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你很特别——小学生自我认识团体辅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心理课你很特别——小学生自我认识团体辅导

资源简介

心理课||你很特别——小学生自我认识团体辅导
1
活动对象
五年级学生
2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团体活动使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认识自我,并且能客观的评价自我。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故事、绘画、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自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提升学生自信的情感体验。
3
活动过程
一、暖身阶段:游戏:大风吹(5分钟)
图片
这个热身游戏心理老师们应该不陌生了,我们的老朋友“大风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风吹”引出同学们身上的一些个性特点,可以是外貌的、性格的、爱好的等等。
比如:大风吹扎辫子的女生;大风吹乐观开朗的同学;大风吹喜欢跳舞的同学……由此导入我们今天的主题——你很特别——自我认识主题团辅。
二、转换阶段:认识自我(20分钟)
1.创设情境:
在这里借用了绘本故事《你很特别》中的情境,请学生想象我们来到了“微美克”小镇,和木头人们一起生活。
2.我为自己贴一贴(自我评价)
(1)教师准备画有男女小孩的纸张,发到各个小组。
(2)学生挑选自己心仪的“画像”纸张。
(3)每小组一盒星星贴纸、一盒灰点贴纸。
(4)学生为自己的“画像”模型贴贴纸,如果是自己喜欢的特点、优点,就在画像的正面为自己贴上星星贴纸,并且在上面写出具体的优点。如果是自己不喜欢、不满意的特点或者缺点,就在画像的背面贴上灰点点贴纸,并且把具体的缺点写到灰点贴纸上。(教师示例)
3.小组分享:
(1)我的身上有哪些星星贴纸?(分享优点)(2)我的身上有哪些灰点贴纸?(分享缺点)
4.别人为我贴一贴(他人评价)
(1)请每位小组成员为你贴一张贴纸,可以是星星贴纸,也可以是灰点贴纸,并在贴纸上写出具体的特点。(教师示例)
(2)分享:请你说一说,为什么给这位同学贴星星贴纸或者灰点贴纸。
一点小心思/
这部分的设计其实就是“自我认识”课程中最常见的活动——“我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的一个变形,利用贴贴纸的形式使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但是会比之前传统的活动形式更新奇有趣一些。
贴贴纸的形式老师们可以再做变化,提前将星星、灰点印到活动单上也可以,或者请学生当场画上去也可以,选择方便易操作的方式即可。
5.班级分享交流:
(1)看到别人给你的这些星星和灰点,你有什么感受?
(2)别人给你的评价有哪些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的?
(3)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为什么?
6.教师小结:
小结部分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自身的“星星”和“灰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接纳“真实的自我”。
三、工作阶段——接纳自我(25分钟)
(一)失落的一角
1.学生观看视频《失落的一角》
一个圆缺了一角,它很不开心,于是,一边唱着歌一边寻找,有时他和虫子说话,闻闻花香,在寻找的过程中它曾掉进过坑里,漂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可有的一角太大,有的又太小,它遇到过了许多不合适的角。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它们组成完整的圆,但是圆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无法停下来与虫子说话,闻闻花香。所以它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又独自上路继续寻找……
图片
2.学生分享观看感受。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完美,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灰点点。有些灰点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改正、消除的,但有些灰点可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内,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纳。但也正是这些灰点和星星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自我,星星很漂亮,但灰点也可能成为风景。
(二)特别的灰点
1.请学生按要求设计自己的黑点。
2.教师进行示范(课件演示)
教师以自己的“画像”为例,演示自己对灰点的设计过程。
3.学生在班级内分享
一点小心思/
工作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纳自我”,因此这部分主要针对学生身上的“灰点点”工作,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之后,对于那些可以通过行动改变的“灰点”要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行动策略,可执行、可操作,能够落实到课后的实际行动中。对于一些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的“灰点点”,比如有学生对自己的小眼睛不接纳,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等,引导学生将“灰点”变作另一种风景,进行“黑点的设计”,通过这种绘画的表达,使学生能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灰点”,寻找自我接纳的可能性。
四、结束阶段——告别团体(10分钟)
1.珍藏自我
教师准备一个纪念册,请学生将自己的画像依次放进纪念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珍藏,毕业前再次拿出来分享。
2. 祝福告别团体
每位同学在星星卡片上写下自己在本次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对团体其他成员的祝福,结束本次活动,告别团体。
关于“自我认识”这一主题:很多次的感受到这个主题的心理课好像已经“模式化”了,基本老师们会选择的活动就是“我眼中的我” “他人眼中的我”,所以也想尝试一下能不能跳出这个思维框框,有一些别的新意,目前看上去大概在活动形式上还是有一点创新的。期待老师们更多的发挥和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