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小学心理活动课教育实践心理活动课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题活动。在小学心理活动课还是学校工作中一个较新的领域,是独特的心育载体。它没有传统主题班会课的舆论气氛的压力,没有思品课上教师的长篇说教,也没有其他学科上各种知识的强制灌输。小学心理活动课课堂教学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心理辅导的有效性等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心理辅导教师要掌握它并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上好心理活动课。一、善于抓住“兴趣点”,是心理辅导课的先决条件一堂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活动的内容。在小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低段、中段和高段。各个阶段学生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课前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们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他们喜欢的是什么,一旦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如小升初考试临近,六年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较为浮躁。我设计了一堂主题为《从从容容去考试》的心理辅导课,通过“掌声响起来”的游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我们身体内的潜能的强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并通过案例和学生一起剖析考前的心理,以及如何应对考前不良情绪的困扰。学生们在课堂上说出了他们的困惑,压力,知道并不是只有自己才有压力,其他人也是一样的,顿时释然许多。活动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才会觉得真实,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我以“合作”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合作乐园”,以“雨点变奏曲”导入,将学生情绪激发,通过“盲人取球”,告诉学生什么是合作。接着让学生观看《三个和尚》的动画,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再通过“火场逃生”的游戏以及故事《盲人和瘸子》,进一步让学生领悟合作的重要,初步了解心中有他人的道理。一堂课,动静结合,动则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静则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始终跟着教师的设计走,获得有效的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生生互助的平台,也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的历程。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教师的一言堂,或者个别学生“独领风骚”的舞台,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得到与他人交流和自我表现需要的满足。三、营造适当的心理情境,是上好心理辅导课的关键。要使活动开展得好,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适当的心理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心理辅导的主要原则是师生平等对话,只有真正做到融入学生中才能做到这点。例如在排列座位时可以不必拘泥于固定座位,可采“圆形”“扇面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另外教师只能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营造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伙伴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有趣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自觉地融入心理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与切身体验,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小游戏、小品等来营造积极的活动氛围。如在《当我生气时》一课时,先让学生扮演妈妈和乐乐一段对话,让学生来评一评乐乐的做法对不对,反思平常的我们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学生的兴趣被很大的激发。再通过“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生气的害处。最后师生一起“头脑风暴”总结出生气时该怎么办,并将办法写在各组的拼图上,拼成一个笑脸。这个笑脸学生们很惊喜,印象也会很深刻,当他们生气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这个笑脸,提醒自己要微笑面对问题,做一个开开心心的孩子。四、组织语言是心理辅导活动的必备本领教学语言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包括教师的说话和身势语,这些都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传递的中介。心理辅导活动强调接纳、无批评,重视个人体验,重在沟通、疏导。心理辅导课教师的语言更应具备感染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语言要融入教师真挚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还要注意多用开放式的询问,例如: “你觉得……/根据你的观点……/据你所知……/你想说…… /你的意思是……/可能你觉得…… /我猜想你是……/”等,而不是“他这样认为,对不对?” “你应该……/一定要……”等封闭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支持、鼓励或引导,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最后的选择者、决定者。心理活动课需要轻松的氛围,教师要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而要保持亲切的表情,鼓励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 总的来说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普遍的活动原理、原则、方法、技能技巧的进行创造性运用,使活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真实性。教师就像导演那样,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激发孩子的内心需求、兴趣使得他们参与其中,演好每一场心理情景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感受到有一种正能量在驱使着他向前进,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尊重、父母的的疼爱,找到应对困难的有效策略,增强应对困境的勇气。课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其中、真情流露,以及学生是否认真的倾听,积极地分享。所以一堂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课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生做人为评价标准。心理辅导教师除了要正确认识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特点外,同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