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发展,我应担责》高中教学设计一、活动理念学生进入高二,已熟悉了周围环境,对学校及班级生活渐渐失去新鲜感,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各种活动的参与度与热情明显降低。此时,急需寻找教育契机培养、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活动目的(1)通过校运会运动员选拔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班级发展人人有责。(2)学会挑战面前勇于担当,不找理由推卸责任。三、活动准备(1)课前体育委员组织学生进行校运会报名。(2)用A3纸绘制班级树,张贴到黑板上;案例;制作PPT。四、活动过程教学环节1.PPT展示分组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落座。2.请体育委员汇报“校运会运动员选拔”报名情况。3.分别采访主动报名的同学、被提名或被迫报名的同学、未报名的同学:为什么做出如此选择?按组落座。聆听体育委员讲话。接受老师采访。运动员选拔一直是让人头痛的事,不少学生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逃避。帮助学生正视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快速进入班会主题。认识主题PPT展示案例一:问:作为普通员工,到底有没有责任?他们不负责任的表现有哪些?组织小组讨论。小结(教师板书):主动承担、热情不推诿、不找借口、主人翁精神——责任。讨论案例并回答。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反省,能正视、理解责任。体验主题(一)1.组织游戏:团队俯卧撑2.活动后采访:(1)采访游戏获胜方,你们是如何做到的?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能坚持?(2)采访没有参与游戏的同学,你在旁边做什么?(3)采访输的组的支持团,输了受“奖励”,会不会责怪比赛的同学?(4)采访输的组,你还会参与下次这样的游戏吗?小结:团队的成功需要你的努力和坚持,你的决定与表现对团队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每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忠实可靠的团队的支持。1.参与游戏。2.体悟并回答。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到在集体活动中,不论是什么角色,自己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都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体验主题(二)PPT展示案例二:问:人们常说:“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你认同这个说法吗?看完这个案例,你对老奶奶的行为怎么看?小结:在挑战面前,所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不可能都会心甘情愿地为责任让路,向责任低头。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会找这样的理由,而是拼尽一切,能力不够就补能力,也一定要把自己的责任尽到!——《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在训练中或许你会发现与成就更优秀的自己。思考并回答。帮助学生厘清“能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了担负责任,借助平台以提升能力的意识。深化主题1. 组织小组讨论,完善校运会运动员选拔工作,填写表格。把填好的表格粘贴在“班级树”上。2.课堂总结:你的责任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李开复讨论,完成表格,粘贴表格。击掌加油。课后分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行动践行责任。课后反思:围绕“责任感”这一主题,我共设计了两个方案,借了三个班试教,其中一个是理科重点班。每次试讲后的感受都不同,这就是班会课的魅力所在。班会课面向的是特定的学生群体,长时间形成的特定的学生群体性格基本决定了班会课的成功与否。借班上课大多时候是为了熟悉流程、预见问题,真正的好的班会非得针对班级量身定制才行。我认为这就是班会课跟学科教学课的最大不同。这节班会我是根据我班学情而设计的。学生升入高二,群体责任意识薄弱,要提升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对班级团队的荣誉感与责任意识就成了我这节班会的设计初衷。设计初稿是“职业责任感”,但在重点班实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跟蔡建乃老师讨论,都认为这课的问题就是太不接地气了,“职业”二字跟学生距离遥远,课堂上扯到学生目前的学习与生活,也显得太过强拉硬拽了。苦苦思索,发现中段考后就是校运会了,而运动员选拔及报名就是老大难问题。