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我知道——媒介素养主题教育 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网络信息,我知道——媒介素养主题教育 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

资源简介

小学主题班会课:网络信息,我知道——媒介素养主题教育
【活动背景】
2020年春,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孩子们整天都呆在家里,手机电脑成了他们亲密接触的小伙伴。他们除了在网络上进行网课学习、娱乐活动外,也通过网络获取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获取信息快捷、方便,的确能让大家及时了解疫情,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但网络上也充斥着很多负面信息和不实信息,让人们难辨真伪,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更难以区分和辨别。
如何让孩子们树立基本的媒介素养意识,了解获取网络信息的正确路径, 能初步对信息进行辨别、选择, 最终成为网络信息的受益者和正确的使用者、传递者, 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 这就是我们设计这堂班会课的目的所在。
【活动目标】
1.了解获取网络信息的多样途径。
2.初步懂得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3.学会在正确地在网络上获取、传递信息。
【活动形式】
看视频、做游戏、小组讨论、思考发言。
【活动准备】
收集资料、PPT制作、准备多个能上网的手机或平板。
【活动过程】
一、从疫情,说信息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教师引入:同学们,以前寒假归来,我们说起团年、聚会、旅游,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聊不完的精彩。但是今年这个寒假注定与众不同,因为疫情,我们都被“隔离”在家,哪儿都不能去,可我们在家也时刻在关注疫情的变化。疫情期间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什么信息最牵动你们的心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
教师小结:(同时PPT展示图片)孩子们真棒!你们了解的信息真丰富,有武汉封城、白衣天使逆行而上、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等等。当然,其中有些信息还让人有点揪心:如每日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如口罩、酒精、消毒液难买,如武汉市民发出的求助信息等。当然,最牵动你们心的还是各种关于湖北、武汉疫情变化的信息和自己在疫情期间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的信息。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信息的途径真的特别多,有来自家人的介绍,有从电视上看到的,更多的同学是通过微信朋友圈、QQ以及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各种网络媒体上获得的,还有各种学习、游戏APP平台推送的信息,总的来说,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过去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已经逐渐被网络取代,我们今天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多数都来自网络,这种通过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就叫做网络信息。
孩子们,网络信息是不是都是真实的信息呢?传播虚假的网络信息会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在网络上获取、传递正确的信息呢?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网络信息 我知道”这个主题。(PPT展示课题的一半“网络信息 我知道”)
二、有头脑,识危害
教师提问:同学们,经历过疫情,大家都知道,在疫情期间,网络信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如果我们没有辨别和思考,随意转发,造成虚假、错误信息的大肆传播,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我们来看两段视频,同桌讨论。
学生观看并讨论发言,教师及时引导。
教师小结:千奇百怪的网络虚假信息一是蛊惑人心,可能会给读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因为疫情发生后,面对危机,人容易进入应激状态,辨别和思考的能力降低,而蛊惑人心的虚假消息能让人失去理智,作出一些行为失度的事,造成当事人身心的伤害。二是会给人们造成恐慌,破坏社会和谐安定。撒钱事件发酵后,下面的评论区就出现了很多消极悲观的评论,诸如对防疫工作不相信,对国家决策不支持等,严重影响整个防疫大局。三是毫无科学依据的防疫方法,会误导广大民众,严重影响防疫效果。而我们如果总是被虚假、错误的信息困扰,也会对网络媒体失去信心,这也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
三、亮眼睛,有方法
1.亮眼睛,会辨析
教师引入:网络虚假信息危害如此严重,那我们要怎样来辨别信息的真假呢?孩子们, 我们一起来看看PPT上展示的3条信息,小组讨论,用你们的亮眼睛,来判断这些信息是不是真的呢?
