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六年级地理下学期沪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六年级地理下学期沪教版

资源简介

4.4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沪教版初中地理六下第四章第四节,教学时长为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肇事者”、“环境污染的全球化”及“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四个部分,通过案例的呈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污染引发了许多经验教训,而塑料,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环境污染源。因此在众多案例中,本课选择将“海洋塑料污染”作为主要案例,穿插课堂始末,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此外。本课的设计背景是疫情影响下为实现“停课不停学”而开展的线上教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听课自律性和专注力方面普遍较弱,因此本课借助了各类信息技术及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感知度。
教学目标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通过时事案例感受环境污染的全球化趋势;
通过海洋微塑料污染和典型公害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实例,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并结合实际说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
树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习惯。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本学期已经系统性的学习了全球自然环境,在“气候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两节中,对于人地关系也形成了初步的认知。
【学习能力】:学生观察力强、思维活跃,但注意力易分散,文字化的概念、叙述对他们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多样化的素材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听、乐于思、愿意讲。
【情感、成长需求】:六年级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节课除了达成教学目标外,还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引领学生形成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视频,导入课题(5分钟)
【教师活动】:抛出引导性问题,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寻找海洋中的人类物品,感受人类对环境的污染。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对环境污染的初步印象
环节二:深入探索,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抛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问题1:环境污染从何而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漫画,找寻引起环境污染的具体因素。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结合生活实际,明确引发污染的因素。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总结,为污染类型分类,寻找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
【学生活动】:尝试将因素归类,为环境污染类型分类,并明确环境污染的主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设计意图:变抽象理解为具象认知,加深记忆
问题2:环境污染有何危害?
【教师活动】:抛出问题:1)水俣病事件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2)这一事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3)基于人道主义,假如能乘坐时光机回到水俣病事件发生前,你想对水俣镇的村民说什么?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寻找答案。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认真观看,分享见解,感受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
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水俣病事件的距离,真切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过渡】:对学生的回答及进行评价,形成正向反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有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都能依靠搬迁解决吗?
【教师活动】:展现身边的例,带领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全球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学生活动】:了解身边新闻“彭浦机器厂搬迁”,感受环境污染的全球化,并得出共识——环境污染亟待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明确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问题3:环境污染如何解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结合本课所学,思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会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依据所学,尝试指出塑料对海洋生物及人类自身的危害。
【教师活动】:展现相关图片及数据,产生视觉冲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解决海洋中塑料污染的方法。
【学生活动】:聆听老师讲解,认真思考,从日常生活、国家政策、全球协作等方面寻找解决海洋中塑料污染的方法,并分享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环节三:巩固强化,总结回顾
【师生活动】:利用思维导图,共同总结回顾本课知识点。
【作业布置】:1.练习册p31第一、二大题(3分钟);
2.在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再选一个事件,了解成因,分析危害,并尝试提出治理建议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强化新知与技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