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红色家书》、《平语近人》读书会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民族团结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认同伟大祖国;(2)认同中华民族;(3)认同中华文化;(4)认同中国共产党;(5)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认同目录平语近人,经典入心——《平语近人》内容介绍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红色家书》读书交流会《红色家书》、《平语近人》读书会看《平语近人》视频坚定文化自信从前慢的时光里,一封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这本《红色家书》就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又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红色家书》读书交流会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目录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集中反映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的理念明志篇明志,意为表明志向!《红色家书》明志篇收录了从1919年至1946年仁人志士们的家书;既有五四运动后对改造中国的美好愿景,又有国家危亡时海外学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国民大革命时打倒军阀、解救人民的崇高理想;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像夏明翰一样的无数共产党员展现出了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而在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像左权一样的无数中国人站在抗日的第一线,艰苦奋斗;在这些家书中,无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感悟他们家书中所传达出来的志向,以此明志。《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聂荣臻致父亲聂仕光等(1922年6月3日)“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亦非自安自乐意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一谈到聂荣臻,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平津战役,那一战使北平和平解放,保全了许多文物建筑。而这封家书写于1922年,聂荣臻此时正在比利时求学。此时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聂荣臻虽身在异国,却一直心系祖国,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要救中国,就人民的伟大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相较于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香港事件,那些上街游行的香港“废青”,虽是中国公民,却从不承认自己是一名中国人,面对英国等其他国家分裂中国的行为,不但不制止,而且为了利益竟然公然做他们的走狗,这与聂荣臻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完全相反。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聂荣臻这种爱国精神,更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他人,做一个对祖国有认同感的中国人!正己篇正己,意为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正己篇收录了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贺龙、陈毅等人的家书;从他们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淡泊名利、朴实、好学、自立、正直等品质,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家书中,他们不仅表现出了自己端正的思想,还尝试着让自己的家人也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就如彭雪枫在给他的女友写的信《花前谈心,月下互勉》中提出的五点建议,又如刘少奇给他的姐姐的信《人民政府的法令要办的,你们必须老老实实照办》,他在信中指导她的姐姐告别封建剥削生活,并且劝他们自力更生……如今我们品读这些家书,所要做的就是学习他们的品质,以此来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张太雷致妻子陆静华(1921)“(我)不要人家操纵我的生活,所以我立志到国外去求一点高深的学问。”所有人都渴望过独立的生活,都渴望不受他人的操纵,而这也正是读书的意义所在,读书使你认清自己,了解世界,除了解放精神,它亦可使你在物质生活上从他人的操纵中摆脱出来,但光有这种认识是不足以求得真正学问的,还需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不为外物所干扰,就如家书中说的“我并没有一点忧愁,因为我有这个目的在心中”“求学问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除了向妻子表达自己探求学问的理想与心志之外,张太雷也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当时官场的厌弃:“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道德不坏。常常在官场中混,嫖赌娶妾的事情或不能免。”张太雷深知官场黑暗,便毅然放弃做官这条路,宁可拿钱少一些,宁可生活苦一些,也不愿丧失自己高洁的人格,将道德置于富贵权势之上,放弃欲望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无忧无虑,我想,在正己立身这件事上,张太雷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亲情篇亲情,乃世间最纯真最珍贵之物。从我们呱呱落地起,亲情便伴我们左右;至我们行将就木时,不散的也属亲情。革命时期奋斗于前线的毛泽东,即使日理万机,也不忘亲自照顾重病的母亲,“亲侍汤药,未尝废离”;抗日战争爆发之时,陈毅一心为祖国奋战,但舍不掉的还有远方的亲人,便以笔为口,寄情于信,为亲人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惟于亲亲骨肉之系念,尝与日俱永”;在周恩来病愈出院时,翘首以盼之最久且最为之快乐的莫过于他的妻子——邓颖超,千言万语都述不完她对丈夫的爱与关怀,“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堂兄林修梅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林伯渠致堂叔林范心(1921年10月16日)“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林修梅心中想的依旧是国家大事,在那样的时代里,他仍然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那份赤胆忠心,也着实令人敬佩。由血缘关系筑成的桥梁,在此时成了林伯渠对堂兄的感情寄托之地。茫茫乱世之中,唯有亲人才是最好的依靠,当林伯渠得知堂兄病故时,“悲伤曷极”仅四字却流露出林伯渠的痛心之情,与“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的林修梅形成对比,但不是林修梅不重亲情,而是置身于国家与亲情面前时,他毅然选择了国家,我想,这种屈尊于国家大义之后的亲情,才是更应该被世人所推崇的。教子篇教子篇中囊括了蕴含奋斗、忍耐、献身、负责、为人民服务等优秀的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保卫家园,为国牺牲的树苗深深扎根于人们心,而这一篇篇红色家书,如春雨般催着它们成长;在建国后的建设时期,自强进取,服务人民的社会导向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一篇篇红色家书,如海风般推着只只红色小船扬帆起航。可见,教育是一切事业的根基,而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更是尤为重要。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名家名人的教子之道吧。《必须要学会虚心听取同志们的批评》——刘少奇致儿子刘允若(1955年5月6日)虚心学习,改正错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刘少奇1955年5月6日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刘允若不按大使馆制定的作息时间休息,身体日渐坏了下去,刘少奇劝说他按规定执行,以便长期坚持学习。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可谓感同身受。刘少奇告诉儿子“要接受同志们的批评,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如果你要为祖国有所贡献的话,仅只掌握了技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为人民而学习,为人民而工作的观点,还要取得人民的信任……”这些话不仅是刘少奇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也是全体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民,执政为公?为什么共产党人舍生取义有着“天下为公”的思想、为人民着想,甘为人民付出一切的信念,而没有只顾自己?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着初心和使命,肯吃苦耐劳,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要认真、努力学习,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学习,做一个为人民服务,对国家有用,能虚心接受批评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正是有着这一篇篇充满感情的红色家书,一代代地传递着老一辈仁人志士们的红色精神,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也应该继承发扬前辈们优秀的精神品质,做一个有远大志向、有坚定意志、有进取精神、有正直品格的青年,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由康辉担任主持人。 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平语近人,经典入心平语近人,经典入心平语近人,经典入心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他曾经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平语近人,经典入心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本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其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第四集:国之本在家平语近人,经典入心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如此强调孝的重要性呢?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所以今天新时代我们仍然讲孝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以孝道为主题,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相关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领会和学习新时代的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论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第五集:报得三春晖平语近人,经典入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期节目的主题是笃行。笃行,就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去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所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曲折的,奋斗是长期的,但奋斗者是幸福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日知录》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平语近人,经典入心学习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总的来说涵盖三个方面的大问题,为何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习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平语近人,经典入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