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传统文化班会课】童心赏元宵,文化共传承教学目标【小学教学目标】1.认知水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故事、美食、民俗等。2.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学会与别人分享,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4.家校共育目标:与孩子共识元宵节的起源、故事、美食、民俗,共知本地的元宵节习俗,共度元宵佳节。01元宵节解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02一个视频品元宵元宵节,团圆与美好【教师解说】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元宵节的习俗是多种多样的,有赏花灯、猜灯谜、赏冰灯、踩高跷、舞狮子、划岸船、耍北棍、扭秧歌、吃元宵等。大家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关于元宵节闹花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传说玉帝养了只鸟,它下凡去玩时被人类打死了。玉帝非常生气,决定要在元宵节那天放火烧死人类。聪明的人们知道了,就在元宵节那天挂灯,把放火的武将们骗了回去,所以元宵节闹花灯就成了人们的风俗了。在明月高悬的元宵节夜晚,表面上是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阖家欢乐,其乐融融,而实质上,却是中国民间世代相传的民俗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提问,思考分析】1.元宵节习俗知多少?有什么象征意义?2.你怎样过元宵节?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小结】元宵,是一个家家热闹的节日;元宵,是一个展现浓厚文化的节日;元宵,是一家人团圆与美好的时刻。总之,元宵是个代表着祥和、团圆,充满欢笑和美满的节日。当黑夜临时,我们一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吃着那软软的、甜甜的汤圆时,沉浸在幸福美好的欢乐中;吃完汤圆,提着灯笼走在那热闹非凡,灯火通明,人山人海的大街上,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看着别人的金鱼灯笼吐泡,走马灯里猫捉鼠等等,各种各样的灯笼让我们大饱眼福,一盏灯笼接一盏,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快乐、团圆与美好。元宵节长盛不衰,源于她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在新时代彰显出独有的魅力,这就是元宵节的生命力与文化力,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我们有责任、有担当,让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元宵节传承并发扬光大。【设计意图】通过深入了解元宵节的种种习俗,以及让学生联系自己过元宵节的亲身经历,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元宵节,赏花灯【教师解说】元宵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唐代诗人张悦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在中国历史上,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是元宵夜最突出的景观,“光”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灯彩艺术伴随着元宵节赏花灯习俗一直流传至今。2006年,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今天,时代又赋予传统灯彩艺术以新的内涵。《元宵节为何要赏花灯?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灯彩魅力》视频(来源:中新视频)【教师提问,思考分析】1.元宵节为何要赏花灯?2.请分享一下你曾赏过哪些花灯?3.我们该如何保护和传承灯彩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小结】正月圆时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圆圆月下灯千盏,灼灼灯中月一轮。元宵节赏花灯习俗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流光溢彩的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融艺术、文化、审美于一体的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这种艺术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添加了新的元素,使灯彩更加盎然生机。这一艺术记录了中华民族用火文明的历史轨迹,从洪荒时代的熊熊篝火到文明时代的熠熠灯彩,贯穿着中华民族由火的原始体验而生发的信仰习俗、文化理念和美学意趣,而我们有义务将这一美好艺术传承下去,让灯彩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设计意图】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和文化内涵,领略中国灯彩魅力,树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在过好传统节日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在元宵节中让传统文化热起来,在坚守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创新“节文化”,使元宵文化更富活力和魅力。元宵节,闹元宵【教师解说】俗话说“不出十五不出年”, 过完元宵才算过完年。元宵节作为除夕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自古以来形成了很多传统习俗。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 观花灯、 猜灯谜、 踩高跷等活动, 将春节的氛围推向一个高潮,民间将之称作“闹元宵”。(视频来源:广大附中花都紫兰学校三6班黄妍姿)【教师提问,思考分析】1. 你还知道哪些“闹元宵”的活动?2. “闹元宵”的活动你最喜欢哪个?【教师小结】“闹元宵”活动中,各年级都展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项目。一年级自制花灯、二年级自编灯谜、三年级自创手势舞,精彩纷呈,年味十足。将民族文化、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融进节庆教育以此为载体,根植民族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设计意图】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元宵节”的认识,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也让他们感受到元宵节的欢乐的气氛,更是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03一个活动话习俗绘制元宵节思维导图【教师解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中国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节有不同的名称,习俗,民俗和不同的文化差异。