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案例研讨】线上学习期间,如何让家庭“事故”变成家庭“故事”?【案例陈述】:小明上网课已有一段时间了,小明妈妈感觉身心疲惫。未复工前,她督促孩子积极打卡上课,一天下来,感觉自己除了一日三餐,就是围着孩子转,毫无个人空间,自己的事情一件都干不成,此外因疫情需要学校让家长填写表格、报健康码、各种接龙等,配合工作众多,真是应接不暇。加上原本还算自觉的孩子线上学习后变得不自觉,一有空档就玩游戏,作业马虎应付,老师投诉不断。自己跟孩子说两句,孩子嫌自己啰嗦,一言不合就吵起来,家里每天都“鸡飞狗跳”,心情也变得压抑烦躁。后来因工作需要自己上班了,小明只能交由外婆来监管。而外婆总是跟她投诉小明贪玩、不听管教、上课不准时、沉迷打网游。小明妈妈听了外婆投诉后,把小明痛骂一顿,甚至恨不得结实的揍小明一顿,太闹心了。小明的家长对线上授课心存担忧,焦虑不堪。【案例分析】问题诊断:案例中给我们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小明线上学习很不自觉,沉迷游戏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及教育不得法,导致家庭“事故”频出。【成因分析】第一次超长寒假宅家网课,不仅让不少孩子变成传说中的神兽,更是把一些教不得法的家长变得抓狂,孩子拖拖拉拉不想学习,只想着玩游戏,电视,嫌父母啰嗦,这让备受生活与精神重压的父母无法理解和接受,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也失去耐心,变得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与你渐行渐远。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忽视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表面是对孩子关心学习生活,其实却不明白孩子的内心的真正想法。在这个案例里,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内心深层次原因的理解,比如孩子是否对线上学习不适应?孩子宅家久了,是否渴望与与同龄人互动,渴望有一个广阔的天地去释放旺盛的精力?在抱怨孩子的时候,自己又能不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孩子学习?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关注孩子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心理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变化?孩子又有怎样的心理需求等等。此外尽管学校的网课安排线上辅导和批阅,但始终缺乏线下互动、反馈及时的优越性,客观上给学习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从严重的情况来讲,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的局面。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网课拖延,但上网打游戏不拖延。那么,大家有没有从学生角度去考虑一下网课学习时,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首先,这是因为网课是疫情防控的需要,这种需要更多的是被动产生的。孩子原本就不愿意上网课。就像一个人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为什么叫不醒呢?因为他根本没有睡着,只是不愿意醒来而已。而对于磨蹭、故意拖延时间不想做这件事的人来说,能拖一会是一会,不到最后坚决不执行的状态。第二,自我约束能力差。大多数家长在得知要上网课时都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和孩子提前沟通制定计划。孩子没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每天的任务。一个孩子并不是天生具有拖延症的,都只是通过生活中一点点的事件中才形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过去在班里,学习的课堂“老师做主”,上课和下课,严格考勤;听课与练习,老师控制;作业和考试,监督完成。发型与服装,德育处检查;学习和纪律,班主任管理。而上网课时,老师的“神眼”看不到了;班级的“氛围”影响不到了;同学的“竞争”不存在了;班主任的“法力”用不上了。于是,学生“自由”了。这些“他律”的因素全都没有了,“自律”还没培养出来,孩子就处于一种看是“自由”的失衡状态。在网课上成了“脱缰的野马”,“人登录在网课上,心沉醉在游戏里”;“老师作业一大片,鼠标一搜出答案”;“不学贪玩被发现,老师只能干瞪眼”。学生“自由”状态下,老师控制无力,家长管教费力。第三,网课让老师少了点年龄与职业的“威严”。而学生,多了些虚拟与平台的“平等”。老师的“劣势”暴露,学生的“优势”凸显,众所周知,很多学生的电脑操作技术水平很高。如果师生同在网络角逐,鹿死老师之手的,没几只。学生的“平等感”多了,对教师的“敬畏感”少了。而家长方面,懂一些电脑技术的就更少了,孩子跟家长在网课技术上的沟通往往站在“俯视”的角度,听从家长的比较少。而这时候家长不注意沟通技巧,那么家庭矛盾一触即发。第四,居家网课与在校上课,学习的感觉的确不同,有几种影响学习的“感觉”没了,学习内容随之乏味枯燥。对学生来说,班级的环境有“归属感”;教师面授的知识有“魅力感”;电铃讲台黑板,让学生有“情境感”;周围同学,让人有“群体感”;回答比赛测试,有“竞争感”;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使学生有“互助感”。这些感觉,过去一直伴随着孩子的学习。现在他们独上网课,这些感觉全没了。上课的“味儿”就少了,知识自然就“淡”了。老师的课,变得“听而不闻”,课本知识,常会“视而不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难入耳”状态下,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了。第五,我们从大脑的认知方面去看网课学习效率。我们的大脑,在进行学习时,是前额叶的皮质部分在起作用。但是前额叶皮质可以正常工作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全、舒服的环境之中。这种安全,既有生理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所以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当他感觉到自己所处的大环境因为疫情而有些不安全,待在家里这个小环境里时也许和父母矛盾重重,上课还要被老师批评,人际关系会成为另一种对安全感的威胁,双重夹击之下,那么他大脑的认知学习能力就会下降。正因为有上述原因,学校更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教学不能直接监督学生的先天不足。能很大程度度降低家庭“事故”的发生,前提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切不可缺席,不可置身事外。当然教育孩子必须讲究方法, 千万不要演绎“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到头来却只怪孩子是叛逆。