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九年级化学暑假衔接讲义第十讲 分子和原子(原卷)课程要求 1. 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2. 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3. 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微观粒子的共性1.微观粒子非常小2.微观粒子总是在3.微观粒子之间注意:物体的 、气体压强的改变引起的体积改变,都是粒子之间的 ,而 的大小没有改变。二、探究分子的运动的试验1. 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1)装置A中溶液颜色 ,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2)装置B中 ,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3)装置C中溶液颜色变红,说明分子在 ;原理是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进入空气中,并逐渐运动到烧杯A中,与蒸馏水结合又形成了氨水;2. 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① ②(1)实验①中 首先在 产生,说明 相同条件下, ,运动速率 ;(2)装置②观察到的现象为C中酚酞变红速率比B 中快;说明 ,温度 ,分子运动速率 。三、原子1.概念:原子是 的 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注意: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目前只需记住两种物质: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和硫酸铜[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四、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1)宏观方面:没有新物质产生,一般只涉及三态的变化。(2)微观方面:分子本身 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 。2.化学变化(1)宏观方面:有新物质生成。(2)微观方面: 发生改变,原来的分子变成 。3.结论(1)物理变化中,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2)化学变化中,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 ,原子可以 新的分子。(3)化学变化中,原子 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4)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 , 一定不变,分子的数目 改变。(5)同种物质的分子 相同, 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4.从微观示意图获得重要信息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请从宏观、 微观两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1) 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 和 ;(2) 氧化汞由 分子构成;(6) 汞由汞原子构成;(4) 氧气由 构成;(5) 一个 由 汞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 ;(6) 化学变化中, ,原子可以 新的分子。【化学方程式书写】产生氧气的反应(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加热氯酸钾制氧气(3)双氧水分解制氧气(4)电解水(5)加热氧化汞1.(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中考二模)春暖盛开的季节,漫步田间小道,花香阵阵。这一现象说明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是可分的2. (2023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二模)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 O3 B. O2 C. H2O2 D. MnO23.(2023年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中考二模)潜水员潜水时需要携带氧气瓶,氧气能被压缩储存在氧气瓶中说明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的质量很小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之间有间隔4.(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 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增大B. 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C. 湿衣服晾干——分子不断运动D. 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5.(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爱知中学中考二模)“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 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B. 冰和水由同种分子构成C. 冰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 D. 冰水转化是物理变化6. (2023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二模)“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下列对这句古诗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分子构成不同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体积很小 D. 分子间间隔变大(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下列事实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氧气压缩为液氧﹣﹣氧分子的体积变小C.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D.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2.(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从分子角度解释合理的是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质量变小C.氧分子间隔变小 D.氧分子数目变少3.(2022·辽宁·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中考真题)一定质量的由分子构成的气体液化后,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的数目 B.分子的间隔 C.分子的体积 D.分子的质量4.(2022年福建省中考)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B.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 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D. 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5.(2022年山西省中考)“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A. 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B. 水分子分解加快C. 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 D. 水分子数目增多6.(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西岭雪山是著名旅游胜地,下列对其景色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景色 解释A 春天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B 夏天云消雾散 水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C 秋天层林尽染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D 冬天白雪皑皑 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A.A B.B C.C D.D7.(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下列现象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A 路过梨花园,闻到梨花香 分子在不停运动B 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氢氧根离子D 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A.A B.B C.C D.D8.(2022年安徽省中考)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开设的“天宫课堂”进行了泡腾片(由碳酸氢钠、酸和香料等组成)实验。下列对应解释错误的是( )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释A 从水袋中挤出水,形成水球漂浮在空中 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B 将水溶性颜料溶于水球,水球呈美丽的蓝色 颜料溶于水形成溶液C 将泡腾片放入水球,水球充满气泡并变大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CO2气体D 靠近水球,闻到阵阵香气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A.A B.B C.C D.D9.(2022四川南充市中考)拉瓦锡在研究空气成分时,将氧化汞(HgO)收集后加强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Hg+O2↑C.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D.分子和原子均可构成物质10.(2020·江苏太仓初三二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C.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吹胀气球,分子间的空隙变大11.(2020·辽宁铁岭初三一模)下列现象用分子或原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矿石能够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B.空气被压入篮球中,说明分子质量小C.体温计中水银柱受热升高,说明原子体积变小D.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12.(2021·海南)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 A B C D实验现象解释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13.(2022山东临沂中考)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A. 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14.(2022 顺城区模拟)如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C. D.15.(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下图中四季的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落叶缤纷 D.冬天雪花飘飘16.