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分子和原子(上)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讲义(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01 分子和原子(上)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讲义(人教版)

资源简介

课前引入
一、物质的构成
1. 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你知道一滴水里含有的水分子数是多少吗?
2. 通常分子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3.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答案】分子 原子 质量 体积
二、品红的扩散实验探究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实验探究——品红扩散
【答案】品红在水中扩散开,速度较慢 品红在水中扩散开,速度较快
三、分子运动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答案】1. 加入酚酞溶液,无色。
2.加入浓氨水后变为红色,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烧杯A逐渐变为红色,烧杯B不变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运动到B中溶于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
四、分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_____________,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________,这就是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加快的原因。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不断运动着 加快
五、分子与体积变化
思考与交流:物质的体积是能变化的,如水结成冰,体积变大,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等。那么,物质的体积大小变化,与分子有何关联?
1. 我们知道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_______减小。
3. 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________________。
4.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_,遇冷时_______的缘故。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分子之间有间隔 间隔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增大 缩小
总结归纳
题型一:分子的运动现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 B.一滴水有1.7×1021个水分子
C.酒香扑鼻 D.黄沙漫天
【答案】C
【详解】
A、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A不符合题意;
B、一滴水有1.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不符合题意;
C、酒香扑鼻,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符合题意;
D、黄沙是宏观物质,黄沙漫天不能体现分子的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1-1】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柳絮飞扬 B.浪花飞溅 C.花香四溢 D.乌云翻滚
【答案】C
【详解】
A、柳絮飞扬是由于柳絮较轻,飘浮在空气中,随空气流动而运动.不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海面上浪花飞减,浪花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C、花香四溢是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使周围空气扩散着该物质的分子.属于分子运动的结果;
D、天空中乌云翻滚,乌云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1-2】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主要是因为
A.分子体积变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分解了
【答案】C
【详解】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其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故选:C。
【变1-3】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D
【详解】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故选D。
题型二: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2】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______,其用途是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说明了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的______(填“酚酞”或“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答案】胶头滴管 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 滤纸片上酚酞试液从右向左依次变红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答案合理即可) 对比,便于观察 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浓氨水
【详解】
(1)仪器A是胶头滴管,其用途是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故填: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
(2)由于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又因为氨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所以将会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这说明了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故填:滤纸片上酚酞试液从右向左依次变红;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3)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的作用是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故填:对比,便于观察;
(4)出现管口棉花变红而管内滤纸不变色是因为脱脂棉上沾有碱液或试管没有平放或脱脂棉上沾有少量酚酞溶液;故填: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浓氨水。
【变2-1】某同学在学完分子和原子后,对教材中的图1实验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改进。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在小试管中加入2~3片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加快了氨气从浓氨水中逸出的速率;
②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滤纸条由上至下变红;
③改进后的装置优点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污染空气;
④气球仅仅起到了缓冲装置内气压的作用;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⑤图1和图2均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⑥两个实验都说明氨气能使酚酞变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⑤
【答案】D
【详解】
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可以加快氨气从浓氨水中逸出的速率,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滴入2~3滴浓氨水后,浓氨水挥发,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在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滤纸条由下而上变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③改进后的装置优点: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污染空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气球起到了缓冲装置内气压、收集尾气的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⑤图1和图2,酚酞变红色,均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⑥氨气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变2-2】小王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现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 2 中的 MN 段、NP 段和 PQ 段。
(1)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 _____(填字母序号)。
a、MN 段b、NP 段c、PQ 段
(2)MN 段和 NP 段相比较,说明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时几乎不再变化。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a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21%
【详解】
(1)敞口放置盛满氧气的塑料瓶,由于氧分子不断地运动,会使部分氧气分子运动至瓶外,使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减少,对应的曲线是MN段,答案选a;
(2)NP段比MN段氧气体积分数降幅大,结合题干信息分析,NP段对应的操作为双手贴在塑料瓶的外壁上,手心温度高于瓶内温度,相当于给气体加热,气体温度升高,导致瓶内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减小,据此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因此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时几乎不再变化。
【变2-3】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
(1)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_________。
(2)在A处放置浓氨水,若B中盛有无色溶液甲,则变红色,甲可能是________,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甲变色的原因:________。
【答案】澄清石灰水 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A处气体被吸入B中 酚酞试液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B中溶于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
【详解】
(1)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A处气体被吸入B中。