下面就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及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方面提出一些积极地建议。【应对举措】1.氛围营造,心理暗示房间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它有较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很多行业对房间的布置,会从色彩、家具、窗帘、挂图等方面进行精心的专业设计。孩子学习的房间,也要尽量设计出学习的气氛。比如,安排一个专门学习的房间,也可安在书房,尽量不安排在卧室。即使不得已在卧室学习,也要提前收起被褥,整理好床铺,拉开窗帘,光线明亮,空气新鲜,不能满屋子都是睡觉的氛围。墙壁上,在醒目位置贴好课程表、时间表。课本摆放整齐。收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要胡乱摆放,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拿布盖着,眼不见,心不散。2.明确分工,任务驱动(1)帮助小明一家分工,明确责任:外婆——没有能力指导孩子线上学习——做好管理孩子生活的事情;父母——要上班——实施错峰时间指导孩子学习的监管方式。孩子——通过“自律积分表”中的16项内容进行自律能力培养,每日33分,每周165分。学生每日填报,家长每日检查。每周学生一小结,家长一反思。(2)列一份任务清单,提高居家学习效率1.按时上网课2.每日自律达标33分,争取有2-3分的加分3.和家人做运动4.做一样美食5.按时上交作业6.睡前能阅读一章故事(3)设计一份自律表,培养自律习惯3.签订协议,监控有力现在大多电子产品都有使用时间的统计功能,家长可以让孩子:1.每天睡前关注一下自己的使用时间,画表记录。2.引导孩子评估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分配情况是否合理,做好自我管控。(在表上做记号,合理“√”,不合理“×”)3. 利用一些软件的定时和健康保护功能进行提醒和自我监督。4.换位思考,有效沟通(1)通过线上微班会的形式与学生讲解青春期的孩子和中年期的父母在心理差异、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的不同。冷静、谨慎、注重生活质量、不愿冒险、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从而让孩子们理解,处于中年期的父母,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比我们大多了,他们要照顾家庭,赡养老人、教养孩子、做家务活;还要兼顾工作,完成领导安排的一系列任务;在我们居家学习期间,还要帮忙监督我们的学习,生怕错过了班群里的重要信息,为我们准备各种学习资料,甚至还要担心老师会不会找自己谈话……也许,现在的我们无法过多地帮助父母分担他们肩上的重担,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多一点理解父母,多一点体谅父母。只有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够真正打开心扉,好好沟通。(2)面对孩子与父母双方不同的需求,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找到彼此需求的交汇点,寻求平衡。而探索需求交汇点的方式——就是良好的沟通。怎样达到良好的沟通?怎样才能让亲子关系平衡?“你-----信息”的沟通方式请回忆一下,平时我们是怎么与父母沟通的?你能不能不要那么烦? 你不要进我的房间!你不要管我!你都不懂我!这些话是不是都似曾相识呢?(多数用祈使句、反问句,语气强烈、情绪烦躁)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四句话,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我们不难发现,这四句话的主语都是——“你”。在人际沟通中,这样的表达方式被称之为——“你-信息”。这些信息是对他人或其他事物加以批判、猜想、评价和判断的。“你-信息”一般以“你……”开头,它通常在命令、责备、骂人、质问、威胁、试探等情境时出现,同时,它可能会给别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如伤害自尊,引起争论、反抗,让对方没面子,被否定等。(对人不对事)因此,“你-信息”的表达方式并不利于人际之间的和谐沟通,反而还会带来伤害。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引导家长和孩子多用“我-信息”沟通方式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怎样说才是“对事不对人”方法很简单:A.只描述行为/事情,不指责当事人B.以平静的心态、舒缓的语速陈述自己的感受C.以平静的心态、舒缓的语速陈述原因D.以平静的心态、舒缓的语速陈述自己的愿望由于这里所表达的信息都是从“我自己”出发的,因此又被称为“我-信息”。简单来说,“我-信息”的沟通方式仅仅需要简单的陈述,其模式如下:A.只描述行为/事情,不指责当事人:我当.......时,我做了件........事。B.以平静的心态、舒缓的语速陈述自己的感受:我对当时的做法感到........C.以平静的心态、舒缓的语速陈述原因:因为,我.......D.以平静的心态、舒缓的语速陈述自己的愿望: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陈述,就能够清晰明了地向对方表达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情绪以及期望。只有让父母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才有可能把亲子关系拉才可能做到有效沟通。比如说,在“父母常常盯着自己做作业”这个情境中,可以教学生这样说:爸爸/妈妈,当你们经常盯着我做作业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烦躁,因为你们在旁边盯着的时候,我觉得没有自由,我希望你们能我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和信任,我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这样子,家长通过孩子的陈述就能够明白孩子的感受,知道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并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同一个情境中,表达者不同的语言描述,也会给倾听者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同样是这个情境:当孩子说:“你好烦啊!”的时候,父母就会觉得自己被嫌弃了。家长反而会“想多了”——“你看看这个小没良心的,现在就嫌我烦了,以后等我老了可怎么好?不行,我就要盯着你看,就不信治不了你了!”然后黑着脸,亲自之间怒目相向,火药味儿浓。但当孩子说:“我想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或者以“可不可以”商量的口吻开头问时,父母也许会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从而愿意更进一步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协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