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第三节 醛 酮【学习目标】1.掌握乙醛的结构及乙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2.了解醛类和甲醛的性质和用途。3.了解丙酮的结构与性质。【素养目标】1.通过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分析和推断醛类、酮类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2.通过实验探究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及其在醛基检验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3.通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醛类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知识点一:醛的结构与性质1.醛的结构乙醛的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CH3CHO乙醛的分子结构模型和核磁共振氢谱:2.常见醛的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溶解性甲醛(HCHO) 无色 气体 刺激性气味 易溶于水乙醛(CH3CHO) 无色 液体 刺激性气味 与H2O、C2H5OH互溶3.醛的化学性质(以乙醛为代表)(1)加成反应①催化加氢乙醛蒸气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镍催化剂,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H2 CH3CH2OH。【点拨】乙醛的催化加氢反应也属于还原反应。②与HCN加成乙醛能与氰化氢(HCN)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点拨】在醛基的碳氧双键中,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大,碳氧双键的电子偏向氧原子,使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从而使醛基具有较强的极性。当极性分子与醛基发生加成反应时,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在氧原子上,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在碳原子上。。(2)氧化反应①银镜反应硝酸银与氨水生成的银氨溶液中含有[Ag(NH3)2]OH(氢氧化二氨合银),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a.银氨溶液配制步骤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边滴加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b.发生的化学反应AgNO3+NH3·H2O===AgOH↓(白色)+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c.银镜反应的应用可用于检验醛基的存在;工业上用于制镜或保温瓶胆。【实验探究】银镜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向a中滴加氨水,现象为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变澄清,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注意事项 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 ②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③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④加热时不可振荡或摇动试管,防止生成黑色的银粉; ⑤乙醛用量不宜太多,一般加3滴; ⑥银镜可用稀HNO3浸泡洗涤除去②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Ⅰ中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滴入乙醛,加热至沸腾后,Ⅲ中溶液有红色沉淀产生有关方程式 Ⅰ中:2NaOH+CuSO4===Cu(OH)2↓+Na2SO4 Ⅲ中: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注意事项 ①新制Cu(OH)2悬浊液要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②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时,所用NaOH必须过量; ③反应液直接加热煮沸,才有明显的红色沉淀; ④加热沸腾不能太久,否则会有黑色沉淀,这是Cu(OH)2受热分解生成CuO所致【点拨】乙醛与银氨溶液或者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均在碱性环境中,所以乙醛被氧化后的乙酸均以羧酸盐的形式存在。③催化氧化乙醛在有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为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O+O2 2CH3COOH。【点拨】—CHO具有明显的还原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氧化为—COOH,故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4.甲醛的结构和性质(1)分子结构甲醛是最简单的醛,通常把它归为饱和一元醛,但分子中又可以看成有2个醛基,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甲醛分子中4个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CH2O CHCHO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2)物理性质甲醛也叫蚁醛。在通常状况下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质量分数为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3)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 HCHO+H2CH3OH②氧化反应a.HCHO+ O2CO2 +H2Ob.银镜反应 HCHO + 4Ag(NH3)2OH(NH4)2CO3 +4Ag↓ +6NH3 +2H2Oc.与新制的Cu(OH)2反应 HCHO +4Cu(OH)2CO2↑+2Cu2O↓+5H2O5.常见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影响(1)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和防腐性能等。(2)劣质的装饰材料中挥发出的甲醛,是室内主要污染物之一。典例1.下列关于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醛的官能团是B.所有醛中都含醛基和烃基C.一元醛的分子式符合CnH2nO的通式D.