(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甲烷17.(2022 承德一模)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里的水在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③所对应的水分子的间隔一定是最小的B.①→②→③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体积从大变小C.①→②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D.①→②→③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逐渐减慢,但不会停止18.(2022 白山模拟)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Ⅰ、在下面的横线上,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A、分子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停运动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2)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衣服变干: 。(3)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 。(4)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Ⅱ、在一个细口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冰糖,作一记号,然后搅拌,过一会发现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 (填“低”或“高”),这一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填字母)。A、冰糖能溶于水B、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间隔D、水是由分子构成的1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2)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___________。(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___________(填字母)。A.一定改变 B.可能改变 C.一定不变20.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实验一: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A中酚酞试液变红色,B中不变色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夹持仪器省略。气密性良好)①实验一:观察到烧杯A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烧杯B的作用是 ;②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实验中,铁丝燃烧能够持续较长时间,主要原因是 ;③实验三:观察到红磷燃烧,反应结束后冷却,注射器内的蒸馏水慢慢流入Y形管的下端。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前注射器内至少应注入 mL蒸馏水;④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如图1),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中a点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编号)。2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__________,乙烧杯________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化学暑假衔接讲义第十讲 分子和原子(解析卷)课程要求 1. 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2. 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3. 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微观粒子的共性1.微观粒子非常小2.微观粒子总是在3.微观粒子之间注意:物体的 、气体压强的改变引起的体积改变,都是粒子之间的 ,而 的大小没有改变。二、探究分子的运动的试验1. 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1)装置A中溶液颜色 ,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2)装置B中 ,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3)装置C中溶液颜色变红,说明分子在 ;原理是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进入空气中,并逐渐运动到烧杯A中,与蒸馏水结合又形成了氨水;2. 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① ②(1)实验①中 首先在 产生,说明 相同条件下, ,运动速率 ;(2)装置②观察到的现象为C中酚酞变红速率比B 中快;说明 ,温度 ,分子运动速率 。三、原子1.概念:原子是 的 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注意: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目前只需记住两种物质: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和硫酸铜[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四、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1)宏观方面:没有新物质产生,一般只涉及三态的变化。(2)微观方面:分子本身 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 。2.化学变化(1)宏观方面:有新物质生成。(2)微观方面: 发生改变,原来的分子变成 。3.结论(1)物理变化中,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2)化学变化中,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 ,原子可以 新的分子。(3)化学变化中,原子 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4)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 , 一定不变,分子的数目 改变。(5)同种物质的分子 相同, 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4.从微观示意图获得重要信息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请从宏观、 微观两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1) 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 和 ;(2) 氧化汞由 分子构成;(6) 汞由汞原子构成;(4) 氧气由 构成;(5) 一个 由 汞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 ;(6) 化学变化中, ,原子可以 新的分子。【答案】一、不断运动 有间隔 热胀冷缩 间隔发生改变 粒子本身二、1. (1)无明显变化 (2) 溶液颜色变红(3)不断运动2. (1) ① 白烟 靠近浓盐酸一侧 分子质量越小 越快;(2)相同条件下 越高 越快。三、1. 化学变化中 最小 2.分子、原子、离子 气体 酸 金刚石 金属单质 CuSO4四、1.(2) 大小 分子间的间隔 2.(2)分子种类 新的分子。3.(1) 不会 (2) 会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构成 (3)不会 最小粒子。(4) 一定改变,原子种类和数目 可能 (5) 化学性质 不同种物质4.(1) 汞 氧气 (2) 氧化汞 (4) 氧分子 (5) 氧化汞分子 一个 一个(6)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构成【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答案】1.(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中考二模)春暖盛开的季节,漫步田间小道,花香阵阵。这一现象说明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是可分的【答案】B【解析】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正确。故选B。2. (2023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二模)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 O3 B. O2 C. H2O2 D. MnO2【答案】B【解析】A、O3含臭氧分子,不含氧分子,此选项错误;B、O2含氧气分子,此选项正确;C、H2O2含过氧化氢分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两个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此选项错误;D、一个MnO2中含两个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此选项错误。故选B。3.(2023年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中考二模)潜水员潜水时需要携带氧气瓶,氧气能被压缩储存在氧气瓶中说明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的质量很小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之间有间隔【答案】D【解析】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加压的条件下,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气的体积减小,所以氧气能被压缩储存在氧气瓶中,故选D。4.(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 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增大B. 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C. 湿衣服晾干——分子不断运动D. 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答案】B【解析】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是由于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并不是分子体积变小,该选项说法错误;C、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该选项说法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故选B。5.(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爱知中学中考二模)“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 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B. 冰和水由同种分子构成C. 冰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 D. 冰水转化是物理变化【答案】A【解析】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B、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C、冰是固体,水是液体,它们的分子间隔不同,说法正确;D、冰融成水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说法正确。故选A。