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兰亭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 “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书圣——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创造了妍美流便、雄逸流动的艺术美。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黄庭坚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 在加上王羲之精妙的书法造诣,使这篇序成为了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教儿子献之练字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一《世说新语·雅量》: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关于“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有关“序跋”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流觞曲水 流觞亭前面的曲水模拟 当年王羲之邀集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 方。曲水全长30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 士们列坐在曲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觞”)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文章的思路自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概括段落大意。明确:第1、2段:叙述宴集盛况(乐)第3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悟(痛)第4段:交代作序目的(悲)全文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感起伏,情真意切。文章的思路乐痛悲叙 盛 宴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 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快乐心境美景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句关于天气的描写,有何作用?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暮春之出”天气的具体描写,上文的聚会如果少了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行文过渡的严密。4、信可乐也这句话有何作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山林修竹 清流急湍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趣六事齐臻,“信可乐也”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人(的内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即幸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那确实是人的最大快乐也。数词活用为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意动用法: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3、4段词类活用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研读第3段,了解作者情感变化。 第三段中,“岂不痛哉!”中的“痛”是什么 意思?作者表现了人生俯 仰的哪些“痛”?讨论:乐或…或…,虽… (但)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当及况死生亦大矣论 死 生痛哉乐忧士大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魏晋清谈之风喜爱某物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厌倦该物时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面临死亡时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1. 生命本体永不满足 (所遇既倦)2. 外在世界流转不定 (所欣已陈)3. 生命本体短暂有限 (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人生忧患的根源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课文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生就是死, 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 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 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 谈玄理之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就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后之视今 犹今视昔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悲夫今古后明 要 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俯 仰 古 今 第四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 一样的情感吗?作者 “悲”什么?讨 论 “悲”古人与己,对“死生亦大”不能“喻之于怀”。 “悲”今人,对待生命又是如此的虚无的态度。悲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读课文而思考: 正因为我们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们“悲”古人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文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一起交流。拓 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