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我先行 教学设计 小学主题班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垃圾分类我先行 教学设计 小学主题班会

资源简介

【小学主题班会设计】垃圾分类我先行
一、选题背景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自然美丽而又神奇,并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家园却被垃圾所包围,但智慧的人们又及时的采取了种种环境保护措施。众所周知,“三创”之风吹遍全,各地溢满了三创响亮口号,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在用实际行动献上一份力。为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环保意识以及能源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把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而我们人类的生活习惯与地球的环境息息相关,开展这次文明处理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了解更多垃圾处理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从中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处理垃圾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合理把垃圾进行分类。
(2)学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
(3)掌握初步垃圾分类的知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这次活动作品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参与观察和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教师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
(2)教师用的展板一块,照片、文字材料(粘贴好)。
(3)地球图片、文字、双面胶带、钢笔
(4)学生研究用的方案和宣传稿。
2.学生活动准备:
(1)了解每天产生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
(2)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垃圾分类的类型。
3.人员分组:
四、活动方案
五、主题班会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垃圾的分类,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认识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3.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垃圾的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地分类垃圾,合理地处理垃圾。
2.从自我做起,带动身边的人正确地分类垃圾。
(三)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垃圾分类的各种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入主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一天就产生大约4亿千克的垃圾,一年全国就会产生2亿吨的垃圾,全世界每年约产生垃圾450亿吨,这么多的垃圾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严重地影响到我们这个美丽的生活环境,那么用什么方法处理这些垃圾更好呢?(进行垃圾分类)对,同学们真聪明,处理垃圾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垃圾分类,我们这节班会课的主题就是《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2.分小组汇报,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老师已布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在小组里进行了整理,现在分小组上来汇报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第一小组:汇报生活垃圾分几类,它们是哪几类,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小组:讲垃圾分类的好处。
第三小组:介绍各种垃圾桶的颜色和标志。
第四小组:以朗读的形式讲垃圾分类的口号
(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要使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世界变成大花园,垃圾分类是关键!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同呵护绿色家园。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利国利民。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环境你我他。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第五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
3.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问答竞赛。
同学们,相信你们听了大家的介绍,对垃圾的知识已了解不少,下面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问答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记得牢。分两组题,第一组是必答题,每一小组必须答一道题目,组员可以补答。答对一道题五面小红旗,准备好了吗?
第一题请第一组作答,我国城市一般把垃圾分成几类,它们分别是什么?(4类,可回收物、餐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
第二题:四种垃圾分别应该投放到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餐余垃圾(绿色)、其他垃圾(灰色)
第三组:请列举2种餐余垃圾?(骨头、饭菜剩余物、瓜果皮等)
第四组:请列举2种可回收物的名称。(废纸、玻璃、易拉罐等 )
第五组:请列举2种有害垃圾的名称。(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第二题:抢答题:
看来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认识可真不少。现在我们进入下一轮比赛,抢答,以举手最快又最安静的小组先回答。答对一题可加两面小红旗,答错了就要去掉一面小红旗。请同学们准备。
(1)西瓜皮是哪一种垃圾? (厨余垃圾)
(2)旧衣服属于哪一种垃圾? (可回收物)
(3)纸巾属于哪一种垃圾?(其他垃圾)
(4)电池、打印墨盒、废旧灯管属于哪一种垃圾?(有害垃圾)
(5)易拉罐、罐头盒对属于什么垃圾?(可回收物)
判断题:
(1)生活垃圾分四类,它们是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对)
(2)报纸、书刊属于其他垃圾(错)。
(3)废弃衣服属于可回收物。(对)
(4)菜叶菜根属于其他垃圾。(错,是厨余垃圾)
(5)果皮属于厨余垃圾。(对)
宣布获得胜利的小组。
4.小组讨论,商量进行垃圾分类的好点子。
同学们,我们已掌握了不少垃圾分类的知识,让我们都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你们有什么好的点子呢?先进行小组讨论,后汇报。
5.激情引趣,强化记忆。
老师送同学们一首拍手歌,让我们把垃圾分类的知识记得更牢固。
6.师生互动,共享收获。
开展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后,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7.总结提高,唱响班歌。
教师总结:同学们,相信你们通过这节“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课,都知道怎样对垃圾进行分类了。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进行垃圾分类。请同学们记住,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让我们一起唱我们的班歌《幸福拍手歌》。
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1周>):
活动目的:
(1)了解开封垃圾处理情况。
(2)通过实践收集数据,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他们从小学会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的好习惯。
1.学生主要活动:
(1)向家长了解开封日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这些垃圾是怎样处理的?
(2)走上街头采访清洁工人,向他们了解垃圾的处理过程。
(3)带领学生向搜索资料,了解准确的数据。
(4)制定活动方案:(课堂活动)
2.教师指导重点:
(1)制定方案时,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小组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
(2)每小组一人负责记录方案。
(3)交流方案时,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做小组汇报发言。
(二)第二阶段(发展阶段<第2周>):
活动目的:
(1)找出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2)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感受实践活动的乐趣。
1.学生主要活动::
(1)分组讨论垃圾分类,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
(2)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收集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信息。
(3)走访当地社区,向居民了解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写出调查报告。
(4)进行反馈交流课外活动了解到的垃圾回收分类情况。
2.教师指导重点:
(1)收集记录信息的方法。
(2)提出课外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3)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4)组织学生课内活动,交流课外活动的成果。
(三)第三阶段(研讨阶段<第3周>):
活动目的:
(1)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学习。
(2)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的情怀。
1.学生主要活动::
(1)分组讨论整理收集的资料。
(2)按小组准备汇报材料,写出汇报稿。
(3)探讨垃圾回收分类处理的新方法。
(4)举行一次课堂汇报活动课。
2.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材料的整理。
(2)指导学生写汇报材料。
(3)组织开展课堂汇报课,交流课外活动的成果。
(四)第四阶段(总结交流阶段<第4周>):
活动目的:
(1)交流实践活动成果。
(2)动员全家都投入到宣传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中去。
(3)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学生主要活动::
(1)完成宣传稿,举办展览,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方法。
(2)开展“让地球重新变美丽、变整洁”的主题班队活动。
(3)开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发明创造制作”活动。
2.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与学校联系确定展览的地点。
(2)指导学生开展以“让地球重新变美丽、变整洁”的主题班队活动。
(3)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发明创造制作的方法。
六、预期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成果汇报稿、小制作。
七、活动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对照参加《垃圾分类我先行》活动以来的前后变化,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发明创造的物品,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3.学生小组评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根据组员的表现,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
八、活动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随着课程的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我们发现在活动中存在一些困惑和误区,主要是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成其他课。
原因主要有:
(1)教师对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或仍视为单纯的活动课,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或一包到底,或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
(3)现有对教师的评价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对课程实施带来影响。
(4)考虑到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及其他社会原因,给课程实施带来难度。要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必须进行深入反思。
明确努力方向:
(1)要切实转变观念,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课程的实施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2)要积极拓展外部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目前评价却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较薄弱的环节。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均可成为评价者。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将其作为评价的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