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导学案】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能说出蜡烛及其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性质。
(3)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学习重点】
1、激发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学习难点】
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新知初探
1.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是通过 得到的。
(2)化学实验:对物质在变化前、 和 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 燃 前:蜡烛是白色固体, 溶于水,且密度 水。
(2)燃 烧 时:蜡烛的火焰分为 、 和 三层,其中 温度最高;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形成一层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 生成;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还有 生成。
(3)熄 灭 后:有白烟从烛芯冒出,且白烟能被点燃。
二、提出问题 互动探究
探究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1】探究燃烧的蜡烛
【提出问题】1、蜡烛燃烧火焰分几层?那层最明亮?
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
3、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1、蜡烛燃烧时火焰分 , 最明亮。
2、蜡烛燃烧可能会生成 。
3、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能是 。
【收集证据】与【解释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 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蜡烛火焰分为: 、 和 。 的温度最高。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 蜡烛燃烧生成 。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表达与交流】点燃蜡烛的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该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3】探究蜡烛熄灭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组内合作完成下列学案。
【提出问题】1、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1、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能是 。
【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3.化学学习的特点
归纳总结:根据上述探究同学们认真总结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 。例如: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化学性质: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 。石蜡是否受热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
3、关注物质 以及对结果的 。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和变化后等。
三、总结收获
四、检测反馈
1.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中的( ) A. 猜想与假设 B. 收集证据 C.进行实验 D. 得出结论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熄灭后有白烟生成
C.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3.对蜡烛的探究错误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证明石蜡密度比水小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不能被点燃
4.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 B.
C. D.
5.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和要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过长
6.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
(1)同学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会________(填“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
(2)图①中,点燃蜡烛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 后取出,可看出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图②中,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再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4)图③中,用火柴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________。
6.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
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1)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
(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 。
燃着时: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
②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___ _____现象,澄清的石灰水____ ____。
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3)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①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③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实验】
a.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填序号,下同),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原因是_______ _。
b.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
c.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灯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填序号,下同)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假设________,因为____ ____。
第二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
(2)学习集气瓶的使用,会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
(3)知道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重点】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环节;
2、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学习难点】
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新知初探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瓶和呼出的气体瓶 空气瓶中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瓶中的木条很快熄灭 空气中的 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向空气瓶和呼出的气体瓶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瓶中无变化,呼出的气体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气体中 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空气中的玻璃片没变化,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 空气中的 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低
二、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
【猜想与假设】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等可能不同。
【查阅资料】
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__________,浑浊越多,二氧化碳越______。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_。水蒸气在常温下易凝结成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1) 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2) 在水中收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 放(填正或倒)在桌面上。 集气瓶内收集到无色气体 1.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2.呼出的气体是 色的。
2.收集空气将空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收集到无色气体。 空气为 无色。
3.比较二氧化碳含量是否相同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石灰水 不变浑浊 。 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 空气(>=或<)
4.比较氧气含量是否相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 ;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 氧气含量:呼出气体 空气(>,=或<)
5.比较水蒸气含量是否相同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 ,而置于空气中的玻璃片上 。 水蒸气含量:呼出气体 空气(>,=或<)
【实验结论及反思】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下列不同: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选择“大于”或“小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_______(选择“大于”或“小于”) 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________(选择“大于”或“小于”) 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三、总结收获
四、检测反馈
1.向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 氧气 B. 稀有气体C. 二氧化碳 D. 氮气
2.下列鉴别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分别向两种气体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震荡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D.用手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体的气味
3.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更旺,由此说明( )
A. 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C. 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大
D. 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5.下面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
(1)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2中通入空气的试管中现象是 ,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3中哈气的镜片上的现象是 ,对比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6、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
答案
一、1.(1)实验 实验
变化中 变化后_
2.(1) 不 小于 (2)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水 二氧化碳
二、三层,外焰
2、二氧化碳和水。
3、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收集证据】与【解释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最外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能够燃烧。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表达与交流】点燃蜡烛的过程中有蜡烛融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蜡烛的融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能够燃烧。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3.性质。变化。变化的过程 解释和讨论
四、检测反馈
答案 1.C2.A3.D4.B5.(1)浮在水面
(2)外焰
(3)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白烟
6.(1)④①②⑥⑤③;(2)浮于水面;a;水雾;变浑浊
(3)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水蒸气;③;①②;二氧化碳和水都不具有可燃性
第二课时
一、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瓶和呼出的气体瓶 空气瓶中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瓶中的木条很快熄灭 空气中的__氧气__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向空气瓶和呼出的气体瓶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瓶中无变化,呼出的气体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气体中__二氧化碳__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空气中的玻璃片没变化,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 空气中的__水蒸气__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低
二、【答案】1.复燃、充足;2.白色浑浊液、多;3.复燃、水珠。
【设计实验】无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1) 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2) 在水中收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 放(填正或倒)在桌面上。 集气瓶内收集到无色气体 1.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2.呼出的气体是 色的。
2.收集空气将空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收集到无色气体。 空气为 无色。
3.比较二氧化碳含量是否相同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石灰水 不变浑浊 。 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 >空气(>=或<)
4.比较氧气含量是否相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 继续燃烧 ;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熄灭 。 氧气含量:呼出气体 <空气(>,=或<)
5.比较水蒸气含量是否相同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 水雾 ,而置于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无现象 。 水蒸气含量:呼出气体 >空气(>,=或<)
【实验结论及反思
【答案】小于、大于、小于
四、答案:1.C2.B3.B4.C5.(1)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低
(2)无明显现象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3)出现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
6.(1)提出问题;
(2)获得结论;
(3)猜想与假设;
(4)收集证据;
(5)反思与评价;(1)、(3)、(4)、(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