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目标提炼课标要求(2022年版) 素养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 1.了解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 2.知道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 3.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自主学习一、法治政府1.政府的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2.政府的宗旨: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3.法治政府的含义: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4.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5.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二、厉行法治1.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3.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探究智辨是非1.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改正: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2.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其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改正: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3.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不仅是法律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更应该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改正: 4.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只需要发挥法律的作用就可以了。( )改正: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小试牛刀知识点1 政府的宗旨1.广东省某市在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及各专业服务分厅设立专窗,集中接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受理或审批的业务,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此举是为了( )A.完善机构设置 B.扩大政府权力C.更好服务群众 D.创新工作方式知识点2 依法行政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升。这说明( )A.法治是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选择B.法治国家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做到科学立法C.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D.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3.某校开展了“法治进课堂”活动,大家围绕“法治政府”这一主题展开了如下讨论。下列观点你不赞同的是( )A.法治政府就是按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B.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C.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D.依法行政就是要依法保障公民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知识点3 法治与德治4.近年来,为了立“良法”,行“善治”,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题4图所反映的这一举措( ) 题4图①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②有利于实现立法为民,提高立法的科学性③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④有利于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作为医师职业精神入法,规定严重违反医师职业道德、医学伦理规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医师,五年直至终身禁止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或者医学临床研究。这彰显了( )①法律和道德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②道德只有上升为法律才有价值③法律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④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滋养法治精神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情景练习在学习本课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合学科知识,老师列举了三句关于法治的古语让同学们思考。①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②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③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请运用所学知识,从以上表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课后闯关基础关1.读题1图,其寓意是行政机关要( )题1图①切实履行好法定职责 ②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③坚决克服懒政与怠政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关于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表明( )①中华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只能靠国家机关③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④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模式粗放,推进垃圾分类迟缓,增加了处理量和难度,造成每年数百亿元的损失。垃圾分类推进迟缓,源于“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靠自发无惩戒”。针对“靠自发无惩戒”,应当( )A.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度 B.继续扩大垃圾分类试点的范围C.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习惯养成 D.以道德来引领,用法治来约束4.如题4图所示,北京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此举( )题4图①要求政府依法执法,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②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③促进政府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④助力政府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能力关5.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严格执法是坚持厉行法治的一项重要要求。下列体现出严格执法的是( )A.王某举报何某非法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B.人民法院公开庭审李某与田某民事纠纷案C.市场监督管理局严厉打击涉及价格违法行为D.深圳市政府依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6.福建省创新营商环境评估机制,加强数字化监测督导,以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推行制度公开、流程公开、效率公开,把审批和服务全流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这体现了政府( )①实施宏观调控 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③推进政务公开 ④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益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2022年12月9日,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经行政复议的工伤保险资格认定诉讼案件,海安市市长谭真出庭应诉。这是海安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后市长首次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也是2004年以来海安市出庭应诉的第六任行政首长。市长出庭应诉( )①彰显了对法治精神的尊崇 ②有利于增强群众法治信念③不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④必然引发行政争议的剧增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行政要求(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发挥道德的支撑作用 ②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③政府明确权责,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④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素养关9.审理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判决善意助人不担责;审理小区保安送老人就医被索赔案,驳回无理赔偿请求。这两个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司法案例,从法治和德治关系角度得出的结论是( )①司法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 ②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司法满足公民的一切诉求 ④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下列名言警句与解读匹配正确的有( )名言警句 解读①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法治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③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④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法律都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A.②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某中学九年级(4)班举行了一次以“法治教育”为内容的主题班会,请你一起参与进来。【我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领导干部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是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坚定不移厉行法治,锲而不舍常修政德,必将凝聚起全社会尊法守法、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弘扬清风正气,共筑新时代的朗朗乾坤。(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包含了哪两种治国理政方略?(4分)【我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6分)【我践行】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3)为建设法治中国,作为公民的我们应如何做?(6分)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法治政府1.人民2.为人民服务3.法治原则4.规范政府的行政权5.依法行政,政府公信力,民主法治二、厉行法治1.法治宣传,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导向2.法律和道德3.法治【课堂探究】智辨是非1.×改正: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2.×改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其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3.√4.×改正: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小试牛刀1.C2.C3.D4.A5.D情境练习选择①:“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的意思是,法律条例是人民生活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强调法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选择②:“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选择③:“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意思是,法律可以稳定天下,道德可以滋养人心,强调德法共治的重要性。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课后闯关】1.C2.C3.D4.D【解析】北京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能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阳光行政,严格执法,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助力政府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③④正确;①错误,应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②错误,应是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故选D。5.C【解析】分析选项可知,市场监督管理局严厉打涉及价格违法行为,体现了严格执法,C符合题意;王某举报何某非法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体现了行使监督权,A不符合题意;人民法院公开庭审李某与田某民事纠纷案,体现了公正司法,B不符合题意;深圳市政府依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体现了依法行政,D不符合题意。故选C。6.C7.A8.D【解析】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求政府明确权责、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要求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②③④正确。①错误,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故选D。9.A10.B【解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②正确;“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③正确;“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但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不是法治,①错误;“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体现了法治应该符合民意,“都能”说法绝对,④错误。故选B。11.(1)依法治国、以德治国。(4分)(2)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④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6分)(3)①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②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6分)【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作答范围和作答角度。本问需要调用法治和德治的相关知识,从体现类设问的角度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作答范围和作答角度。本问需要调用法治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设问的角度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的内涵、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分点作答。(3)本问考查中学生为建设法治中国的做法,依据教材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