【活动提升】同学们准备一张A4纸和签字笔(也可以是彩色笔),用生命树等形式的思维导图,写出元宵节的简介,起源,传说,名称,习俗和民俗有哪些?然后在小组里与同学们分享。【教师提问,思考分享】请根据小组里同学们的分享,请选出元宵节你最喜欢的1-2方面的介绍,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并结合自己家乡的元宵节习俗等进行分享。【教师小结】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习俗如:点灯,吃汤圆,猜灯谜,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通过设计思维导图和分享的活动,同学们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不同的民俗、习俗等文化差异,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最后一天,意味着我们欢乐的春节结束了,希望我们同学在欢乐的节日中体会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继续传承下去,课后继续和家长、同学们分享关于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和民俗。【设计意图】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最后一天,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本次活动让学生一起来制作思维导图并进行分享,通过资料交流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不同的文化差异;通过学习和收集与元宵节活动相关的资料,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猜灯谜 闹元宵虎年虎虎生威【教师解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宋朝以后,人们在精心制作各种彩灯之外,还开始为彩灯贴上各种谜语,形成了最具元宵节的特色活动:猜灯谜。如何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文化相辅相成,更好地传承下去?【活动提升】活动一:小组竞赛1.小组分工合作,搜索灯谜,然后在小组内分享。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根据出示的灯谜,每组派代表回答,然后再轮回,如果中途有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不出的马上淘汰,坚持到最后的一组胜出。活动二:有奖竞猜1.教室里挂满各种谜语,同学们自由开动脑筋,活动时间内猜对越多越好。2.活动结束,即可兑换丰富多样的奖品,并评出元宵灯谜大王。【教师提问】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如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井陉拉花,湖北省孝感市的杨店高龙,陕西的放天灯等等。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元宵特色呢?【教师小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是知晓了元宵文化的冰山一角,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与元宵相关的资料,加深对传统民间习俗的了解,感受元宵的文化,用心做好文化传承人,让我们文化生生不息!【设计意图】本次活动以小组和有奖竞猜的形式进行猜灯谜大比拼,是为了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领略元宵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浩瀚的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让元宵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元宵花灯一起做【教师解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西汉起神州大地就有庆祝元宵节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有吃元宵、闹华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逐鼠、走百病等活动,制作花灯和赏灯是重要活动之一。【活动提升】1.以小组为单位元宵花灯,准备材料,如皱纹纸、彩色卡纸、宣纸、剪刀、胶棒、胶水、塑料瓶、多色毛线、彩笔等,动手制作花灯以及配上与元宵节相关的诗句。2.班级开展“元宵花灯展览会”,小组派代表讲解,其他同学进行投票,票选“最有特色的花灯”。【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制作元宵花灯的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加对传统节日---元宵节由来以及庆祝方式的了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欲望,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意图】本次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制作花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搜集与元宵节相关的诗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赏花灯,票选“最有特色的花灯”,让学生体验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培养和树立学生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04一个行动传文明我为元宵节打卡【教师解说】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节日文化源远流长,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元宵节强调“普天同庆”,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而广州这个兼容并包的城市,虽日新月异,但仍传承元宵节特殊的文化习俗,有很多地方更是别具特色,充满元宵节文化元素,值得推介。【活动提升】“我为元宵节打卡”1.小组分工合作,搜索与广州元宵节文化习俗相关的资料,选定某一习俗,找到最能突出这一习俗的地方,并拍照(也可画画),并做文字说明介绍,要求图文并茂。《我为元宵节打卡》研学报告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元宵节打卡点推介。3.评选最具人气元宵节网红打卡点。【教师小结】元宵节是真正意义的全社会的“狂欢节”,每一个传承下来的独特的习俗都有其美好的寓意,承载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更获得了更多新的文化意义。而我们广州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充满温情的城市,这个城市与元宵节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个富有广府元宵节特色的文化习俗传承点,希望你们能接过元宵文化的传承接力棒,兼容并包,让元宵文化不断地传承发展。