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展丹若风采,绽礼仪之花》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落实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2.实现学校培养“有信、有礼、有律、有用”为核心的“四有”学生目标,全力推进、完善与学生实际恰切匹配的育人体系,点燃学生求学奋进的火种。活动主题:展丹若风采 绽礼仪之花活动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22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要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2.《丹若之仪----中华传统礼仪汇编》校本教材《丹若之仪----中华传统礼仪汇编》校本教材,主要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华传统礼仪内容,与学校的“开学仪式、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仪式”五仪式相衔接编订而成。本次活动从行走礼仪、服饰礼仪、饮食礼仪、尊师礼仪、孝悌礼仪、爱国礼仪等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活动形式: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对中华传统礼仪的学习:环节一:听一听——你知道吗?(设计意图:学生听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礼仪知识,了解其中的礼仪知识及文化内涵,产生尚礼之心。)环节二:学一学——你知道做什么吗?(设计意图:重读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的典籍内容,掌握具体情景下的礼仪,学习礼仪文化。)环节三:拍一拍——你做了吗?随手拍张自己行礼照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的文明礼仪实践过程中,用照片记录文明时刻,展示文明之光。)环节四:写一写——你收获了什么?(设计意图:实践活动后,学生能通过文字梳理记录自己学礼、用礼的感受与体验,让文明之花永远开在心中。)活动过程:以下为部分礼仪的实践活动展示:一. 入学仪式新生入学时,学生要进行以下几项礼仪的学习及实践:(一)仪表仪态礼仪1. 行走礼仪【听一听】传统行走礼仪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他人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古代两人并行,右者为尊,三人并行,居中为尊。【学一学】孔子说:“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弟子规》中“步从容,立端正”,也是对仪态的要求: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墙上;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乱抖动。现在,我们也要注意这些礼节。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合,同学们在上下楼梯、扶梯时,坚持右上右下原则,不要并排行走。课间活动时间,要轻声慢步,在走廊上可以两人一排并列行走,如有三人时,按前后顺序排成一列行走,严禁三人及三人以上一排并列行走。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遇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这反映了衣冠与礼俗文明的关系,说明衣冠是礼俗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正衣冠这一礼仪既能是个人的文明素养的体现,也能体现出对师者的尊重。【学一学】《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苏轼所戴的帽子,人们称为“子瞻帽”,黑色的乌纱做成,帽身很高,帽檐短。中间是空的,比头巾透气,是文人雅士的一种象征。因此,同学们上学时要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衣着得体,在校期间着整套校服,佩戴胸卡,其它时间要整洁、朴素大方,穿着符合中学生身份,洋溢青春质朴的光彩。(二)饮食礼仪【听一听】中华饮食,源远流长。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筷子作为中餐最主要的进餐用具,它在用餐礼仪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用筷子时有许多礼仪,我们了解以下几种:用餐时握筷姿势应规范;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等。【学一学】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写道:“我北来后,他写了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其中“箸”是古代对筷子的称谓。在饮食礼仪中,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我们要了解学习。同时还要学习在餐厅就餐的其它礼仪。同学们在食堂就餐时,要遵守有关规章制度,自觉按照先后次序排队购买饭菜,爱护食堂公共设施,保持就餐环境卫生,就餐时注意节约粮食。用餐时举止文雅,交流时也要讲究礼仪,说话轻声细语。等待就餐要耐心,轮到自己打饭时要礼貌沟通。(三)待人接物礼仪【听一听】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待人接物的礼节:师长交待事项,最好以纸笔记下; 对师长的劝诫、建议或批评,事中表示接受,事后如可能应以短信之类方式向其表示感谢或言明自己进一步的理解; 当对方双手递过物品时,要双手接过来。同时说一声符合当时情节的礼貌用语,如“谢谢”、“麻烦你了”等。【学一学】《送东阳马生序》中,古代先贤宋濂讲述自己的求师经历时,写道“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里宋濂对待师长时,表现出极大的尊敬,这种待师之礼,值得同学们学习传承。同学之间也要彼此尊重,要保护别人的隐私,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翻看或私拆别人的日记,不可以背后说别人闲话,不可以给同学起绰号或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等。(四)尊师礼仪【听一听】拱手礼,又称作揖礼,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用于民间见面、约会朋友或双方告别时。拱手表示寒暄、打招呼、恭喜等。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问候。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学一学】《范进中举》中“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这里中举前的范进对丈人胡屠户行揖礼,表现其恭敬的态度。现在作揖礼已不再使用,正式场合人们改为握手礼。