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思维 知识梳理-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逻辑与思维 知识梳理-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选修三 《逻辑与思维》必备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的含义: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科学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维的特征:差异性和共同性
思维的共同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
① 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强调由已知——未知、由感性——理性)
② 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强调由具体——抽象、由个别——一般)
③ 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的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的反映认识对象。(强调再加工、再创造,有目的、有计划、主动)
4、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5、思维形态的分类
①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和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
②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综合思维(整体地认识对象)和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
③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和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④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和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为单元)。
6、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区别 含义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词语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等 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
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运行方式的想象性、 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联系 ①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②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的不同而区分的两种思维的基本形态,两者都属于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
【知识拓展】
1、科学的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创新思维: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法治思维: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底线思维: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2、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反映,使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是把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各方面外部特征的整体认识;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象的再现和回忆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框 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含义:
(1)与“规律”同义;作为规律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2)指“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规律是思维领域内的客观规律。逻辑规则是根据逻辑规律制定出来的规范和准则。
(3)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观点);
(4)指“逻辑学”这门学问,是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逻辑学研究的目的
①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②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狭义的逻辑学: 形式逻辑
广义的逻辑学: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
③ 二者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4、形式逻辑:
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补充】:
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5、推理在日常思维中的运用(论证和论辩)
(1)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论证是“讲出来”这一活动)
(2)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游移不定)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及要求:
①常用公式:“A是A”。
②基本内容及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3)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4)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可自相矛盾)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及要求:
①常用公式:“A不是非A”。
②基本内容及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3)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两可)
(4)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①思维中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②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及要求:
①常用公式:“A或者非A”。
②基本内容及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3)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4、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规律
(1)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必要性: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归纳总结】:1、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2、矛盾律和排中律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2、科学思维两个基本条件(正确思维的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3、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4、科学思维的特征:(重点)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5、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思维素养意义:
①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义
①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②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③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拓展】:如何形成科学思维?
①内容真实、形式正确;
②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
③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必备知识整理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1.概念的含义
(1)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重点)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非一一对应)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
3.概念的基本特征(重点)------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②概念的内涵确定,一定条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
③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其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
④概念的内涵越深,它的外延越窄;内涵越浅,外延越宽。
4.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重点)
①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②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③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
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外延关系 类别 图示 内容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公式:A=B(内涵不尽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外延大:属概念(公式:A>B) 外延小:种概念(公式:A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公式:部分A=部分B
不相容关系 (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5. 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法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 + 属概念。
①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②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他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③“种差”+“属概念”= 定义项; 被定义项 + 定义联项 + 定义项 = 定义
6. 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重点)
(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7. 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法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就是把一个属分成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3)划分的构成: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还包括划分标准)
【注意】:同一个母项,在不同标准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子项。
8、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重点)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9、概念是变化发展的
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注意】:有所断定就是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即对认识对象的性质或属性、关系有所肯定或否定。
2.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判断有真假之分。
(3)两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 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社会实践
(1)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2)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4. 判断的表达
(1)判断的表达形式: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②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注意】:一般来说,肯定句、反问句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
5、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拆解后是概念)
它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拆解后是判断)
它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6.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
