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2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022年版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素养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2.培养关注化学实验细节的习惯学业要求 能设计简单实验,制备并检验氧气1.“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A.能支持燃烧 B.不易溶于水C.密度比空气略大 D.无色气体2.二氧化硫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C)A.排水集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C.向上排空气法 D.都可以★知识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氯酸钾制氧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 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原理 见课时1知识点1课堂活动2发生装置 棉花的作用: 防止加热时试管 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收集装置及 验满方法 选择向上排空气法,理由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选择排水法,理由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优点:收集到的气体比较纯净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续表实验操作(以高锰酸钾为例)及注意事项 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具体操作:先组装好仪器,然后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看到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过一会儿,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说明装置不漏气)。2.安装(安装自下而上,从左往右;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避免试管炸裂;加入药品,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加热操作:先用酒精灯给试管预热,然后把酒精灯固定在固体下方加热。 4.收集(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能立即收集,原因是刚开始冒出的气泡中混有空气; 应在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气泡连续并均匀地放出时)。 5.收集结束(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6.装置拆卸:从上往下,自右向左3.观察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基础练习1.某气体可用图甲的方法存放,可用图乙的方法收集,判断该气体的性质(C)A.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B.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溶于水C.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D.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对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C)A.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避免试管炸裂C.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D.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纯净氧气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C.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D.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就立即收集,防止生成的气体跑掉提能训练1.氧气可以用排水法进行收集的原因是(A)A.不易溶于水 B.易溶于水C.密度比空气大 D.密度比空气小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D)A.大试管、集气瓶 B.导管、单孔塞C.酒精灯、铁架台 D.烧杯、玻璃棒3.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既可以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分解氯酸钾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主要共同点有(B)①都需要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②反应都需要加热 ③都是利用含氧物质分解制取氧气 ④实验所需仪器都相同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4.右图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气泡在导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其目的是(D)A.为了检验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B.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D.为了提高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5.实验室可用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的最佳组合是(C)A.①④ B.②③C.①⑤ D.②⑤小结1.操作注意: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要装满水且要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2.根据装置写化学反应式,如果加热、没有棉花,即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如果加热、有棉花,即为高锰酸钾反应制取氧气;如果没有加热即为过氯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3.如果选择一种纯净物制取氧气,即药品为高锰酸钾。4.易错点:(1)选择装置时,“制取装置”包含“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在考试中装置多选、漏选不给分。(2)排空气法:分清“上”“下”,向上排空气法即瓶口向上,向下排空气法即瓶口向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