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心理课--做好你的课题分离写在前面不管是在哪个年龄阶段,人际关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没有人能永远拥有一段一直稳定的关系,它总是会在某个时刻发生一些波动,产生一些矛盾,这是不可控的,也是让我们不快乐的。我有时候会想这样传递的是当下的“摆烂”思想吗?但这种观点的传递效果确实很好—学生这样思考了以后,他们的困惑或是说难过少了很多。直到我看到这样的一个观点——阿德勒的人际关系需要做一次课题分离,我就有点感触了,原来我一直做的是这个方向。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际关系的烦恼都是源于没能做好课题分离。什么是没能做好课题分离?其实就是没能分清楚这是我的事,还是别人的事。当“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混淆在一起的时候,你所承担的重担就会多出很多,你甚至会多出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比如说当你遇到催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们的面子难道比我的幸福还重要吗?”或者说当你工作后,你的父母还是对你有所指导时,“你们不要再担心我了,我已经成年了,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当这样的思想出现时,其实就是把你和他人的课题混淆了,不管是父母在意自己的面子,或是他们产生了焦虑、担心的情绪,实际上都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要保持理解却不干涉,就像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做的那样——理解但不干涉。他们的想法是他们的,他们的想法有时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别人如何定义你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自己如何去定义。就像尼布尔的祈祷文中说到的一样: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第一部分课堂导入:做个小测试(通过举例,让学生看一看自己是否符合以下情况,如果符合则可能意味着他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困惑,需要进行课题分离)课堂导入结束后,进行课堂分离概念的解析阿德勒认为课题分离就是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人生课题其实就是我们人生中会遇到的人际关系,人生课题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分别对应的就是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和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在中小学生阶段,他们所接触最多的就是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第二部分场景回忆:写一写人际关系的矛盾让学生分别想一想自己在交友和家庭方面会遇到的矛盾冲突都有哪些(按照PPT上所给的格式进行书写)。教师讲述: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人际关系矛盾起因源于人生课题的互相干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矛盾过程中,我们是否把对方的课题当成了自己的课题去完成。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很简单,把课题进行分离就可以了。那么该如何分离呢?有以下三个步骤。课题分辨(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就看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最终由谁承担);不去干涉(妄加干涉只会徒增苦恼);不被干涉(承担好自己课题的责任和重担)辨析:下面的这些场景中分别都是谁的课题?(可自选,也可参考PPT内容)在课题辨析后面,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理解,我又增加了两个详细案例(一个从家长角度,另一个从学生角度),详见PPT内容。把这一部分讲完以后,再让学生拿出课堂最开始写的纸条,看一下自己的矛盾,是不是因为人生课题互相干涉才产生的矛盾,如果是,那么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呢?此外,这里又补充了一个知识点,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干涉:直接拒绝;自己做好课题分离;减少来往。但课题分离不代表不顾别人感受举例:大龄未婚青年和催婚父母(先让学生试着辨析这里存在的课题,然后讲述错误回应和正确回应的做法)如大龄未婚青年面对催婚父母的回应:“你们不要只觉得我不结婚就是丢人,你们的面子难道比我一辈子的幸福还重要吗?”这种就是错误回应,他把父母的课题(面子、虚荣心或掌控欲)囊括到自己的人生课题中,出现了课题混淆,所以就会出现愤怒、焦躁甚至攻击性的情绪。正确的回应应该是对其行为表示理解,但不去干涉,同时也表明自身立场,及不希望自己受到干涉(此处可以教一下学生非暴力沟通—可参照之前的沟通课件内容,里面有讲述如何非暴力沟通)最后再出几道案例,让学生继续练习,加深印象,争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学生表示还是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时,让学生试着分析“在意别人看法的利与弊”及“自身的消极核心信念究竟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