(2)构成: 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3)类型: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4)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7. 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构成: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
(3)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①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②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
8. 弄清对象的性质和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拓展】
E、I、O分别为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命题的记号。具有相同主谓项的A、E、I、O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包括:
①A与O,E与I之间不能同真,又不能同假,称为矛盾关系。
②A与E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称为反对关系。
③A真时,I也真,但反之不然;I假时,A也假,但反之不然,称为差等关系(E与O之间也是差等关系)。④I与O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称为下反对关系。
如图:
9、复合判断
(1)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2)构成: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3)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10、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构成: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
联言支 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 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联结项 ①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做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举例:“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③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例如,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3)真假: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
①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
②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③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5)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要求
①联言判断要求联言支必须同真。②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
③注意联言支先后次序 ④选用恰当的联结项。
11、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含义: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2)构成:选言判断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
选言支 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做选言支。 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联结项 ①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做选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举例:“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③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
(3)类型: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相容选言: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②不相容选言: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4)选言判断的真假
①相容选言: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②不相容选言: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同真同假皆为假。
【知识归纳】:比较分析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含义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同时存在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常用 联结项 “或者” “或者……或者……” “是……还是……” “也许……也许……”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等
真假 选言支中有一个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则为真;选言支都是假的,则为假(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该选言判断为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为真,或都是假的,则为假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同真同假皆为假。)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要求(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穷尽选言支)
(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12、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前件、后件和联结项)
(3)类型: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A.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的判断。
B.逻辑性质: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
C.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p→q)
D.常用联结项:如果…那么…;倘若…则…;只要…就…;一旦…就…;要是…就…; 假使…那么…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A.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的判断。
B.逻辑性质: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 。(无前必无后)
C.逻辑形式:只有p,才q。(p←q)
D.常用联结项:只有…才…;不…就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A.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B.逻辑性质: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C.逻辑形式: p当且仅当q或者当且仅当p,则q。(p q)
D.常用联结项:…当且仅当…才…;只有并且只有…才…;…当且仅当…;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4)假言判断的真假
①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前真后假为假 其他均为真。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无前未必无后。
③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前假后真为假 其他均为真。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有前未必有后;
④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全真全假皆为真,一真一假皆为假。(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5)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
①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
②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
(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区分和运用假言判断,分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反映认识对象的情况。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1、形成判断的两条途径
① 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唯一来源)
② 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推理)
2、推理
(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2)构成:前提、结论、推理结构
①前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
②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③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3)种类
①在哲学认识论中,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②在形式逻辑中,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的推理)和或然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3、演绎推理
(1)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
(2)正确的演绎推理必备的条件(重点):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②推理结构正确
(3)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
①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
②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换质法)
(1)换质推理的含义: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换质推理的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③找出前提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
(3)具体的推理方法:(主项、量项不变;变联项;换谓项)
①主项和量项不变
②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
③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2、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换位法)
(1)换位推理的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换位推理的周延性问题(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口诀:主项看量项,全称、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
①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作了断定。
②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③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④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3)换位推理的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是否定的。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4)具体的推理方法(重点掌握)
①不改变联项(不变)。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变)
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不变)。
(5)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的意义: 正确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知识补充】:六种性质判断中可以进行换位推理的有哪些?
①可以直接进行换位推理的是:全否、特肯、单否。
②不能直接换位、但可以进行换位推理的是:全肯(换位后变特肯)、单肯(换位后变特肯)。
③不能进行换位推理的是:特称否定判断。
3、三段论推理
(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形式结构(3项、2前提、1结论)
①大项、中项、小项:大项是结论中的谓项;小项是结论中的主项;中项是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
②大前提和小前提:大前提是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是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3)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及对应的逻辑错误(基本规则——重点掌握)*******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否则犯“双否定前提”的逻辑错误。
【方法总结】:
①看中项是否两概念?(同一律) ②看中项是否有周延?(至少一次)
③看结论是否扩大项?(大、小项) ④看前提是否两否定?(不可两否)
(4)三段论推理的意义: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知识补充】:
1、三段论推理常用规则