6. (2023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二模)“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下列对这句古诗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分子构成不同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体积很小 D. 分子间间隔变大【答案】B【解析】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与分子构成不同、分子体积很小、分子间间隔变大无关;故选B。(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下列事实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氧气压缩为液氧﹣﹣氧分子的体积变小C.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D.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答案】B【解析】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B、氧气压缩为液氧,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微观解释不正确,符合题意;C、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D、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从分子角度解释合理的是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质量变小C.氧分子间隔变小 D.氧分子数目变少【答案】C【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一般的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是由于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选:C。3.(2022·辽宁·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中考真题)一定质量的由分子构成的气体液化后,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的数目 B.分子的间隔 C.分子的体积 D.分子的质量【答案】B【解析】一定质量的由分子构成的气体液化后,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与排列方式,分子本身不变,即分子的数目、体积和质量都不变,故选B。4.(2022年福建省中考)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B.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 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D. 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答案】C【解析】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选项正确;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选项正确;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选项错误;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水的化学性质不变,选项正确;答案为:C。5.(2022年山西省中考)“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A. 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B. 水分子分解加快C. 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 D. 水分子数目增多【答案】D【解析】A、空气中湿度变大,水分子增多,但水分子本身没变,选项错误;B、空气中水的含量增多但水未发生化学变化所以水分子没有分解,选项错误;C、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不变的,选项错误;D、空气中湿度大的原因是水含量增多,水分子的数目增多,选项正确;答案为:D。6.(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西岭雪山是著名旅游胜地,下列对其景色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景色 解释A 春天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B 夏天云消雾散 水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C 秋天层林尽染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D 冬天白雪皑皑 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春天花香四溢,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A正确;B、夏天云消雾散,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B正确;C、秋天层林尽染,树叶经霜打后变红,说明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C正确;D、冬天下雪,属于水的状态变化,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分子本身不变,D错误。故选D。7.(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下列现象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A 路过梨花园,闻到梨花香 分子在不停运动B 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氢氧根离子D 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由于分子不断运动,路过梨花园,才能闻到梨花香,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B、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二者混合时分子间间隔变小,导致体积变小,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由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在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动,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D、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因为汞原子体积变大。解释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8.(2022年安徽省中考)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开设的“天宫课堂”进行了泡腾片(由碳酸氢钠、酸和香料等组成)实验。下列对应解释错误的是( )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释A 从水袋中挤出水,形成水球漂浮在空中 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B 将水溶性颜料溶于水球,水球呈美丽的蓝色 颜料溶于水形成溶液C 将泡腾片放入水球,水球充满气泡并变大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CO2气体D 靠近水球,闻到阵阵香气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 从水袋中挤出水,形成水球漂浮在空中,水的形状发生改变,但依然是液态。错误。B. 将水溶性颜料溶于水球,水球呈美丽的蓝色,颜料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正确。C. 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盐、水、二氧化碳,所以将泡腾片放入水球,水球充满气泡并变大,发生化学变化生成CO2气体,正确。D. 靠近水球,闻到阵阵香气,是因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带有香味的微粒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了气味。正确。故选:A。9.(2022四川南充市中考)拉瓦锡在研究空气成分时,将氧化汞(HgO)收集后加强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Hg+O2↑C.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D.分子和原子均可构成物质【答案】B【解析】A、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汞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2Hg+O2↑,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符合题意;C、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D、分子和原子均可构成物质,如汞由汞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B。10.(2020·江苏太仓初三二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C.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吹胀气球,分子间的空隙变大【答案】B【解析】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说法错误;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说法正确;C、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说法错误;D、吹胀气球是由于进入气球的气体增加,使其膨胀,并不是分子空隙变大,说法错误。选:B。11.(2020·辽宁铁岭初三一模)下列现象用分子或原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矿石能够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B.空气被压入篮球中,说明分子质量小C.体温计中水银柱受热升高,说明原子体积变小D.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A. 矿石粉碎后能看见,而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矿石能够粉碎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此选项错误;B. 空气被压入篮球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C. 体温计中水银柱受热升高,说明原子间隔变大,此选项错误;D. 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是色素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去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此选项正确。故选D。12.(2021·海南)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 A B C D实验现象解释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答案】A【解析】A、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量减少,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解释不正确;B、挤压塑料瓶中的气体,塑料瓶变瘪,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正确;C、好香啊!说明构成香水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闻到香水的味道,说法正确;D、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说明温度越高,分子遇到越剧烈,解释正确;答案:A。