所有醛都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并能发生银镜反应【答案】D【解析】醛的官能团是醛基(—CHO);醛分子中都含有醛基(—CHO),醛基有较强的还原性,可还原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甲醛中无烃基;只有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nH2nO。典例2. 有机物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结构简式为,下列检验A中官能团的试剂和顺序正确的是( )A.先加酸性KMnO4溶液,再加银氨溶液,微热B.先加溴水,再加酸性KMnO4溶液C.先加银氨溶液,微热,再加溴水D.先加入足量新制的Cu(OH)2,微热,酸化后再加溴水【答案】D【解析】有机物A中所含的官能团有和—CHO,二者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褪色,A、B错误;先加银氨溶液,微热,能检验出—CHO,但发生银镜反应之后的溶液仍显碱性,溴水与碱能发生反应而褪色,不能检验出碳碳双键,C错误;加入足量新制的Cu(OH)2,微热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能检验出—CHO,但发生反应之后的溶液仍显碱性,所以先酸化,再加入溴水,溴水褪色说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D正确。典例3.往试管中加入2 mL 2%的CuSO4溶液,然后再滴入5滴10%的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0.5 mL乙醛溶液,然后加热。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会得到红色沉淀 B.铜元素被氧化C.无法得到红色沉淀 D.开始时可得到蓝色溶液【答案】C【解析】由配制Cu(OH)2悬浊液时所用试剂的量可知NaOH的量不足,故与乙醛混合加热时无法得到Cu2O沉淀,A项错误,C项正确。B项,醛与Cu(OH)2反应时,铜元素被还原,B项错误;D项,NaOH与CuSO4混合后得到的是浊液,D项错误。知识点二:酮的结构与性质1.酮的组成和结构2.最简单的酮——丙酮(1)组成:丙酮是最简单的酮,它的分子式为C3H6O,结构简式为CH3COCH3。(2)物理性质:无色透明的液体,沸点56.2 ℃,易挥发、易燃烧,可跟水、乙酸及乙醚等以任意比互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3)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在催化剂条件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 丙醇,反应的方程式为②氧化反应酮中羰基直接与两个烃基相连,没有与羰基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所以酮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但大多数酮能在空气中燃烧。3.酮的应用酮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如丙酮可以做化学纤维等的溶剂,还用于生产有机玻璃、农药和涂料等。【点拨】酮和同碳原子数的醛属于同分异构体,如丙酮和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典例4.α 鸢尾酮香料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α 鸢尾酮可与某种酚互为同分异构体B.1 mol α 鸢尾酮最多可与3 mol H2加成C.α 鸢尾酮能发生银镜反应D.α 鸢尾酮经加氢→消去→加氢三步反应可转变为【答案】C【解析】α 鸢尾酮中含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环,不饱和度为4,其同分异构体可能含苯环和酚羟基,即α 鸢尾酮可与某种酚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和均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 mol α 鸢尾酮最多可与3 mol H2加成,故B正确;分子中不含—CHO,则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C错误;加成为饱和烃结构,加成生成醇,消去转化为烯烃再与氢气加成转化为饱和烃结构,碳骨架不变,则α 鸢尾酮经加氢→消去→加氢三步反应可转变为,故D正确。典例5.葡酚酮是由葡萄籽提取的一种花青素类衍生物(结构简式如图),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下列关于葡酚酮叙述错误的是( )可形成分子间氢键B.有4种含氧官能团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不与Na2CO3水溶液发生反应【答案】D【解析】葡酚酮分子内含有—OH、—COOH,,因此可形成分子间氢键,A正确;根据葡酚酮的结构简式可知,其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有羟基、醚键、羧基、酯基,共4种,B正确;葡酚酮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及醇羟基,羟基具有强的还原性,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溶液褪色,C正确;该物质分子中含有羧基,由于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因此能够与Na2CO3水溶液发生反应,D错误。核心价值与学科素养【知识结构化】【生活应用】自然界的许多植物中含有醛,其中有些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作为植物香料使用。典例7.科学家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DDT,化合物A是其中的一种,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化合物A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15H20O3B.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显紫色C.1 mol A最多可以与4 mol Cu(OH)2反应D.1 mol A最多与1 mol H2加成【答案】D【解析】 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15H22O3,A错误;A中无苯环,没有酚羟基,B错误;1 mol A中含2 mol —CHO,1 mol 则最多可与4 mol Cu(OH)2反应,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C正确、D错误。典例8.1,5—戊二醛(简称GA)是一种重要的饱和直链二元醛,2%的GA溶液对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戊二醛分子式为C5H8O2,符合此分子式的二元醛有5种B.1 mol戊二醛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最多可得2 mol 银C.