一特得特: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且只要前提有一个为特称,则结论为特称。
一否得否: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题,只要前提有一个为否定,则结论为否定。
2、省略式三段论的还原
①判断省略部分是前提还是结论。
②找出并确定三段论的大项、小项和中项。
③利用大项、小项和中项补出省略的部分,使之成为完整的三段论
三、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原因: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将分别存在的对象情况综合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合成式),有时又需要将对象的某种情况从众多共存的情况中分割出来,实现认识由肯定总体到突出重点的转化(分解式)。这就需要运用联言推理。
(2)含义: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3)正确运用联言推理的方法
①联言推理的合成式: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有效推理式:p为真,q为真,则p并且q为真)
②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有效推理式:p且q为真,则p为真,q为真)
2、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类型: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①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一真即真,全假则假(可以全真)
②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全真全假皆为假(或同真同假皆为假)
(3)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
①有效式(否定肯定式):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有效推理式:p或q,非p,则q; 或者:p或q,非q,则p
②无效式(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错误推理结构:“肯定否定式”】
(4)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两个有效式)
①肯定否定式: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要么p,要么q,p,则非q;或 要么p,要么q,q,则非p)
②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要么p,要么q,非p,则q;或 要么p,要么q,非q,则p)
3、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类型: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3)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依据: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①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肯前必肯后)
如果p,那么q,p,则q
B.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否后必否前)
如果p,那么q,非q,则非p
②无效式(不正确推理结构)
A.否前否后式:前提否定前件,结论否定了后件。(无前未必无后)
B.肯后肯前式:前提肯定后件,结论肯定了前件。(有后未必有前)
(4)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依据: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①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
否定前件式:前提否定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否前必否后) 只有p,才有q,非p,则非q
B.肯定后件式:前提肯定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肯后必肯前) 只有p,才有q,q,则p
②无效式(不正确推理结构)
A.肯前肯后式:前提肯定前件,结论肯定了后件。(有前未必有后)
B.否后否前式:前提否定后件,结论否定了前件。(无后未必无前)
(5)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依据:同真,同假)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前提和结论同真同假,前提与结论出现不同真或不同假的关系时,推理结构错误,推理是无效的)
①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
A.肯定前件式:前提肯定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有前必有后)
B.肯定后件式:前提肯定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有后必有前)
C.否定前件式:前提否定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无前必无后)
D.否定后件式:前提否定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无后必无前)
②无效式(不正确推理结构)——违背“同真同假”都是错的
4、运用假言推理的意义: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5、演绎推理的要求:①前提真实;②遵循演绎推理规则。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
【知识整合】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 √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 √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 √ √ √
第七课 学会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类型
(1)完全归纳推理
①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②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而是必然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
①含义: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②原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思维具有能动性,人们只考察认识对象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结论。
③特点: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
④逻辑错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⑤类型: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 科学归纳推理(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
⑥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3、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度的要求(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①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范围要尽可能广;
②要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4、因果联系
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特点: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3)方法: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等。
二、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1、类比推理的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3、类比思维方法的特点: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前提由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构成,结论是或然的。)
4、类比与比较、比喻
(1)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把两种事物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一事物比作事物,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5、类比推理的逻辑错误: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6、类比推理的实质(特点):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7、类比推理的方法
(1)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模型法或仿真法)专门研究模仿生物构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
(2)具体方法:①结构类比: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②功能类比: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③条件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8、如何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
(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与结论属性相一致)。(如果类比的根据中出现了与推论相排斥的属性,那么,即使相同或相似属性再多,推理也必须放弃。)
9、类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10、综合运用逻辑推理
(1)实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2)作用
①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
②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
③只有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形而上学思维
(1)含义: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
(2)弊端: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2、辩证思维
(1)含义: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辩证思维的必要性(客观基础)
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着的。
②防止陷入形而上学思维。
③事物由多要素构成,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属性。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而且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辩证思维。
(3)辩证思维的发展历程: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
3、辩证思维的特征——辩证思维的方法(重点掌握)
(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①内涵(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②作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
①含义: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求: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③作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4、辩证思维整体性与动态性的辩证性质 (重点掌握)
坚持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并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和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5、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是否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6、学习辩证思维的意义:学会辩证思维,我们就能对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辩证思维会使我们充满智慧。
二、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1、分析思维
(1)必要性(目的):复杂多样的客观事物是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剖”认识对象。
(2)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优点: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
(4)缺点: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5)分析的常用方法
①科学研究中: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被研究的对象。
②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矛盾分析法)。
③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2、综合思维
(1)必要性(目的):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方法。
(2)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3)优点: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4)缺点: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5)综合的常用方法