(2)A处放置浓氨水,若B中盛有无色溶液甲,则变红色;则甲为酚酞试液;根据A、B两处物质的性质可知甲变色的原因是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B中溶于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
题型三:分子与体积变化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3】将密封好的薯片从平原地区带到高原地区时,包装袋鼓起。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数目增多
B.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质量变大
D.分子间间隔变大
【答案】D
【详解】
A、密封好的包装袋中,分子数目不会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B、密封好的包装袋中,分子体积不会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C、密封好的包装袋中,分子质量不会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D、密封好的包装袋鼓起,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大,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变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一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一一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一—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一—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A
【详解】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因为外部气压变小,分子间间隔变大,错误;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因为水分子与品红分子均在不断运动,正确;
C、水和过氧化氢是不同的分子,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正确;
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的间隔变大,正确。
故选: A。
题型四: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
D.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D
【详解】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错误。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篮球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引起的,错误。
C、0℃时水分子依然在运动,错误。
D、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可以被压缩。所以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正确。
故选D。
【变4-1】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气体易压缩 分子间的间隔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不停的运动
C 物体热胀冷缩 分子可变大可变小
D 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 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A、气体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墙内开花墙外说明香分子不停的运动,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不是分子本身大小发生改变,解释不正确,符合题意;
D、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分子很小,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4-2】对下图所示有关微粒的实验解释不正确的是
A.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逐渐混合——微粒在不断运动
B.物质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加快
C.50mL酒精与50mL水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微粒间有空隙
D.空气易被压缩而水不易被压缩——气态物质中微粒大,液态物质中微粒小
【答案】D
【详解】
A、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逐渐混合,是因为微粒在不断运动,选项解释正确;
B、物质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微粒运动速率加快,选项解释正确;
C、50mL酒精与50mL水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进入对方分子的间隔之中,选项解释正确;
D、空气易被压缩而水不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易于压缩,而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D。
【变4-3】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A.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B.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D.①→②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详解】
A、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的越快,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状态③的水分子仍然的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①水蒸气中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比③冰中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①→②过程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水的状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例5】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实验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一: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甲同学设计了验证微粒的性质,在一支试管内加入少许浓氨水,再快速将一团用酚酞溶液浸润过的棉花塞在试管口。
(1)甲同学将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2)上述实验说明:______;
(3)同学乙仿照甲同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乙同学设计这组实验的目的可能是______。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变红色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验证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详解】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在一支试管内加入少许浓氨水,再快速将一团用酚酞溶液浸润过的棉花塞在试管口,甲同学将观察到的现象是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变红色,故填: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变红色;
(2)浓氨水没有与酚酞接触,而酚酞变成红色,说明浓氨水中氨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乙同学将浓氨水放在试管中并用热水加热,观察酚酞的变化情况,发现酚酞比甲同学变红的快,该实验是为了验证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填:验证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变5】请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炎热的夏季汽车易爆胎。______
(2)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
(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_______
【答案】夏天温度高,车胎内气体分子运动加速,分子间隔增大,压强增大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的体积小 分子间有间隔
【详解】
(1)因为夏天气温高,车胎内气体分子间隔增大,导致压强增大,所以炎热的夏季汽车易爆胎。
(2)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3)20滴水大约为1mL,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4)因为分子间有间隔,酒精与水混合时,有些水分子进入酒精分子的间隔中,有些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的间隔中,所以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
【例6】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 ,B烧杯的作用是 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_____(“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
【答案】溶液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 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对比 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 低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详解】
实验一:(2)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则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当运动到烧杯A中时,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空气中放置的B是为了做对比试验,说明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故填: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对比;
实验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故填: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已知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在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快,故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填: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三: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将糖溶解在水中,体积会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液面比水平线低,故填: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题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从微粒观点解释其主要原因是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间间隔很小
