烛切一小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燃着时,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火焰分为几层:________,
哪层最明亮:___________,哪层最暗:________。
②取一根火柴梗,按如图方式放入火焰中,1 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不同部位
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别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干燥烧杯和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干燥的烧杯___________,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_________________。
(3)熄灭蜡烛,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总结
(1)关注物质的__________,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 。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物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 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
【答案】
(1)红色 固态 圆柱形 质地软 轻微气味 蜡烛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①三层 外层(外焰) 内层(焰心) ②外层(外焰)温度最高,内层(焰心)温度最低 ③内壁出现水雾 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有白烟产生 蜡烛重新燃烧
(1)性质 (2)变化 (3)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现象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实验中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氮气、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1.收集两瓶空气。
2.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的样品:用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能留有气泡),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将饮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观察现象:伸入空气中,燃着的木条 ,伸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燃着的木条 。
结论:呼出气体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加入盛空气的集气瓶中后振荡, ;加入呼出的气体瓶中后振荡, 。
结论: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现象: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__________出现,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上_______________。
结论:呼出气体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____。
【答案】
3.无多大变化
4.很快熄灭 无明显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水雾 无明显现象 多
1. 拉瓦锡利用汞与氧气的反应研究空气的成分,所用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汞会倒吸入曲颈甑中
B. 实验用到了火炉,推测汞与氧气的反应需要加热
C. 汞的用量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D. 反应结束后,需关闭火炉冷却至室温,才能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减少量
【答案】A
【解析】
A.实验结束后,温度冷却至室温,钟罩内的液面会上升,但是汞不会倒吸入曲颈甑中,故符合题意;
B.实验用到了火炉,推测汞与氧气的反应需要加热,故不符合题意;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需的汞必须足量,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结束后,需关闭火炉冷却至室温,才能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减少量,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上海市崇明区2021-2022上学期期末)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B. 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答案】C
【解析】
A、若做该实验时,止水夹没有夹紧,会使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通过导管进入空气中,因此集气瓶内的气体减少的量包括消耗的氧气及逸出的空气,会使瓶内的气体比实际氧气减少的多,因此会使水倒流超过五分之一,造成结果偏大,此选项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然能除去氧气,但却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此选项错误;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此选项正确;
D、点燃后的红磷必须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否则瓶内气体逸出,造成实验误差,此选项错误。
故选C。
3.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6%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不必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就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D
【解析】A.若装置漏气,实验后玻璃瓶中的压强偏大,流入玻璃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A正确;
B.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00%≈19.6%,故B正确;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C正确;
D.需等温度计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才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因为该反应放热,会使气体体积膨胀,不等气体冷却就记录数据,测得的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D错误。
4.探究一:按照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___%,一号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但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偏小,设计改进实验(图1)
[查阅资料]
颜色、熔点 熔点/℃ 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密度/g·cm-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固体 44.1 40 1.82
(1)写出课本实验集气瓶中红磷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 .属于 反应。
(2)课本实验测出氧气体积分数偏小的原因中:
(3)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1的改进。
①把红磷更换为白磷,理由是 ;
②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利用了金属铜的 性;
③与课本实验装置相比,图1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探究二:二号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m2、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 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cm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提示: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 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 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往B中加水,使A.B液面保持水平,盖紧A的密封盖,再用手捂住A的外壁,若B中的液面.上升,则气密性 (填“好”或“不好”)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 (填字母)。
A.红磷 B.木炭 C.硫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_ _ cm( 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 _ (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探究一: 21
(1) 4P + 5O2 2P2O5;化合。
(2)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①着火点低,更容易点燃。
②导热。
③实验结果更准确。
探究二:
(1)好。
(2) BC。
(3)偏大。
【解析】:探究一:按照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21%。故填: 21。
(1)课本实验中,集气瓶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 + 5O2 2P2O5,属于化合反应。故填: 4P + 5O2 2P2O5;化合。
(2)课本实验测出氧气体积分数偏小的原因:红磷不足, 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
故填: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①把红磷更换为白磷,理由是白磷着火点低,更容易点燃。故填:着火点低,更容易点燃。
②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利用了金属铜的导热性。故填:导热。
③与课本实验装置相比,图1装置的优点是: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同时防止了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填:实验结果更准确。
探究二: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往B中加水,使A. B液面保持水平,盖紧A的密封盖,再用手捂住A的外壁,若B中的液面上升,则气密性好。故填:好。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木炭、硫,这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会导致水不能进入容器。故填: BC。
(3)在操作d结束时, 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消耗氧气体积为: 15×1/5=3,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12cm;
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说明消耗氧气体积偏大,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偏大。
故填:12;偏大。
1.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答案】C
【解析】“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做出假设、做出结论、提出问题的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
2.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化学学习的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着的现象;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故选项C正确。
3.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与蜡烛燃烧的相关问题,根据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析;根据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分析;根据蜡烛燃烧过程中要先熔化分析;根据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很容易被点燃分析。。
A.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故A正确;
