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南通第一人——张謇(课件)(共20张PPT)-小学拓展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近代南通第一人——张謇(课件)(共20张PPT)-小学拓展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近代南通第一人
——张謇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
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 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目录
PART.1
PART.2
PART.3
张謇的一生
张謇的成就
张謇的评价
CONTENTS
张謇的一生
——从清末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的一生——早年求学
1853年7月1日,张謇在侨居地海门厅长乐镇(今海门区常乐镇)敦裕堂出生,排行第四,其生母即为金氏夫人。
张謇4岁时起,父亲张彭年开始教他学习《千字文》。到5岁,张謇已经可以完整无误地背诵《千字文》,于是父亲命他随三个兄长入私塾,师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并为其取名吴起元。
至10岁时,张謇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基本启蒙书籍。 12岁时,父亲张彭年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镇宋效祁先生教授孩子。
14岁时,因宋效祁病故,父亲命他背着书箱前往西亭,从宋效祁的从子宋琳读书。
张謇的一生——参加科举
1868年,张謇准备考秀才,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的“冷籍”。按照当地的科举习俗,冷籍需要多付出报考费。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老师宋琳安排,结识了邻近如皋县的张驹。张驹同意张謇冒充他的孙子, 以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第二年在如皋考中秀才。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把张謇软禁在学宫居仁斋里,并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说:“张育才忤逆不孝”,要革去他的秀才,还要下狱问罪。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幸好张謇的老师们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四处斡旋。当时的通州知州孙云锦也出面为他调解,将此事上报给江苏学政,继而上书礼部。直到张謇20岁时,此案终于告终,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张謇的一生——幕僚生活
1874年,孙云锦调往江宁(今南京)发审局,参与案件审理,邀请张謇担任其幕僚同往。为了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张謇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
1876年夏天,由于发审局人事复杂,张謇苦不能为,于是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成为吴长庆的淮军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 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
(1884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张謇的一生——高中状元
1885年,因孙云锦出任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张謇转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录取为“第二名”,时称“南元”。但是从1885年到1894年,整整十年间,张謇一次又一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职,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1888年以后,又应聘先后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名。四月殿试时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张謇的一生——兴办实业
1895年,张謇奉张之洞之命,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帮助下创办大生纱厂。
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
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
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
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
1919 年,张謇建成南通更俗剧场。
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
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謇的成就
——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
张謇的成就——实业
张謇一生创办了100多家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甲午战争后,张謇弃政从商,他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他并未忽视发展商业。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他主张政府应建立保护奖励机制。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张謇将培养人才、开办学堂作为发展工商业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开办学堂,引进西学,培养和使用各类专业人才是强国之本。为振兴实业而培养人才,为培育人才而兴办学校、办师范,为办学校而兴纺厂,张謇顺着这个思路,走上了状元办厂兴学的道路。
张謇“振兴实业”是为了对抗设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他兴办实业,也是为了“养民”。张謇的实业,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经济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张謇的成就——政治
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并为立宪开展了大量活动。他对国家宪政和保障地方自治的地方议会制度的鼓吹,就南通而言,标志着正在实践地方自治的南通已发展到了寻求法制政体上的保障的新阶段。这是南通和张謇对中国的区域(含城市)近现代化演进的一个历史里程碑式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张謇迅速地转向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
1920年,张謇发起组织“苏社”,专门谋取江苏各县的自治,号召不要依赖政府和腐败的社会,图谋地方事业的发展。
张謇的成就——教育
张謇一生创办了40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02—1920年间,张謇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复旦公学、通州农业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中国陶业学堂、中国陶业学堂、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济医工学堂、国立东南大学等学校。
张謇对书法教育特别重视和用心,在其所创办的很多学校中都开设书法课,依据学校的等级、层次、专业不同,对学生习书提出不同的要求。张謇在对学生的书法教育中,并不仅将书法作为一门技艺来看待,而是注重书法与人品、修养之间的关系,以书法促进人品、修养的提高。其次他强调修养学识对书法的影响。
张謇的成就——文化
张謇于1903年创办的翰墨林印书局是一家中国近代颇具影响力的印刷出版机构,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印书局对书法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1905年,张謇以个人的力量创建了南通博物苑,开启中国文博事业之先河。南通博物苑的创立,收集保护了众多的书画珍品,同时也使得以前的私藏能够面向公众开放,使普通民众得以目睹为数甚多的书法碑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普通民众的书法修养,促进了南通整体书法水准的提高。
1912年,张謇创办了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之一——南通图书馆(今南通市图书馆前身)。 张謇邀请南通师范学校培养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早期建筑师孙支厦设计图书馆。
张謇的成就——新闻
1907年9月,张謇创办了南通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星报》。
以《星报》为开端,张氏家族相继创办了《通报》(1912年)、《新通报》(1914年)、《南通新报》(1918年)、《南通报》(1919年),开一代报业的先河。
除了《星报》,作为南通的第一份对开大报,创刊于1913年的《通海新报》的报头“通海新报”四字楷书竖排也为张謇所题。作为近代地方性民营报业的缩影,这些张謇创办、支持的报刊起到了启迪民智、维护民权和锻造国家意识的重要作用。
张謇的成就——新闻
1907年9月,张謇创办了南通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星报》。
以《星报》为开端,张氏家族相继创办了《通报》(1912年)、《新通报》(1914年)、《南通新报》(1918年)、《南通报》(1919年),开一代报业的先河。
除了《星报》,作为南通的第一份对开大报,创刊于1913年的《通海新报》的报头“通海新报”四字楷书竖排也为张謇所题。作为近代地方性民营报业的缩影,这些张謇创办、支持的报刊起到了启迪民智、维护民权和锻造国家意识的重要作用。
张謇的成就——治水
20世纪初,南通地区水患频仍,使百姓生灵涂炭,张謇先生发展实业的近代化根基也受到动摇。1916年,张謇先生老友奈格的儿子特莱克搬至南通,投入到张謇先生的治水工作中。
除了特莱克,张謇还聘请荷兰的北龙猛,美国的詹美生、赛伯尔、费礼门,瑞典的施美德、霍南尔等水利工程师。
在张謇的带领下,他们的治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稳定了南通江海岸线,使苏中大地一片安澜。
张謇的评价
——担当作为,创业兴业
张謇的评价
在清末民初的民族危亡之际,张謇坚信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挡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仕途,投入到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张謇对近代南通乃至于全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