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心理课:遇见未知的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我们只能慢慢地去走近,去了解,去感受,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最终成就自己。关于这节课《遇见未知的自己》这节课则主要从他人的视角和实践活动的视角来认识“未知的自己”。如果细化,本可以分两个课时来讲~~本课以“周哈里窗”为架构,未知的自己既包括“盲目我”,也包括“潜能我”。教学设计中除了一个热身游戏外,还安排了两个体验环节:“眼中的他/她”和画树分析,第一个活动是他人的评价,通过活动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他人评价,帮助自己认识“盲目我”;第二个活动参考了投射测验中画树分析的一些内容。原来是想画“房树人”,但是发现“房树人”信息量太大了,比较耗时,所以最终确定只画树。教学理念活动理念现实生活中认识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基于冰山理论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认识到的可能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我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恰如冰山。心理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每个人都是由四个层面的自我构成的。这四个层面的自我分别是: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隐藏的自我和潜能的自我。认识自己需要我们通过有效途径,认识盲目的自我,不断挖掘潜能的自我。教学过程01团体热身游戏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实拍的次数会比预估的要高,第一次拍手后让大家分析怎么拍手能够拍得更多。接着再进行第二次拍手,第二次拍手的次数一般会比第一次拍得多。也会有的同学拍得太快数不过来的,这时老师可以引出“潜能”这一关键词。人的潜能是无法丈量的,但我们却不一定能够发现,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一样,每个人身上总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待着去发现,去挖掘。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谈一谈如何“遇见未知的自己”。02团体转换阶段冰山理论周哈里窗心理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每个人都是由四个层面的自我构成的。这四个层面的自我分别是: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隐藏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你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反馈,开放“盲目的我”;通过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开放“隐藏的我”,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和领悟,开放“潜能的我”。当你对自己了解得足够深入透彻的时候,就能够清晰的规划和预测你的未来。认识自我的途径03团体工作阶段活动一:眼中的他/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的认识,除了自我反思外,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别人”这面镜子来丰富和完善对自己的认识。对于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呢?你在他们的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揭晓。一个人想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仅靠自我反省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赞有贬、有扬有抑,无论听到哪一种,都需要我们仔细分辨。活动二:不一样的我画树测验属于投射测验,相较于问卷测验,它更能通过间接方式来评估被测人的心理特征或心理活动。请同学们拿出A4稿纸,看清绘画要求后自行作画。教师引导同学们结合指导进行自己的作画分析。画树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风格、心态与心境,甚至能折射出一个人近期的心理健康水平。画树测验经试用结果,画树特征所显示的性格与受试者自评结果完全符合者为44%,部分符合者计41%,完全不符合者计15%,可见这套测验是具有相当效度的。04团体结束阶段周哈里窗的启示正确认识自己就意味着A=C。要出类拔萃,就要及早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造自己。自我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扩大“开放区”的过程。随着开放区域的不断增大, “自己认识的你”和”别人认识的你”和“真正的你”越来越接近。如何遇见未知的自己(1)自我揭露与身边人互动,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我。试着去谈论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就是在为自己打开一扇以前可能从未注意过的门。(2)他人反馈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不可盲目地全部采纳或全部拒绝,以便我们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3)活动实践通过专业的测试,辅助自我认识,但也要明白认识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4)内外力量认识真正的自己需要借助内外力量,在外界的反馈和内在自我反思之中不断修正,从而帮助我们更加靠近真实的自己。教师结语:每个人都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我们只能慢慢地去走近,去了解,去感受,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