【答案】B
【详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能闻到香气,是因为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故选B。
【题2】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2.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C
【详解】
A、6.02×1023个氨气分子质量为17g,因此氨分子质量很小,正确;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正确;
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隔变大,错误;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
故选C。
【题3】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微粒的性质。
【详解】
A、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降温的过程中,氧气的分子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温度和压强会影响分子间间隔,温度降低,间隔变小,压强增加,间隔变小。
【题4】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许多场所均釆用消毒液进行消杀,阻断了病毒传播。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常会用到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与双氧水进行杀菌消毒。
(1)过氧乙酸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高效消毒剂,它无色且具有辛辣味,具有强氧化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喷洒过过氧乙酸的场所能够闻到辛辣味的原因是______。过氧乙酸在消毒时,主要是利用其______(填“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进行杀菌。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2)医用双氧水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常温放置时会产生少量的无色气泡,该气泡是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答案】分子在不断运动 化学性质 氧气 分解
【详解】
(1)喷洒过过氧乙酸的场所能够闻到辛辣味,是因为过氧乙酸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辛辣味;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消毒是杀灭病毒、细菌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利用的是过氧乙酸的化学性质;故分别填:分子在不断运动;化学性质。
(2)过氧化氢分解会产生水和氧气,氧气是气体,所以该气泡是氧气;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规律,所以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分别填:氧气;分解。
【题5】图甲是某实验小组设计的一个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实验中会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①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3~4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观察溶液颜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缓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③在E、F试管内分别倒入2mL操作①烧杯中酚酞溶液(烧杯中剩余的酚酞溶液用于实验中作比较),然后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备用,另在D、G试管中分别倒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乙连接好,并将G试管放置在热水中,打开铁丝夹,观察几分钟。请回答:
(1)按图甲进行实验,试剂______(填“酚酞溶液”或“浓氨水”)挥发性强,极易闻到一股难闻的性气味。该实验获得的“分子性质”方面的结论为:______。
(2)请用化学符号表示6个氨分子______。
(3)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______,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
(4)对比E、F试管的实验现象,还能得到的新结论是:______。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实验时需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______(写一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浓氨水 分子在不断运动 6NH3 加热浓氨水 E中溶液慢慢变红 F中溶液很快变红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同时打开铁丝夹
【详解】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周围被闻到;
(2)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6个氨分子表示为:6NH3;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加热浓氨水,加快分子运动;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E中溶液慢慢变红,F中溶液很快变红;
(4)对比 E、F 试管中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到的一个新结论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同时打开铁丝夹。
【题6】如图是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胶头滴管中装有浓氨水,小试管中有氢氧化钠固体,大试管中上下各有一张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已知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水中会放出大量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胶头滴管中的浓氨水挤入小试管中(液体不会从小孔中溢出)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的现象;
(2)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①分子___________,②氨分子的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__。
(3)如果小试管中不放氢氧化钠固体也能观察相同的现象,只是出现相同现象所需的时间比本实验更____(填“长”或“短”),与本实验相比较还能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
(4)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本实验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气球膨胀,上面、下面的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先后变红色 是不断运动的 密度小 长 浓氨水易挥发 节约药品 更环保
【详解】
(1)将胶头滴管中的浓氨水挤入小试管中(液体不会从小孔中溢出)可以观察到气球膨胀,上面、下面的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先后变红。故填:气球膨胀,上面、下面的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先后变红色;
(2)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而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氨分子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故填:是不断运动的;密度小;
(3)如果小试管中不放氢氧化钠固体也能观察相同的现象,只是出现相同现象所需的时间比本实验更长,是因为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的越快;与本实验相比较还能得出浓氨水易挥发的结论;故填:长;浓氨水易挥发;
(4)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本实验的优点:节约药品,更环保。故填:节约药品;更环保。
【练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A.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B.水分子很小
C.水分子可以再分 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B
【详解】
A、一滴水中大约有1. 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错误;
B、一滴水中大约有1. 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正确;
C、证明分子可以再分,属于化学变化,所以一滴水中大约有1. 67×1021个水分子,不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错误;
D、一滴水中大约有1. 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练2】下列生活中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固体热胀冷缩由于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氧气加压液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D.我们看不见氧气的存在是因为分子很小
【答案】B
【详解】
A、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墙内开花墙外香,故A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分子体积没有变化,故B错误;
C、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由气态变为液态,故C正确;
D、我们看不见氧气的存在是因为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故D正确;
故选B。
【练3】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答案】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练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 释
A 物体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从远处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H2O可饮用,H2O2能消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冰糖溶于水后“消失”了 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错误;
B、从远处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带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正确;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水和过氧化氢具有不同的性质,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正确。