信息1:1月31日晚11点左右,某微博发布了一条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 称:“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信息2:2月10日,武汉同济医院教授林正斌感染新冠肺炎去世。随后网络上流传一段“ 钟南山看望林正斌教授” 的视频,而且视频中的钟南山院士和身边多名医护人员都没有戴口罩。
信息3:3月3日,有一张配文为“陈薇院士新冠疫苗第一针” 信息流传甚广,文章称陈薇院士研制的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阶段, 第一针新冠病毒疫苗已经注射到陈薇院士身上, 专家组的一名党员也一同注射。
学生看信息并作出判断。
教师小结:孩子们的眼睛真亮,都觉得是假的。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你是如何判断它是假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及时引导。
教师小结:孩子们真聪明。双黄连事件已经证实就是一个闹剧,中央指导小组医疗小组专家张伯礼辟谣说:“双黄连口服液就是一种普通的中成药,具备广谱抗病毒的作用,但对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针对性。”
第二则消息显然更是天方夜谭。在疫情期间,作为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不戴口罩、不穿防护服就去看望新冠病人,这可能吗?后来调查发现,这段视频其实是2016年10月12日,央视科教频道《大家》栏目播出的钟南山院士纪录片的片段,当时钟南山看望的是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三则新闻有点难度,同学们说,应该是假的,但原因不太清楚,只是我们知道新冠疫苗到现在都还没有研制出来,不然,国外就不会有那么多感染者了。老师觉得你们的想法很正确,这也是你们作出正确判断的一个原因。但老师还想告诉你们一些知识:疫苗从研制到实验再到应用,时间一般是8-10年,甚至更长。就是一般论证有效,也要经过四个步骤:动物实验;一期临床实验;二期临床实验;三期临床实验,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你看,同学们, 要是你知道这些知识你就能更快地作出判断啦!
教师提问:所以,同学们,你们觉得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最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是的, 辨别网络信息真假最最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PPT展示:辨别网络信息重在知识积累)
1.找方法 我能行
教师提问:但是,同学们可能会说了,我现在就只是一个小学生,没有那么渊博的知识,要是遇上我不熟悉的网络信息,怎么办呢?最近啊,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则消息就让人很恐慌。这则消息的标题是:《微波炉我准备砸了!生产厂家打死也不会说的秘密》。
(PPT展示信息内容)
微波炉加热食物会改变分子结构,产生新的致癌物和有害物质,国外许多消费者都不用微波炉。
老师平常经常用微波炉热热菜、做做美食,看了之后也很着急,不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你能帮助老师查阅一下资料,辨别这个消息的真假吗?请分小组用手机或平板查阅相关资料,判断真伪,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探究出“秘密”的真伪。
学生分小组查阅关于微波炉致癌的相关资料,然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引导。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告诉我“这个秘密”是假的,我也就放心多了。因为我们好多同学都在网络上查到了“国家家用电器质量检测中心”发布的官方信息。信息指出,只要是合格产品,微波炉产生的辐射和食品安全风险,都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根本不存在致癌说。同学们,你们看,专业的事情是不是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士判断更加让人信服?比如疫情信息要听“疾控中心”以及专家团队的;社会生活信息,要看官方的主流媒体的,如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四川新闻网等,还有就是官方APP,如天府市民云、成都教育等。所以,遇到不熟悉的消息,不要去听“小道新闻”和所谓的“独家传播”,要尽可能在专业的机构和官方的媒体上查询,这才是我们正确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PPT展示课题 “正确获取网络信息 我知道”)
四、传信息 务必真
教师引入:那接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做一个 “传话”游戏吧。(PPT出示“传话”游戏规则)
1.6-7个人一组,每组的第一个同学来抽一张纸条,记住纸条上的话,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2. 第一个同学把纸条上的话传给第二个同学,一个一个传下去。
3. 最后一个同学公布答案,如果答案正确就是优胜小组。每人只能说一遍。如果说多遍或者忘了就主动退出游戏。
游戏开始,学生参与游戏。
教师分别采访传错(对)话的小组:你们为什么到后来把话传错(对)了?这个游戏给了你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
教师追问:你们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因为误听、漏听, 又有一些人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导致信息最后被传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孩子们,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传声筒,我们作为其中传话的一份子,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及时点评引导。
教师小结:孩子们都讲得很好。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从我们自己来讲,一是不轻易相信不确定的消息,更为重要的是,对这种不确定的消息,我们绝不凭主观臆断,去推波助澜。获取真实信息和传递真实信息,是网络时代每一个公民所应遵守的准则。
教师提问:真实的信息传递的是真诚的情感。我们最后来看一段视频,思考:央视的公益广告《礼物篇》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学生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引导。
教师总结: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真实、真诚、真挚的抗疫信息,为赢得抗疫胜利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同学们,在这个网络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时代,我们要知道获取网络信息的多种多样的途径;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拥有一双能辨真伪的火眼金睛;遇到似是而非、自己不熟悉的信息,要懂得寻求专业的帮助。同时,我们更要利用网络平台, 积极传播正能量, 充分展示自我风采!那么, 我相信, 你一定会在这个信息时代,成为精彩而美好的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