①科学研究中: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②哲学研究中: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①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②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③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4、分析与综合的哲学基础(实质)
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
②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5、正确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要求
①将分析与综合辩证的统一起来,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
②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的质
①含义: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②质的规定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
2、事物的量
①含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②量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3、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地位: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2)量变的含义:即量的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化。
(3)质变的含义:即质的变化,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方法论):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
(1)连续性(渐进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2)间断性(飞跃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这个过程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
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3)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
②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
③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6、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握适度原则
1、度与关节点
(1)度: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①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
②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3)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2、适度原则
(1)适度原则的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必要性):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3)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①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②需要“得中”,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反对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③不限于“得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知识整合】:质量互变规律(重点掌握)
(1)主要内容(原理):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要求(方法论):
①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 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②遵循适度原则:A、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不犯极端化错误
B、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C、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1、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含义
(1)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2)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
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①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②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
方法论要求: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坚持辩证否定观。
3、辩证的否定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特点)
②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4、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
②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二、体会认识发展的过程
5、感性具体
①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②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6、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4)局限: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启示: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5)思维抽象的特征: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理想化
7、思维具体
①含义: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表现: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③地位: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8、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①起点: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
②桥梁: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③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9、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②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选择思维上升环节、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具体。
10、思维过程(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知识整合】 辩证否定观
【原理内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内容。
【方法论】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a、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
b、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
②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创新思维的含义: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创新思维的产生条件
(1)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
(2)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3、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1)既有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活动。
(2)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
4、创新思维的特征
(1)思路具有多向性。①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角度)
②当问题出现之后,思维会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条件等构思多种设想,探试多个答案。(多层次)
③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很快转向另一个方向。多向性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
(2)步骤具有跨越性。①创新思维并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②这种省略或跨越,使得创新思维过程中的某些思维活动难以详细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有时就带有神秘的色彩。(直觉、灵感、非连续)
(3)结果具有独特性。①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②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求新、求异)
5、创新思维之“新”的表现
(1)思路新: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发散、聚合、逆向思维)
(2)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
(3)结果新: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新发明、新发现,还是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6、创新思维的评判标准:创新思维的智慧之“花”,只有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结出实实在在的创新之“果”。
二、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1、联想思维的基础
(1)客观基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2)生理基础:人的大脑的工作机制
2、联想思维的含义:联想思维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3、联想思维的依据:联想思维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接近或对比(相反)的关系,将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物认识进行可能的联结。
4、联想思维的主要途径:时间、空间、性质
(1)外在联结:按照时间、空间途径的联结
(2)内在联结:按照性质途径的联结
(注意:联想不同于简单的回忆,而是带有思维加工的成分。)
5、联想思维的主要特征
(1)跨越的联结性。从形式上看,联想思维既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联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
(2)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
6、联想思维的水平和能力
(1)差异性: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
(2)评价依据: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
(3)提高途径: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
7、联想思维的方法
(1)迁移——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①含义: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新思路。
②作用: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③方式:正迁移、负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
(2)想象——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①含义: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②特点:想象以通过感知形成的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所产生的主观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现实对象。
③种类: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④想象方式:A、形象化想象、B、“假如”式想象
A、形象化想象: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种形象化的想象。
作用:这种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
B、“假如式”想象: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
作用:这种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虚拟世界”,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
⑤作用: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
8、联想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1)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
(2)在自发联想的基础上,自觉地加以训练,将有助于提高联想思维的质量,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1、发散思维