B.蜡烛熔化过程会产生烛泪,因为液体流淌后凝固,故B正确;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C正确;
D.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因为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很容易被点燃,故D错误。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使石蜡受热熔化变为蜡油,即所说的泪,故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既包含化学变化,又包含物理变化,石蜡熔化时发生物理变化,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
C.蜡烛燃烧既包含化学变化,又包含物理变化,故说法正确;
D.诗句中的“泪”指的是液态石蜡,不能说明石蜡不能燃烧,故说法错误。
5.把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的被烧焦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内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答案】B
【解析】因为火柴放入火焰的时间较短,且外焰温度最高,故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若火柴放入火焰的时间较长,则很可能整根火柴都被烧焦,甚至烧成灰烬。
6.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蜡烛切成小块
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
【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把蜡烛切成小块,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 错误;
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是因为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错误;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正确;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错误。
7.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根据操作和现象,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液滴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故选项A正确;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选项B正确;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正确;
D.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液滴时,是水蒸气冷凝成水雾,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 错误。
8.蜡烛由石蜡和棉线芯组成。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理解烟和气体的区别,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吹灭蜡烛时,在蜡烛的上方会出现少量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母子火焰的原理、石蜡蒸气受热易燃的特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A错误。
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B正确。
C.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故C正确。
D.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D正确。
10.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内能够正常燃烧。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C.呼出过程中氧气被完全消耗
D.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A.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高,不能说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项A错误;
B.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量大幅下降,则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小,故选项B正确;
C.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小,而不能说明氧气被完全耗尽,故选项C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还含有水蒸气,其它气体等,所以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D错误。
11.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水蒸气的是( )
A.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变软
B.寒冷的冬天,家中窗户的玻璃会出现好看的冰花
C.夏天清晨,花园绿地中草上有很多露珠
D.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吹气,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案】D
【解析】
A.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变软,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B.寒冷的冬天,家中窗户的玻璃会出现好看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形成的,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C.夏天清晨,花园绿地中草上有很多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形成的,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D.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吹气,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不能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12.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答案】D
【解析】
A.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故选项A错误;
B.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等,故选项B错误;
C.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等气体,氮气不易溶于水,故选项C错误;
D.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故选项D正确。
13.小捷从冰箱中取出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发现杯子外壁有水珠,她奇怪了,
怎么回事呢?你能帮她分析原因吗?
【答案】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水。
【解析】本题是学科渗透题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问题的题目,平时注意总结和运用所学和化学知识。从冰箱中取出一个杯子,由于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体水。
14.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我们可以观察到白雾,而其他季节则观察不到呢?
【答案】由于冬季气温很低,呼出气体中大量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产生白雾。而其他季节则不存在太大温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液化及液化现象,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冬天人呼“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其它季节温差较小,故观察不到。
15.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
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
【猜想和假设】导管导出的气体可能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设计实验】
检验气体 操作 现象 结论
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或烧杯 不含二氧化碳
石蜡蒸气 含有石蜡蒸气
一氧化碳 含有一氧化碳
【答案】无明显现象;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玻璃管内有白色固体;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在玻璃管上端试用火焰点燃,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玻璃管内有白色固体,且上端产生火焰。
【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结果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因为石蜡蒸气在用湿冷毛巾包住的中部凝固,上口处没有石蜡蒸气,所以取一较长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柴点燃,仍然可以燃烧,而拿开湿毛巾后在玻璃管内壁发现有固体附着,说明焰心处的气体既含石蜡蒸气,又含一氧化碳。
16.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
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
(1)人吸入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填字母,下同),关闭活塞______。
(2)人呼出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关闭活塞_____。此时可以观察到②瓶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 。
(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___________,瓶②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答案】
(1)A;B;
(2)B;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变浑浊;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证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②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1)人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①瓶进入,应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人呼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应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此时观察到瓶②内的现象是②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瓶和②瓶的作用不同,①瓶是吸入气体的装置,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②是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1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__处最先碳化。(变黑)。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烧燃后的生成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小;
(2)处于火焰最外层;外焰;
(3)水;二氧化碳。
【解析】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可以按照点燃前、点燃中、熄灭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和叙述,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叙越详尽越准确就越好,得出的结论也越多。蜡烛的颜色、状态,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以及放热等平时见过,但它的密度、硬度、在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检测方法、生成物的检验等平时忽略了或者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化学时要认真观察实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