说实话,把运动员招募工作搬到公开课课堂上来确实冒险,光是想到攻破学生各种心理关就已是非常棘手了。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前一天我请体育委员跟负责这块工作的副班长二人面向全班发出报名倡议。班长刚接到任务时就苦着脸,“老师,肯定没人报的!”我鼓励他们先试试看。比赛这天的上午,我向他们了解报名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好,还是有人报了,“可是女生基本没人报名......”班长说。不管报没报,我心里有数了,开始盘算着课堂上自己说话的轻重。第一个环节是先按运动会上四个固定项目分好组,利于分组讨论,关键是为了最后的运动会分组报名。接下来进入“价值观澄清”环节,案例分析是不错的选择,这比直接抛出各种说教或理论有效得多。我选了个典型案例来澄清责任感的基本内涵,比如“勇于承担”“积极主动”“热情”“不推卸责任”等。通过团体俯卧撑游戏环节体验、内化价值观。这个游戏真的很难!还好学生配合,很快挑选挑战者组成PK战队,游戏进行很顺利。在进行前,我反复强调“很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在女生游戏前,我又问“大家都看到了,男生完成得很辛苦,各位女同学要不要换个简单的游戏?”挑战者不愿意放弃,在女生们进行游戏时,我要求“裁判”要严格落实游戏规则,意在给挑战者压力,果然,女生们虽然完成得不如男生漂亮,但相当努力。整个游戏环节用了大概15分钟。“这么难的游戏,大家都能如此完美地完成,还有什么怕的呢?”在结束了一系列的采访后,我抛出这样一句话以引起学生共鸣。在游戏中学生切身体会到各种角色的责任担当。关于“能力”与“责任”的辩证认识其实已经由游戏完成了大半,游戏后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得出“责任有多大,能力就能发挥到多大”的结论。最后检验效果的环节自然就落到了运动会报名上了。“同学们请完善运动员报名表格”,看到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觉得这节课的目标达到了,就连很艰难的1500米长跑,男生女生都有人报名。这节班会我认为可为以后所借鉴的地方:第一,班会设计接地气,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把“责任感”这一比较难落地的价值观与学生实际矛盾相结合,更易内化。这比单纯讲大道理好多了。周末,副班长小麦同学把座位表排得很认真,考虑问题也很周到,平时有点吊儿郎当的小伙子会主动承担任务,不推诿了。第二,班会设计环节,逐层推进,重点突出。整堂课由运动会报名做主线串联,中间安排了两个案例分析(一个讨论,一个个人思考分析),以及一个能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性的游戏。其中由参与度高的游戏把课堂推向高潮。案例与游戏,课堂上动静结合,理性与感性,很多二元因素相交织,基本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有思考的张力,环节设计不让学生感觉幼稚或多余。第三,利用经典的案例与适合的游戏。案例要选择与主题非常贴切的,不在于多,而在于蕴意丰富,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一例就可见一般。游戏的选择也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及心理承受能力,还得想到能激发学生挑战欲望,激起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俯卧撑游戏有一定难度,有老师建议我换简单一点的。但我认为参不参加运动会很大程度是因挑战精神缺乏及责任意识匮乏,所以选择一个难一些的游戏,参与者才能切身感知自己的潜能,并且这种参与后的激动心情才能让未有机会参与的同学感同身受。第四,班主任要具有饱满情感,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的全身心投入,安排学生游戏,跟学生互动等,所有的环节,我都跟学生在一起,所有的情感与心理,他们有,我也有。其中的幸福只有参与者才能体会。有老师点评说:“我上课的行为语言就跟我的性格一样,风风火火,干净利落。”如果课堂上违背自己的本性刻意“迎合”评委的心意,自己就很难发挥到最佳状态,那这节课留给自己的遗憾就不是一点点了。当然,这节课也有比较明显的缺憾。在设计上还有很大不足,比如胡慧莉老师就提点到,“如果游戏后能把活动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不是收束在运动会报名上就好了。那样就显得格局开阔而不局促了。”我赞同她的说法。想想刚开始设计这个结尾环节,主要是为了展示班会成果。可能我这一想法本身就有“迎合”评委的意思,所以自己把格局给限制掉了,这是很不好的地方。另外,课堂语言的提炼一直是我的弱项,尤其是在公开课场合,由于紧张,往往把话说得颠三倒四。这一点我还得继续锤炼不可。在日常的班会中我得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参与的游戏。游戏活动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省得浪费口舌说教半天,学生左耳进右耳出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