客观基础:事物性质和关系的多样性。
必要性: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需要运用发散思维。
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由一到多)
发散思维的特点: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由一到多)
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方向具有发散性;过程具有流畅性;思路具有变通性(或灵活性);结果具有新颖性(或独创性)。
(5)发散思维的方法******
①检核表法
A.含义: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B.具体方法:检核表法主要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组合等九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②信息交合法
A.含义: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B.作用:通过信息交合法,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供人们筛选。(穷尽所有可能)
③头脑风暴法
A.含义: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B.特点: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
C.原则:“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6)发散思维的优缺点
①优点: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
②缺点: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
(7)正确运用发散思维的要求
①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
②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
2、聚合思维
客观基础:不同事物之间,不论其差异有多大,总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具有可通约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必要性: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需要运用聚合思维。
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4)聚合思维的特点:思维方向的聚合性(由多到一)
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方向具有集中性;过程具有严谨性;思路具有归一性;结论具有可论证性。
(5)聚合思维的功能
①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
②它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6)聚合思维的方法: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
3、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①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
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③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④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二、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逆向思维
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必要性: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
含义: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
特点: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主要方法:
①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结构顺序反转) 如:将已有认识中的左右、上下、前后、正反、内外、大小、对称与不对称、平面与立体、方形与圆形等作交换性思考;换位思考等。
②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状态反转)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如动与静、冷与热、甜与咸、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等的认识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功能反转) 无用——有用;缺点——优点;留白;反季服饰;以毒攻毒;用锅炒冰等。
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因果反转)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如:电生磁——磁生电;关注生产——关注消费;破案、成绩分析等。
2、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或运用逆向思维的要求?)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即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①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②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
(2)正向思维是逆向思维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
(3)正逆互补,携手并进
3、创新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多向的思维方法
①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②目的: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
③联系: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知识整合】如何运用逆向思维? 答案:方法 + 要求(划线部分即可)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必备知识点整理
一、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超前思维的依据: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2、超前思维的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
3、超前思维的表现:“先知先觉”(≠合理的想象)
(1)从人们的认识状态和认识对象的存在状态之间的关系看,人的思维既可能近似于等同地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也可能以超前或落后的方式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
(2)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是所谓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
(3)能够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的,称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4、超前思维生成的思想条件:超前意识
(1)超前意识的含义: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自觉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优、更强的意识。
(2)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
5、超前思维的特征
(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
(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
(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
①客观原因:超前思维指向未来,但未来并不是现实的单向直线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变化的可能性;
②主观原因: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
③现实原因: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
6、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应对措施):
①需要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坚持从事物发展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事物向预测的方向发展。
②要运用好超前思维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
二、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1、超前思维的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
①原因
A.客观基础: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B.必要性: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
②含义: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状况,以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定性分析的方法。
(2)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①推理的方法(逻辑思维):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
②想象的方法(非逻辑思维):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
超前思维是一个综合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谋划未来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
含义: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2、超前思维的意义
(1)超前思维的哲学意义
①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
②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2)超前思维的现实意义*******
①个人: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
②企业: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
③社会: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
国家: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选修三 《逻辑与思维》必备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的含义 2、科学的思维方式
3、思维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4、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5、思维形态的分类****
6、比较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从基本单元、思维形式、主要特征、联系角度)********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逻辑的含义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目的*****
3、逻辑学的含义
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的问题及核心任务*****
5、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哪两个方面*****
6、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7、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8、同一律的要求和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9、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10、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11、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2、矛盾律的要求和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3、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14、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15、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6、排中律的要求和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7、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含义 ****** 2、科学思维两个基本条件(正确思维的条件)
3、科学思维的特征******* 4、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5、如何形成科学思维?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必备知识点整理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1.概念的含义、表达、基本特征(重点)******
2.内涵和外延的含义及关系
3.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为分哪几种(逐级分;并能用图示表示)*******
4. 明确内涵的方法是什么?
5、定义的含义、构成、下定义的方法******
6. 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重点背下定义应该遵循的逻辑规则及对应的逻辑错误)******
7. 明确外延的方法是什么?