13.(2022山东临沂中考)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A. 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A. 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水分子和品红分子均在不断运动,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B.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C. 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易于压缩。正确。D.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正确。故选:B。14.(2022 顺城区模拟)如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C. D.【答案】A【解析】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氨分子,1个氨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观察选项A表示的是氨分子。综上所述:选择A。15.(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下图中四季的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落叶缤纷 D.冬天雪花飘飘【答案】B【解析】A.春天柳絮飞扬,柳絮的颗粒很大,不是分子级别的,故A错误;B.荷花飘香,是气味分子不断运动,故B正确;C.落英的颗粒也很大,不属于分子级别,故C错误;D.雪花的颗粒比较大,不是分子级别,故D错误;故选B。16.(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甲烷【答案】D【解析】分子、原子或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属和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一般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D。17.(2022 承德一模)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里的水在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③所对应的水分子的间隔一定是最小的B.①→②→③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体积从大变小C.①→②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D.①→②→③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逐渐减慢,但不会停止【答案】D【解析】A、③对应的温度温度最低,但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②→③的过程中,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③所对应的水分子的间隔不一定是最小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①→②→③的变化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但水分子的体积不是从大变小,②→③的过程中,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C、①→②的变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D、分子是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分①→②→③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逐渐减慢,但不会停止,故选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选择D。18.(2022 白山模拟)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Ⅰ、在下面的横线上,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A、分子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停运动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2)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衣服变干: 。(3)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 。(4)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Ⅱ、在一个细口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冰糖,作一记号,然后搅拌,过一会发现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 (填“低”或“高”),这一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填字母)。A、冰糖能溶于水B、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间隔D、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答案】I、(1)A;(2)C;(3)D;(4)B;Ⅱ、低;D。【解析】I、(1)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A。(2)湿衣服经晾晒﹣段时间后,衣服变干是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空气中扩散,所以衣服干了,故选:C。(3)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是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选:D。(4)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气体被压缩,故选:B。Ⅱ、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水中扩散,有的蔗糖分子会穿插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去,有的水分子会穿插到蔗糖分子之间的间隔中去,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低;该实验能说明冰糖能溶于水;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隔,不能说明水是由分子构成,故选:D。1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2)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___________。(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___________(填字母)。A.一定改变 B.可能改变 C.一定不变【答案】 ①. ②. 每1个氯原子自由组合,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③. 氧化物 ④. B【解析】(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程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每1个氯原子自由组合,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是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属于氧化物;(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改变,B正确。20.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实验一: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A中酚酞试液变红色,B中不变色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夹持仪器省略。气密性良好)①实验一:观察到烧杯A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烧杯B的作用是 ;②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实验中,铁丝燃烧能够持续较长时间,主要原因是 ;③实验三:观察到红磷燃烧,反应结束后冷却,注射器内的蒸馏水慢慢流入Y形管的下端。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前注射器内至少应注入 mL蒸馏水;④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如图1),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中a点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编号)。【答案】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对比;②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水+氧气;双氧水的分解能持续提供氧气;③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6;④B。【解析】①观察到烧杯A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烧杯B的作用是对比;②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实验中,铁丝燃烧能够持续较长时间,主要原因是:双氧水的分解能持续提供氧气;③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反应结束后冷却,进入Y型管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Y型管的体积为30mL,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实验前注射器内至少应注入蒸馏水的体积为:30mL×=6mL;④A、反应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A正确;B、由图中信息可知,a点处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故B错误;C、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因此a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故C正确;D、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随着水的进入,压强增大,因此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故D正确。故选:B。2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__________,乙烧杯________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进行试验】变红 未变红 对照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析讨论】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拓展延伸】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解析】【进行试验】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进入甲溶液而变红。大烧杯隔绝了乙溶液,所以乙溶液未变红; 烧杯乙的作用是对照,因此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析讨论】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由近向远运动,所以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拓展延伸】(1)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