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看见那只黑色的羊--高中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预防校园欺凌】看见那只黑色的羊--高中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预防校园欺凌】看见那只黑色的羊--高中班会
01
【课程设计思路】
No.1
课程信息
活动准备:课前问卷调查、课件、作业单。
活动方法:角色扮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讨论法等。
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一课时
No.2
设计理念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中的个体或群体反复、长时间对他人实施殴打、谩骂、侮辱、威胁、讽刺、孤立、勒索钱财等行为,具有力量不均衡性、蓄意性、重复性等特点。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它不仅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造成的心理、精神创伤更是不可弥补的。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为学生种下拒绝校园欺凌的种子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极为重要。
本节课教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了学生眼中的“校园欺凌”,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深度感受校园三种不同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的内心想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校园欺凌没有赢家,在遇到欺凌和看见欺凌时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也让学生意识到欺凌同学的后果,起到警醒的作用。
No.3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挖掘校园欺凌的应对资源及方法,认识校园欺凌的后果和危害。
认知目标:通过OH卡活动及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眼中的“校园欺凌”,通过讲解及案例讨论,感受校园欺凌三主体的内心想法,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旁观者的我们可以怎么做?”“校园欺凌的后果”等问题。
情感目标:学会正确看待校园欺凌,激发应对校园欺凌的信心及抵制校园欺凌的决心。
No.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探讨校园欺凌的成因、应对方式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通过角色扮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讨论法等方式,改变对校园欺凌的错误认识,提高应对校园欺凌的信心及抵制校园欺凌的决心。
02
【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
环节一:导入阶段——初识校园欺凌
环节二:转换阶段——了解定义,认识形式
环节三:工作阶段——感受校园欺凌
环节四:结束阶段——一张纸的实验
Part.1
导入阶段热
1、透过OH卡牌看“校园欺凌”
展示教师精心挑选的“OH卡牌”。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根据你的直觉选出最能代表校园欺凌的一张卡牌,说说你从中看到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自己的选择及感受。
2、看见·校园欺凌
设计意图:通过OH卡及问卷调查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校园欺凌。
Part.2
转换阶段
1、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定义
校园欺凌是在学校管控范围内,发生在力量不均衡的学生之间,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他人进行故意的持续性侵犯,对受害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或财物损失的行为。欺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欺凌者在身体力量上或地位、权力上高于受害者。欺凌是反复发生的;欺凌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会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2、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六形式
设计意图: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何为校园欺凌,通过引导分享及总结,让学生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六种不同表现形式,提高识别校园欺凌的敏锐度。
Part.3
工作阶段
1、讲解“黑羊效应”
一群“好人”无故欺负另一个好人,而其他“旁观者”视而不管的社会现象叫做“黑羊效应”。其中,人们用“屠夫”指代“欺凌者”,用“白羊”指代“旁观者”,用“黑羊”指代“被欺凌者”。
2、心理os小剧场
让学生代入校园欺凌的三主体,体会“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的内心感受。
提问:如果我是(屠夫/黑羊/白羊),我可能会这样想···
3、展示问卷调查结果(略)
4、身为“黑羊”,我们可以(略)
5、身为“白羊”,我们可以(略)
6、身为“屠夫”,我们可能会?(略)
设计意图:通过OS小剧场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校园欺凌三主体的内心想法和感受,通过数据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欺凌的后果和危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提出一些实用性的建议。
Part.4
结束阶段
教师:大家觉得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伤害可以抹去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一张纸的实验(将一张纸揉皱,再将其展开,发现纸的这褶皱无法平复),得出结论:校园欺凌的伤害无法抹去,请自觉抵制校园欺凌。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的实验,具像化学生对校园欺凌伤害的认识,也在其心中种下一颗拒绝校园欺凌的种子。
03
【教学反思】
校园欺凌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给被欺凌者的伤害、旁观者的力量及欺凌者所需要承担的后果。
本课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力图在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体验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力求在学生心间种下一颗抵制校园欺凌的种子,也给正被校园欺凌和旁观欺凌的同学一些对抗欺凌的勇气和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