戊二醛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戊二醛经催化氧化可以得到的戊二酸有4种同分异构体【答案】D【解析】戊二醛可以看作两个醛基取代了丙烷中的两个氢原子,丙烷的二取代物有四种,所以戊二醛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同理戊二酸也有4种同分异构体;戊二醛具有二元醛的通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最多可得4 mol银。典例9.人们能够在昏暗的光线下看见物体,是因为视网膜中的“视黄醛”吸收光线后,其分子结构由顺式转变为反式(如图所示),并从所在蛋白质上脱离,这个过程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大脑。下列有关“视黄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视黄醛”属于烯烃B.“视黄醛”的分子式为C19H24OC.“视黄醛”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D.在金属镍催化并加热下,1 mol“视黄醛”最多能与5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答案】C【解析】因烯烃只含C、H元素,而“视黄醛”中含有O元素,则不属于烯烃,故A项错误;由结构可知,1个“视黄醛”分子中含有19个C原子、2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B项错误;分子中含有—CHO,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视黄醛”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C项正确;1个“视黄醛”分子中含有5个碳碳双键和1个醛基,所以在金属镍催化并加热下,1 mol“视黄醛”最多能与6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故D项错误。【跟踪练习】 基础过关1. 下列有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属于饱和一元醛B.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醛类有机物C.甲醛常温下为气体,其水溶液可用于浸制生物标本D.乙醛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答案】A【解析】属于不饱和一元醛;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除了醛类外,还有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这些都不属于醛类。2. 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它们分别与足量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也不是同系物B.对甲基苯甲醛()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它含有醛基C.1 mol HCHO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2 mol AgD.苯酚发生还原反应后的产物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应该有5组吸收峰【答案】D【解析】乙醛不含碳碳双键,丙烯醛含碳碳双键,二者不是同系物,它们分别与足量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分别为乙醇和1-丙醇,二者均为一元饱和醇,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中的甲基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错误;1 mol HCHO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4 mol Ag,故C错误;苯酚发生还原反应后的产物为,有5种等效氢,所以其核磁共振氢谱中有5组吸收峰,故D正确。3. 已知甲、乙、丙、丁四种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其中甲、乙、丁均能发生银镜反应,则甲为( )A.甲醇 B.甲醛 C.甲酸 D.乙醛【答案】B【解析】甲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可推知为醛类,甲、乙、丁均能发生银镜反应,推知甲只能为甲醛,B项正确。4. 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5H8O,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若使该有机物与H2发生加成反应,则所得产物不可能是( )①(CH3)3CCH2OH ②(CH3CH2)2CHOH ③CH3(CH2)3CH2OH ④(CH3)2CHCH2CH2OH ⑤CH3CH2CH(CH3)CH2OH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⑤【答案】A【解析】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该有机物含有醛基,—CHO被还原后转化为—CH2OH;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说明该有机物含有C=C键,被还原后不可能出现(CH3)3C—这种结构,由此可确定答案为A。5. 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关于下列萜类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和b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B.a和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C.a、b和c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b和c均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答案】C【解析】A.a分子中没有苯环,所以a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A错误;B.a、c分子中分别有6个和9个sp3杂化的碳原子,所以这两个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B错误;C.a分子中有2个碳碳双键,b分子中苯环上连接有甲基,c分子中有醛基,这三种物质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所以C正确;D.b分子中没有醛基,所以其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D错误。能力达成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铜网处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若熄灭酒精灯,不断地鼓入空气,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2)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的作用是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4)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推测实验中反应还生成了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为_______(填结构简式),要除去该物质,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_______(填字母序号),然后再通过_______(填操作名称)即可除去。