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同学之间咋相处”高中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陈某是我班的一名男生,沉默寡言讲义气,性格内向,平时不怎么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和陌生人说话。在关系好的人面前才有说有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也容易忽略提问。面对班内的大环境,他从来不会扩展自己的小圈子,加之,他自己对学习的无所谓态度和生活上的一些小毛病,缺乏自我反思,导致在一次自习课上因心情不好与班委吵架,与同学矛盾激化,在班里是一个受大多数同学不喜欢的学生。如何帮助他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拥有美好高中生活呢?二、案例分析:针对陈某的性格行为,经过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问题来源于以下因素:1.个人因素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他性格沉默少言,在人面前不拘言笑。自控能力差,言行举止不符合时间场合,在自习课上多次与周围同学说话,影响其他同学。情绪不稳定,爱冲动,在家里任性,有叛逆心理。讲朋友义气,校内校外有自己的小团体,有不良习惯。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陈某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在家里做个小生意维持生活,对他的学习生活不能有力地指导。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自己形成了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家长因生活压力不能及时关心孩子在校的状态,错失了好的引导时间。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内向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冷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和叛逆心就慢慢占了上风,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三、辅导策略:同学关系的恶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呢?1、学会心理换位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针对陈某性格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多次与他谈话沟通,耐心帮助他建立完善性格,获得老师同学家人的认可。2.正确心理引导首先,教导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将心比心。俗语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作为当事人,首先应该考虑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反省,通过反省觉察自己的过错后,一种求和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然后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想对方生气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是人之常情。有了这些想法之后,就会主动向对方发出一系列试探性的和解信号。如果自己主动求解不能消除误会,可请共同的朋友出面调解一下,或向老师寻求帮助。其次,大多数同学之间的矛盾都是一些小事或仅仅是语气不好引起的,人在气头上会越想越生气,然后把矛盾激化。对待矛盾,我们提倡的方式是: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生气不过夜。要是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就开始拉开长达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冷战,断送了两人之间的同学友谊。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陈某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陈某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好心情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趣事告诉父母。在评价中,陈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有益于解决叛逆心理,改观自己在同学的印象,收获友谊,感受关爱。四、辅导效果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陈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学习目的有了明确认识,上课能专心听讲,下课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询问问题,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他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叛逆心理在减弱性格更好了。但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一些小事抱怨,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希望他可以在人际交往上有所收获。五、结论面对陈某喜人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陈某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学生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的善意,通过多元化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立自强,完善自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