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渡荆门送别李白学习目标1、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2、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重点)4、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难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九百九十多首,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追求身心自由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知作者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开元十三年(726)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知背景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朗读:释词语①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②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③海楼:即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④怜:喜爱。古诗今译从远处的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出游的地点和目的(事由):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赏诗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出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人大荒流”写出了长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长江水仿佛流入广袤荒凉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 “入”,用语贴切,形象生动,力透纸背。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象博大,意境高远。气势飞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这首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全诗更是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开始,以“送行”结束,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的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课堂总结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叙事写景直扣诗题,交代旅程。(远景)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近景)柔美夜景(实)绚丽日景(虚)江水送行,引发思乡内容概括描绘楚地壮丽多姿的景色抒情合作交流与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3、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请品析。“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从表现手法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一)理解型默写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二)赏析题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2、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3、尾联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C【解析】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表述不正确。故乡水因可怜诗人(三)赏析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B有误,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由山脉过渡到平原B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诗人离开故乡C4、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C5、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出游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C6、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C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这首诗。2、预习《钱塘湖春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