D、冰糖溶于水后“消失”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分散到水中,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正确。
故选A。
【练5】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______。
(2)分子总是在______。
(3)分子之间______。压强越大,分子间间隔______;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______。
【答案】
(1)都很小
(2)不断运动的
(3) 存在间隔 越小 越大
【练6】如图是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1)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子大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2)太阳光照射的作用是_________(从分子运动快慢角度说明)。
【答案】C 使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详解】
(1)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分子大小和分子种类均不变,分子间隔变大,故选C;
(2)太阳光照射的作用是使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加快蒸发。
【练7】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奥秘》这一章节,宏观现象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说明分子哪一基本性质?__________,下列哪些事实可以用此性质解释,请选出序号:_______
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③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空中飞舞 ④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2)为证明这个性质,小明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右端弹簧夹,挤捏装有浓氨水的滴管,使棉花团湿润,滤纸条上的现象为________
(3)冬天湿衣服干得慢,夏天湿衣服干的快,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_________
【答案】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①② 酚酞液滴由右向左逐渐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详解】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诗人闻到花香,故填: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①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②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空中飞舞,宏观现象不能用微观知识解释;④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故答案填:①②。
(3)挤捏装有浓氨水的滴管,使棉花团湿润,氨气分子从棉花上逐渐扩散到试管中,因此,滤纸条上的酚酥溶液会从右向左依次变为红色。故填:酚酞液滴由右向左逐渐变红。
(4)冬天湿衣服干得慢,夏天湿衣服干的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练8】实验探究:
(一)(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
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
②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
(3)AB烧杯中的现象说明: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______。
(二)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1)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5)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比。(填“正”或“反”)
【答案】试管中的溶液变红 A中溶液不变色,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慢 反
【详解】
(2)①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②A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能够使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酚酞变红;
(3)A、B烧杯中的溶液互不接触却能使得B烧杯溶液变红色,从而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4)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由此表明烧杯B溶液变红是因为氨水中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
(5)A处离浓盐酸更近,在A处产生烟,说明这时氯化氢分子扩散到A处时,氨气分子也扩散到A处了,而同样时间下,氨气的扩散距离大于氯化氢分子的,所以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小;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而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小,所以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课前引入
一、物质的构成
1. 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你知道一滴水里含有的水分子数是多少吗?
2. 通常分子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3.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品红的扩散实验探究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实验探究——品红扩散
三、分子运动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四、分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_____________,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________,这就是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加快的原因。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五、分子与体积变化
思考与交流:物质的体积是能变化的,如水结成冰,体积变大,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等。那么,物质的体积大小变化,与分子有何关联?
1. 我们知道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_______减小。
3. 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________________。
4.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_,遇冷时_______的缘故。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总结归纳
题型一:分子的运动现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 B.一滴水有1.7×1021个水分子
C.酒香扑鼻 D.黄沙漫天
【变1-1】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柳絮飞扬 B.浪花飞溅 C.花香四溢 D.乌云翻滚
【变1-2】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主要是因为
A.分子体积变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分解了
【变1-3】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题型二: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2】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______,其用途是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说明了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的______(填“酚酞”或“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变2-1】某同学在学完分子和原子后,对教材中的图1实验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改进。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在小试管中加入2~3片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加快了氨气从浓氨水中逸出的速率;
②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滤纸条由上至下变红;
③改进后的装置优点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污染空气;
④气球仅仅起到了缓冲装置内气压的作用;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⑤图1和图2均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⑥两个实验都说明氨气能使酚酞变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⑤
【变2-2】小王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现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 2 中的 MN 段、NP 段和 PQ 段。
(1)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 _____(填字母序号)。
a、MN 段b、NP 段c、PQ 段
(2)MN 段和 NP 段相比较,说明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时几乎不再变化。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变2-3】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
(1)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_________。
(2)在A处放置浓氨水,若B中盛有无色溶液甲,则变红色,甲可能是________,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甲变色的原因:________。
题型三:分子与体积变化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3】将密封好的薯片从平原地区带到高原地区时,包装袋鼓起。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数目增多
B.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质量变大
D.分子间间隔变大
【变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一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一一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一—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一—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题型四: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例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
