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班会】《待人友善,和睦相处》小学班会教学设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本工作室致力于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班级育人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日常班级管理、举办班队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研发班本教材等一系列途径,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让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深度融合,以求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 。一、背景1.问题的来源我们班上有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有的由于父母溺爱或隔代带养,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或家境贫苦、父母外出打工,从小缺少父母之爱,导致他们不懂得关爱他人、不会与人融洽相处,也因缺少安全感而不轻易相信他人,更别说诚信和友善了。2. 政策文件的相关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了“友善”一词,学生核心素养中也要求学生“友善”,由此可见,友善是当今儿童必不可少的美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友爱宽容、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二、可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1、说文解字“友”字造字本意是: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方向相同的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样子,会志同道合地做一件事情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友”。《说文解字》: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后演变为同门之称即同学的意思,于是孔夫子《论语》中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见到同学从很远的地方来了,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说文·又部》:“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友,志趣相同为友。由两个“又”(手)字会意,表示相交为友的意思。)2、格言警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弟子规》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3、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兄弟和睦)《六尺巷》 (邻里谦让)《司马徽让猪》(邻里忍让,和睦相处)《将相和》 (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三、教育案例一、育人目标:1.理解友善的含义。2.在生活中学会友善待人。二、育人过程:(一)问题呈现教室里,小女孩不小心把男孩的书本弄到地上。小男孩:你没长眼啊!小女孩: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小男孩: 对不起有用吗?“对不起”就能抹平你把我的书弄地上的事实吗?如果我捅你一刀,也和你说一声“对不起”行吗?小女孩:不就是把你的书碰地上了吗?有必要这么得理不饶人吗?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原本一句“对不起”、“没关系”就能处理好的事情变成了这样一个打闹的局面。(二)问题解决请学生自读老师提供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一个或几个素材,与事件当事人交流。老师再相机引导。预设1:故事《六尺巷》生:我来讲一个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师:当矛盾发生时,先退让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友善的表现。预设2:故事《将相和》生:我想跟两位同学讲一个《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在奉命出使秦国和参加渑池之会时,机智勇敢,不但使得完璧归赵,还让赵惠文王避免遭受到秦王的羞辱,升迁为右上卿,位居名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凭借军功才被封为上卿,蔺相如耍了一番嘴皮子,居然职位比自己还高,更何况蔺相如本来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廉颇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了,便不肯与他碰面;在外面遇到了,也是躲得远远的。蔺相如的门客觉得很没有面子,打算辞去。蔺相如挽留他们说:“我之所以躲着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保持团结。如果我们不和,秦国就会趁机来攻打我们。”廉颇听说后,很是羞愧,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从那以后,蔺相如与廉颇成为一对很好的朋友。师: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这就是友善的表现。预设3:说文解字“友”生:“友”字造字本意是: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方向相同的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样子,会志同道合地做一件事情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友”。所以,我们身为同学,也应该两只手靠在一起,同心协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应该斤斤计较、小题大做。师:志趣相同方为“友”。有时候志趣不同也可以成为朋友。求同存异,有容乃大,也是友善的表现。(三)迁移运用1.生活多姿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在所难免,如果你遇到下列场景,你会怎么做?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课间,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雨中行走时,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碰翻到你的衣服上。2.我们刚才的做法可以用什么样的一个词来概括呢?(友善、宽容、与人为善)结合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友善是什么吗?(友善就是与人为善,宽容谅解他人,相互谦让)3.瞧,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结果。它告诉我们生活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 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由此可见友善它有什么作用呢?对个人:有利于与人交往,生活幸福。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和谐,发展进步。4.同学们,做一个友善的人不是一朝一タ的事情,需要你们长期的付出和行动。希望大家把友善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待人友善的好孩子。四、教育反思1、抓好阵地,丰沃“善”的土壤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利用这一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友爱、宽容、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主题班会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促使教育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体会到友善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依托活动,唤醒“善”的种子学校的各种活动,也给我们班主任提供了很多教学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善”的种子进一步得以生根、发芽。如:疫情期间的“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伙伴们献出自己的一份善心”活动;“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资料搜集、绘制小报、讲雷锋故事、看雷锋电影等,了解雷锋精神,学习他的善心善举;还有“友善之星”的评选活动等。在一个个活动中,善言善语,温润人心;善行善举,彰显品格。3、家校联动,播洒“善”的雨露我们要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友善之心。每年的寒暑假,是孩子进行善举实践的好时机。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在家长的指导下,参与所在社区的义卖活动,为社区的贫困家庭献出善心。疫情中,和家长一起免费发放物资,争当志愿者。活动中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能力,同时体验与人为善的快乐和满足感。家长善帮善助,学生知善择善,行善扬善,“友善”的思想成为家长、学生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