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一、溶液的形成1、概念: 分散到 里形成的 的、 的 ,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 、 、【注意】a、溶液一定无色吗?请举例说明b、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3、溶液的质量 = +4、 是最常用的溶剂。 、 也是常用溶剂。如:碘酒中溶质是 ( ),溶剂是 ( )5、当2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量少的为 ,量多的为 。但:只要有水存在,不管水的量是多少,一般水都是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⑴概念: ,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的饱和溶液。若 ,叫做 的不饱和溶液。【注意】这种溶质,意味着不能溶解 ,但还能溶解 。(2)区别:(3)判断方法: 或(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大多数物质:如KNO3】【极少数物质:如Ca(OH)2】(5)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如②在 , 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6)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 溶解 ;溶解放热:如 、三、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S)⑴定义:在 ,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 所四要素:① ② ③ ④⑵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所以】20℃时,25g氯化钠溶于50g水中,溶液质量只能是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②外因:(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5)溶解度曲线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6)溶解度曲线运用①t3℃时A的溶解度为②P点的的含义:③N点为 t3℃时A的 溶液,可通过 , ,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④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⑤除去A中的泥沙用 法; 【过滤】A中有少量B,一般可用 提纯A 【降温结晶】反之:B中有少量A,一般可用 提纯B 【蒸发结晶】⑥t3℃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无晶体析出的有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和B; C ; A判断:分别将t3℃ 时的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0℃,析出晶体质量A>B,对吗?2、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 ①内因:②外因: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20℃时NaCl溶解度为36g,则20℃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⑴用固体配制:①步骤: 、 、 、 ;②仪器: 、 、 、 、 、⑵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 不变):①步骤: 、 、 ;②仪器: 、 、 、 。※ 配制100g 12.6%的氯化钠溶液,发现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有:① ② ③ ④计算:25g的石灰石与100g7.3%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