而在校园中,同学们要对师长行礼时,可以是鞠躬、面带微笑,大声问好,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展示良好的礼仪风尚。(五)孝悌礼仪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悌,指对兄长要敬重。《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诠释了孝的丰富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点:赡养父母、敬重双亲、愉悦老人、规劝父母错误言行、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而悌古代是对同辈人的忠恕之道,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一学】无论是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的怀念,还是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对母亲的愧疚,无一不在向我们传达着“孝”的真谛。特别是在七年级下册《孝亲敬老》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更能深切感受到“孝”的丰富内涵。愿同学们都能关心、体谅家人,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不顶撞父母长辈,敬老爱老,在日常的点滴言行中践行孝,表达爱。二.升国旗及入团仪式爱国礼仪【听一听】清朝以前,并没有“国旗”、“国徽”,但是有一些象征封建王朝和国王的仪仗器物和旗帜。器物中常用到的是“节”, 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在旗帜的等级中日月旗和龙旗等级最高。敦煌壁画的唐代《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出现的天子所赐旌旗为日月旗,唐寅的《清明上河图》中城头悬挂的是日旗。【学一学】苏轼《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节”, 是国家的象征。苏轼在知密州任上,借一次出猎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今天,五星红旗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每周一我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全体师生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奏唱国歌,然后学生齐颂《少年中国说》,表达我们对祖国的深情。祖国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而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同学们成为一名中国共青团团员是无比自豪的。入团仪式上,升国旗后,校领导为新团员佩戴中国共青团团徽。团员面对团旗、国旗庄严宣誓,立志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更加努力学习。这些都是爱国礼仪,同学们要铭刻在心。三.成人仪式【听一听】冠礼:在古代,冠礼也叫成男礼或成丁礼,是男子成为成年人时所要举行的加冠礼仪。贵族男子到二十岁便要行“冠礼”,担当起成人的责任,要以成人的身份面对父母兄弟、师长朋友。古人所说的“冠”类似于现在我们说的帽子,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戴冠。冠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体现了一定的等级。笄礼:女子一般十五岁行“笄礼”,以同样庄重、严肃的仪式.准备迎接成人的生活。以上便是传统礼仪中的“成人礼”了。【学一学】《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富贵不能淫》中写道:“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这里的“加冠”“丈夫之冠”都是指男子的成年礼。现行我国法律确定的法定成人年龄为18周岁,故叫做“18岁成人礼”。这是一个庄严神圣的礼仪活动,它标志着一个年轻的生命拥有了进入成人社会的身份证明,意味着将拥有一切合法权利。在此仪式上,学校领导会给同学们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希望同学们谨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遵崇宪法、学习宪法、运用宪法,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后,学生们面对国旗进行成人宣誓,立志做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四.毕业仪式书信礼仪【听一听】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人们相互通信来往,既讲究修辞、文法,又讲究礼仪,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书信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书信中以敬称称呼对方表明尊重,同时自己用谦称。【学一学】《次北固山下》中,王湾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羁旅漂泊在外,不由吟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于《春望》中也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乡书”“家书”都指家信。在我校,每逢毕业季,开展“师恩难忘·寄语母校”主题活动。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满怀深情写下一封封感谢信,感谢陪伴自己成长的师长,铭记似海师恩。寄语母校,期待着学弟学妹们能再创辉煌。书信礼仪也得以传承。活动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在我校初中部开展。学生年龄小,在日常行为中存在很多不知礼、不懂礼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在“听一听”环节中聆听古代圣人贤哲的教诲,了解了古代礼仪常识,在“学一学”环节,结合语文课本,对这些礼仪知识深入思考,认识到了礼仪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拍一拍”环节中,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礼仪,记录自己的进步点滴;“写一写”是礼仪教育实施的关键一步,学生用心感悟,畅快表达,真正领会礼的社会意义,从而能更加自觉地在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成长为学礼、用礼的翩翩少年。整个活动既落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又促进了我校文明礼仪新风尚的良好校风的形成,推进了文明校园的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