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疑病症案例(附心理治疗方法:交互抑制法)转载/孟令军校 太行心育 2022-07-08 11:05 发表于河南案例:小强是一名高三学生.数月来常觉得头晕眼花,腰酸背痛,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无精打采,注意力无法集中.高考在即,他却经常卧病在床.焦急的母亲带他四处求医,但情况却未见好转,而且做了各项检查,也都找不到有什么异常之处.医生建议他去看精神科.小强却坚信自己得的是身体方面的疾病,而他母亲则以为儿子得的是连医生都检查不出来的怪病,更加担心,也就更加锲而不舍地带他四处求医.最后,他们终于来到了精神科.在仔细询问后,知道了小强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倍感焦虑和消沉.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把握,但父母却对他期望甚殷.在苦闷中,他手淫的次数增加了许多,但短暂的快乐却带给他"自我摧残"的阴影。担心自己得了"肾亏",于是开始觉得腰酸背痛,头晕眼花,越想越担心,结果觉得自己一身是病,治病也就成了比读书更迫切更重要的事.小强是家中独子,父母将他视为至宝.在一岁左右时,他曾因原因不明的发烧住院两个多月,后来虽然痊愈了,但他母亲却认为这个孩子"身体虚弱",也因此特别注意他的健康问题,不仅常给他吃补品和补药,身体稍有些不适,更是忙不迭带他去看医生.上学后,母亲天天给他准备营养和丰盛的饭菜,不准他在外面乱吃东西,因为怕他吃坏肚子;也不准他和同学去游泳,露营,因为怕发生意外.也许是受到母亲观念的影响,小强也很注意自己身体的健康.他经常可以感觉到自己心脏的跳动,肠子的蠕动,及关节处的酸痛.每次大小便都不忘审视尿屎里有什么异状.在他的记忆里,似乎充满了依偎在母亲身边于药水味浓厚的医院里候诊的情景.这种情景不仅让他感到安全,踏实,而且温馨.医生认为小强确实"病了",但并非他想的身体的毛病,而是心理的毛病.分析:这应该是一个"疑病症"的病例.所谓"疑病症",是指一个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功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怀疑某些器官有病,而为此担心恐惧,会主动去寻求医疗帮助.他们所诉说的症状纷繁复杂,常牵涉到身体的很多部位,但有经验的医生却无法从这些症状中获得"可能是什么病"的印象诊断,而且在详细的检查后,通常找不到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因.虽经医生反复说明劝解,但病人仍无法释怀,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有病.患者除了对自己的症状感到忧虑,焦急与关心外,在行为方面还有一些特征:他的身边经常备有瓶瓶罐罐药片胶囊及各种医药书刊,他常是大众保健杂志的忠实读者,在广泛阅读中揣摩自己可能得了什么病,并一知半解地使用医学专有名词及术语;看病是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有些是固定去看一位医生,但次数相当频繁,有些则不断换医生,从这家医院转到另一家医院,没完没了地做各种检查和治疗,而且会妥善保存这些资料。不少患者的"疑病"倾向和早年的生活经验有关.有些研究发现,患者早年罹患某种身体疾病(或所谓的"体弱多病")的比例比一般人高的多,而他们的父母亲也多有疑病的倾向,对身体疾病过度关心,孩子一流鼻涕,肚子一不舒服就紧张得不得了,不停地嘘寒问暖,进补,看医生.这种不当的模式使孩子养成特别注意自己身体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赋予夸张意义的态度.本案例中的小强,有的似乎就是这种经验.另外,"疾病的功能"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自己"生病"了,不仅可以免除职责(读书,工作),还可获得他人的关心(附带收获),结果使自己这种"有病在身"的观念日益强化,因此日后稍不顺心,或别有所求时,就以疑病症状来免除职责或达到目的.小强的坚信自己"有病",固然多少与"肾亏"的错误观念有关,但主要恐怕还是在于他面对高考这个难关.疑病症状不只是用来逃避高考,而且在为自己可能考不上大学找借口――――这都是因为自己"身体有病"造成的,如果"病"好了,他就能克服现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所以当务之急是先把病治好,结果就一再地去看医生,吃药,打针,你说他"没病",他反而不高兴."有病在身"的想法使他免于去面对自己书读不好,无法和别人在考场上竞争的挫败感.治疗:从心理治疗的立场说,治疗此类病人,重点在先满足病人的关心需要,尽量给予安全感,依赖感,使病人获得心理上所需的安全感.尽量避免和病人争论病人所申诉的身体症状,而是帮助病人如何去处理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对于小强,我们应轻淡他所诉的症状,而专心考虑、分析他可能面对的心理困难.其次,要帮助病人去应付那些基本的心理问题.可使用分析治疗,行为疗法.1.分析治疗.帮助病人明了,领悟自己的潜在动机,心理症结,行为根基,从而寻找较成熟的,有效的方法去适应心理生活.本案例中,可通过推测前因后果,重点解释,重温童年旧事等手段帮助小强意识到自己的病状,且不能贪功冒进,应循序渐进.2.