【答案】(1)2CH3CH2OH+O2 2CH3CHO+2H2O 放热(2)使液态乙醇转化为乙醇蒸汽(3)氮气(或 N2)(4)CH3COOH c 蒸馏【解析】(1)铜网处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 2CH3CHO+2H2O,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时一个放热反应,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CH3CH2OH+O2 2CH3CHO+2H2O;放热。(2)根据反应流程可以知道:在甲处用热水浴加热使乙醇挥发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有利于下一步反应,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使液态乙醇转化为乙醇蒸汽。(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未反应的乙醇和反应生成的乙醛在装置乙中被冷凝为液态,所以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未反应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氮气,故其主要成分为氮气;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氮气(或 N2)。(4)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纸显红色,醋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用碳酸氢钠来检验醋酸的存在,看是否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物质,要除去该物质,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反应:NaHCO3+CH3COOH ===CH3COONa+H2O+CO2↑,然后,再利用乙醛的沸点低,通过蒸馏即可除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H3COOH;c;蒸馏。7. 我国盛产山茶籽精油,其主要成分柠檬醛可以合成具有工业价值的β 紫罗兰酮。(1)要检验柠檬醛中含有碳碳双键,需要使用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按反应顺序填试剂序号)。A.氢氧化钠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C.银氨溶液 D.碳酸钠溶液(2)写出柠檬醛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柠檬醛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能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 种。A.含有一个的六元环结构,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B.能发生银镜反应【答案】(1)CB (2)+2Cu(OH)2+NaOH+Cu2O↓+3H2O (3)15【解析】(1)因为柠檬醛中含碳碳双键和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所以检验碳碳双键前先除去醛基,则选择银氨溶液,将醛基氧化后,再选择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含有碳碳双键,所以选择试剂的顺序是C、B。(2)柠檬醛中含有1个醛基,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化学方程式是+2Cu(OH)2+NaOH+Cu2O↓+3H2O;(3)柠檬醛的分子式为C10H16O,去掉—C6H9后还剩—C4H7O,因能发生银镜反应,故含有醛基,六元环上的取代基可为—CH2CH2CH2CHO、—C(CH3)2CHO、—CH(CH3)CH2CHO、—CH(CHO)CH2CH3、—CH2CH(CHO)CH3共5种,在环上有3种取代位置,所以符合题意的同分异构体有5×3=15种。8. 柠檬食之味酸、微苦,不能像其他水果一样生吃鲜食,但柠檬果皮富含芳香挥发成分,可以生津解暑,开胃醒脾。柠檬醛是一种具有柠檬香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香精油中,是食品工业中重要的调味品,且可用于合成维生素A。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 。(1)试推测柠檬醛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填字母)。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③能发生银镜反应 ④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⑤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⑥它与H2完全加成后产物的分子式为C10H20OA.只有①③④⑥ B.只有①②④⑤C.只有①③④⑤ D.只有①②③④⑤(2)检验柠檬醛分子中含有醛基的方法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检验柠檬醛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方法为 。 (4)实验操作中,应先检验哪一种官能团 。 【答案】(1)C (2)加入银氨溶液后水浴温热,若有银镜出现,说明含有醛基+2[Ag(NH3)2]OH+2Ag↓+H2O+3NH3(或其他合理答案)(3)在加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氧化醛基后,调节溶液pH至酸性,再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若溶液褪色说明含有碳碳双键(4)醛基(或—CHO)【解析】(1)根据所含官能团、—CHO进行各种性质分析。①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②分子中无—COOH,不能与C2H5OH发生酯化反应;分子中有—CHO,可以发生③④反应;⑤与—CHO均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⑥与—CHO均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完全加成后生成饱和一元醇,分子式为C10H22O。(2)常利用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检验—CHO的存在。(3)常用溴的CCl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来检验的存在。(4)—CHO也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当—CHO与同时出现时,应先检验并除去—CHO,再检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