【设计意图】《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告诉我们:“小学阶段,主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和认知教育。”本次活动属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广府元宵节文化习俗为抓手,以小组进行元宵节文化习俗打卡点研学、推介展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策划、动手、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感受元宵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元宵节文化不断地传承发展。童心赏元宵,文化共传承—我是小记者实践活动【教师解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是一个团圆、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元宵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同学们,这次我们通过开展“‘童心看元宵,文化齐传承’——我是小记者实践活动”,进一步地让大家了解元宵文化,引领大家传承、探索身边的元宵节,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吧!【活动提升】1.小组分工合作,收集与元宵文化相关的资料,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对元宵文化的了解。2.小组交流讨论:以“如何传承元宵文化”为主题,确定采访提纲。由小记者自行设计和交流讨论,并对采访提纲进行取舍、整合,形成有创意、有针对性的采访提纲。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发现采访的新鲜事,有趣事。并把采访内容记录下来。4.总结提升:把采访的信息进行归纳、交流、汇总,进一步反思和提升。【教师小结】元宵佳节,阖家团圆。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文化。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一直延续至今。古时候,过了这一天,人们就要结束春假,开始一年的工作。因此,在这一天,人们要尽情地欢乐,进行观灯、猜灯谜、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有趣、有益的活动,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象征团圆的元宵,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团团圆圆。此次小记者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小记者们学习元宵文化的兴趣,让大家对元宵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学习到了元宵文化中所蕴含、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希望同学们在体验、感悟、交流与分享元宵文化后,能继续传承并发展元宵文化,让其发扬光大。【设计意图】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节日习俗,让大家感悟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小记者活动,集体验、感悟、交流与分享于一体,不仅能让大家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等方面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让元宵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包汤圆,传文化【教师解说】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又叫"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和蒸食。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我的母亲总会准备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娴熟地包汤圆,那时的我总会在旁边抢着包,虽然包得不好看,有的还会漏馅,但母亲一点也不嫌弃,总会耐心地教我,跟我讲元宵节为什么吃汤圆,还讲各种各样有趣的元宵习俗。最兴奋的要数煮汤圆了,当水烧滚时,母亲就把汤圆倒进水里,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汤圆争着浮上来,汤圆就可以上碗了。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汤圆,唱着《卖汤圆》,这是全家人最幸福的事情。现在母亲已经老了,我们一家人很久都没在一起包过汤圆了,每逢过节,我们都是从超市买汤圆回家煮,那种团圆的味道也淡薄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包汤圆的行动,但是饱含了一个母亲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儿女的深切疼爱!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包汤圆。【活动提升】第一阶段:活动准备1.小组成员在家向长辈请教传统汤圆的做法,准备班会课展示。2.分小组准备做汤圆的材料:准备好适量糯米粉和各种馅料3.查找了解元宵节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阶段:课堂活动1.小组分工合作做汤圆。2.每组展示:展示汤圆制作成果,介绍做汤圆的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出示制作传统糖心汤圆的方法:(1)准备好适量糯米粉和馅料(冰片糖切成粒状)。(2)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水,用手揉匀,再将揉好的糯米粉用手分成一个个小团。(3)把一小团糯米粉捏成圆片,放入馅料冰片糖粒,包起来,放在手心搓圆,糖心汤圆就做成了。为避免粘在一起,可把做好的汤圆粘一些干粉,排列在盘子里。(4)最后把适量的水放入锅里开大火烧,待水烧开后,将汤圆放入锅中,煮大约十分钟,汤圆就煮熟了。3.集中煮汤圆,畅谈煮汤圆的方法。4.吃汤圆,送祝福。【教师小结】孩子们,汤圆还有很多种做法,口味不同,馅料也多种多样,颜色有五颜六色的。元宵节汤圆我来做,传统文化我传承。我们不仅学会了包汤圆的方法,还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小小的汤圆蕴含了浓浓的亲情和家国团圆的情怀。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之魂,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做好自己的事,守好自己的根,还要做好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设计意图】围绕做汤圆的小组活动,从准备过程、亲身实践、教师小结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关注节日内涵本身延伸到节日习俗传承的重点,在实践中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