行为治疗.要有适当的进度,适当的赏罚,恰当的目标,足够的动机.对于小强,可使用交互抑制法,全身放松法等等,让其逐渐改变这种疑病状态.另外,可以考虑让小强的母亲也接受治疗,因为她也具有疑病倾向,而且她对她的儿子的问题有主导作用.附: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ta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操作过程基本步骤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3.系统脱敏练习:(1)放松。(2)想象脱敏训练。(3)实地适应训练。如对人群、拥挤的人群特别是在人群中被异性触碰后反应激烈,可见人群、异性人群是引起反应的物体。注意事项 :系统脱敏法的关键是确定引起过激反应的事件或物体。但有时较容易看到的过激反应事件并不一定是真正引发心理障碍的原因,所以应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结合“认知调整法”标本兼治。如有个人有异性交往恐惧,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当治疗者不理解致病的真正原因时,系统脱敏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找到了真正的致病原因——身体缺陷导致自卑、逃避、幻想、心理失衡时,对自身身体采用系统脱敏和认知调整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立即取得良好的效果。案例:类似系统脱敏法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据《儒门事亲》载:卫德新的妻子旅途中在旅舍的楼上住宿,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医师张从正(号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几。张从正说:“娘子,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其妇大惊。张从正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张从正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的窗子。妇人慢慢从惊恐中平定下来。晚上又叫击其卧房的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下面以帮助患者克服“惧怕陌生人”心理为例,具体谈谈系统脱敏法的治疗第一,想象自己在拥挤的电梯里、想象自己周围挤满了异性,感到紧张时深呼吸,调节情绪。让她在这种不断的“想象”中,获得对人际交往那种可怕情景的免疫力。第二,在大街上远距离观看异性人群想象自己就在人群中。告诉自己没有人想伤害自己。第三,走在大街上,面对迎面走过的异性,告诉自己“没有人特别留意我,我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第四、在公汽等人群拥挤的地方与异性近距离接触。第五、在电梯中,与身旁的异性有目光接触。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练习,可以纠正惧怕异性,心里紧张的弱点,增强心理的承受力。自我心理治疗下面分别以克服“考试怯场”和帮助“怕水”的人下水游泳为例,具体谈谈两种方法的运用 。1.时间—想象式。将你每次应试的真实感受按时间顺序逐一记录下来。比如:开始复习时、复习期间、 考试前一天、临进考场时、进入考场时、未做试题前、开始做题时等等,记述当时的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按紧张程度不同分成由弱到强的顺序。然后开始运用“脱敏”训练:在充分的自我放松后,读你的第一次记录上的描述,尽量详细逼真地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到有紧张反应时,可用言语暗示“停止紧张”和深呼吸、肌肉放松术等方法压制或减弱紧张,直至镇定自若;再接下去进行第二份记录,依次逐渐训练。最后达到在你回想起初最紧张的情景时也能够完全或接近完全般轻松自如。2.空间—实物式。开始可以在海边的沙滩上行走,继而进入水没脚的深度,然后依次进入水能淹没膝盖、腰部、胸口、颈部的深度,直至最后全身漂浮在水面上。注意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应该稍停一下,直到那个深度不再使你紧张为止,再试着进入更深处。“系统脱敏疗法”可用于自我心理治疗,也可用于对他人的心理治疗,需要指出的是它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疗法,不能代替应付某一刺激所应有的认识、能力、方法与技能。就如不怯场并不等于能考好,“不怕水”并不等于会游泳一样。所以,如果“系统脱敏法”与实际本领训练相结合,效果会更佳。阅读 121太行心育分享此内容的人还喜欢21天镜子练习-开篇我关注的号太行心育不喜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新课程杂志不喜欢太尖锐的观点要不要表达?天悦湾麻麻帮不喜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