D.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变4-1】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气体易压缩 分子间的间隔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不停的运动
C 物体热胀冷缩 分子可变大可变小
D 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 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变4-2】对下图所示有关微粒的实验解释不正确的是
A.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逐渐混合——微粒在不断运动
B.物质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加快
C.50mL酒精与50mL水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微粒间有空隙
D.空气易被压缩而水不易被压缩——气态物质中微粒大,液态物质中微粒小
【变4-3】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A.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B.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D.①→②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例5】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实验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一: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甲同学设计了验证微粒的性质,在一支试管内加入少许浓氨水,再快速将一团用酚酞溶液浸润过的棉花塞在试管口。
(1)甲同学将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2)上述实验说明:______;
(3)同学乙仿照甲同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乙同学设计这组实验的目的可能是______。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变5】请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炎热的夏季汽车易爆胎。______
(2)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
(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_______
【例6】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 ,B烧杯的作用是 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_____(“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
【题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从微粒观点解释其主要原因是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间间隔很小
【题2】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2.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题3】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题4】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许多场所均釆用消毒液进行消杀,阻断了病毒传播。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常会用到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与双氧水进行杀菌消毒。
(1)过氧乙酸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高效消毒剂,它无色且具有辛辣味,具有强氧化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喷洒过过氧乙酸的场所能够闻到辛辣味的原因是______。过氧乙酸在消毒时,主要是利用其______(填“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进行杀菌。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2)医用双氧水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常温放置时会产生少量的无色气泡,该气泡是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题5】图甲是某实验小组设计的一个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实验中会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①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3~4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观察溶液颜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缓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③在E、F试管内分别倒入2mL操作①烧杯中酚酞溶液(烧杯中剩余的酚酞溶液用于实验中作比较),然后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备用,另在D、G试管中分别倒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乙连接好,并将G试管放置在热水中,打开铁丝夹,观察几分钟。请回答:
(1)按图甲进行实验,试剂______(填“酚酞溶液”或“浓氨水”)挥发性强,极易闻到一股难闻的性气味。该实验获得的“分子性质”方面的结论为:______。
(2)请用化学符号表示6个氨分子______。
(3)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______,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
(4)对比E、F试管的实验现象,还能得到的新结论是:______。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实验时需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______(写一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题6】如图是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胶头滴管中装有浓氨水,小试管中有氢氧化钠固体,大试管中上下各有一张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已知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水中会放出大量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胶头滴管中的浓氨水挤入小试管中(液体不会从小孔中溢出)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的现象;
(2)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①分子___________,②氨分子的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__。
(3)如果小试管中不放氢氧化钠固体也能观察相同的现象,只是出现相同现象所需的时间比本实验更____(填“长”或“短”),与本实验相比较还能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
(4)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本实验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练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A.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B.水分子很小
C.水分子可以再分 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练2】下列生活中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固体热胀冷缩由于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氧气加压液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D.我们看不见氧气的存在是因为分子很小
【练3】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练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 释
A 物体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从远处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H2O可饮用,H2O2能消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冰糖溶于水后“消失”了 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
A.A B.B C.C D.D
【练5】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______。
(2)分子总是在______。
(3)分子之间______。压强越大,分子间间隔______;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______。
【练6】如图是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1)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子大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2)太阳光照射的作用是_________(从分子运动快慢角度说明)。
【练7】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奥秘》这一章节,宏观现象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说明分子哪一基本性质?__________,下列哪些事实可以用此性质解释,请选出序号:_______
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③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空中飞舞 ④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2)为证明这个性质,小明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右端弹簧夹,挤捏装有浓氨水的滴管,使棉花团湿润,滤纸条上的现象为________
(3)冬天湿衣服干得慢,夏天湿衣服干的快,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_________
【练8】实验探究:
(一)(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
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
②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
(3)AB烧杯中的现象说明: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______。
(二)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1)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5)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比。(填“正”或“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