8、划分的含义、方法、构成****
9、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重点背作划分应该遵循的逻辑规则及对应的逻辑错误)********
9、如何理解概念是变化发展的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1.判断的含义
2.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3. 判断与社会实践关系*******
4. 判断的表达、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5、判断分哪两大类?两大类又分哪几小类?******
6、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构成、类型******
7、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要求)*******
8、 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种类(逐级分)******
9、复合判断的构成、种类
10、联言判断的含义、构成******
11、联言判断的真假*******
1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1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要求*******
14、选言判断的含义、构成、类型******
15、相容选言的含义、真假*******
16、不相容选言的含义、真假*******
17、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要求
18、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19、假言判断的含义、构成、类型
20、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逻辑形式、常用联结项
21、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逻辑形式、常用联结项
22、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逻辑形式、常用联结项
23、假言判断的真假*********
2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
2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必备知识提纲
一、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1、形成判断的两条途径
2、推理的含义、构成、种类(********)
3、演绎推理的含义
4、正确的演绎推理必备的条件********
5、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
二、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换质推理的规则及具体的推理方法*******
2、换位推理的规则及具体的推理方法*******
3、换位推理的周延性(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口诀)***********
4、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的意义
5、六种性质判断中可以进行换位推理的有哪些?不能进行换位的是哪种?*****
6、三段论推理的含义、形式结构
7、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及对应的逻辑错误(重点掌握)*******
8、三段论推理的意义****
9、三段论推理常用规则*****
10、省略式三段论的还原
三、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正确运用联言推理的方法
2、选言推理的类型*****
3、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一个有效式)********
4、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两个有效式)********
5、假言推理的类型
6、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
7、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有效式,用语言表述)*********
8、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
9、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有效式,用语言表述)**********
10、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
11、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有效式,用语言表述) ********
12、运用假言推理的意义******
13、演绎推理的要求******
第七课 学会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必备知识提纲
1、归纳推理的含义、类型**********
2、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
3、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类型、及所犯的逻辑错误********
4、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5、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度的要求(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6、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方法********
7、类比推理的含义、客观依据、实质、方法、所犯的逻辑错误
8、类比与比较、比喻
9、如何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
10、类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必备知识提纲
1、形而上学思维的含义、弊端
2、辩证思维的含义、必要性(客观基础)
3、辩证思维的特征——辩证思维的方法(重点掌握)***********
4、整体性的内涵、作用********
5、动态性的含义、作用********
6、辩证思维整体性与动态性的辩证性质 **********
7、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8、学习辩证思维的意义
9、分析思维的含义********
10、分析思维的优点、缺点
11、分析的常用方法*******
12、综合思维的含义*********
13、综合思维的优点、缺点
14、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15、分析与综合的哲学基础(实质)
16、正确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要求**************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必备知识点整理
1、事物的质的含义及其规定性
2、事物的量的含义及其规定性
3、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4、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按知识整合的内容背)***********
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6、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7、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必备知识提纲
1、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含义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及要求**************
3、辩证的否定的特点*******
4、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5、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
6、思维抽象的含义、内容、环节、局限、特征******
7、思维具体的含义******、表现、地位
8、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9、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10、思维过程(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
1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必备知识提纲
1、创新思维的含义、产生条件、思维方式
2、创新思维的特征******
3、创新思维之“新”的表现******
4、联想思维的含义、依据、主要途径
5、联想思维的主要特征*******
6、联想思维的评价依据
7、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提高的途径
8、联想思维的方法*******
9、迁移含义、作用、方式******
10、想象含义、种类、想象方式、作用******
11、形象化想象的含义、作用
12、“假如式”想象的含义、作用*******
13、联想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必备知识提纲
1、发散思维的客观基础、必要性
2、发散思维的含义、特点、方法******
3、检核表法的具体方法
4、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原则
5、正确运用发散思维的要求
6、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必要性、含义
7、聚合思维的特点、方法*****
8、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关系
9、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必要性
10、逆向思维的含义*******
11、逆向思维的方法*******
12、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或运用逆向思维的要求?)
13、创新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多向的思维方法
14、如何运用逆向思维? 答案:方法 + 要求(划线部分即可)*******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必备知识提纲
1、超前思维的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