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主题班会课方案:“川”越百年 路向幸福一活动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今年正是我们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又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决胜的收官之年。而巴蜀大地恰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全力的打造中。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的意义、爱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爱国先爱家,通过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让学生感悟领会巴蜀精神,从而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一的学生热爱家乡但是对家乡的历史与现状了解不够深入,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层思考。学生对国家政党与制度的情感和认知不够,使命感不足,不能很好的从百年征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但学生处于抽象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养成阶段,可以加以引导。基于此,本课选取本地三个典型人物的事迹,采用创设情境、设置合理问题、引导分析、建构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家乡百年的艰辛与曲折,更深刻的感悟百年来巴蜀精神的赓续,从而践行使命。二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巴蜀百年巨变,感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关联,认识百年征程中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幸福美好生活历程。2.行为目标:学会结合国家、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做正确无悔的选择,并以奋斗的实际行动践行爱生活、爱家乡、爱国家的理念。3.情感目标:关注社会问题,践行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发扬人性的真善美,做一个有高度、有宽度、有温度的人。三活动形式观看视频、观看图片、读信、思考发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朗诵。四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提炼。(2)进行问卷调查。(3)制作相关微课、PPT。2.学生准备:(1)红色研学之旅。(2)参与“青春心向党”的摄影展、黑板报、手抄报等。(3)观看《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影视剧。五设计思路“川”越百年 路向幸福一、幸福路在何方?(信仰之光)王右木事迹二、如何迈向幸福路?(奋斗之路)两封特殊家书(无数人缔造了国家的强大)悬崖村的脱贫奇迹(强大的国家不放弃每个人)三、幸福一直在路上......(复兴之志)朗诵:百年峥嵘路 永续巴蜀魂六活动过程环节一:导入课前预热:播放百年党史微课《初心 苦难 辉煌》教师导入:同学们,李老师班上有59个拿着画笔的学生,今天委托我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这些画作的主题是庆祝建党百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周年庆,也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你们知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教师小结:在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隆重宣布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见证了如此伟大的时刻。那么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巴蜀大地又该如何迈向下个百年呢?教师过渡: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而巴蜀大地恰是一片红色革命热土。李老师来自齐鲁大地,生活在这里才发现巴蜀人民比它的秀美山水还要有魅力,我常常在想,巴蜀人民对生活的热情来自哪里,当我走进这百年征程,我似乎得到了启示,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百年,共同解锁幸福的密码。展示:标题(“川”越百年 路向幸福)设计意图:通过建党百年大事和老师的真切感受让学生关注到当下,进入本节课。环节二:幸福路在何方?教师引导:先让我们通过照片百年前巴蜀人民生活。展示:百年前生活影像学生:观看视频并感悟百年前人民生活的穷困、生活的麻木。教师小结并过渡:穿越百年,沧海桑田。苦难的巴蜀人民,他们的幸福路在何方呢?就在万念俱黑时,一股新思潮让人民看到了希望,而带来这股新思潮的就是这个人。展示:幸福路在何方?(小标题)、人物简介学生:观看王右木生平事迹。教师讲述:王右木是巴蜀大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短短5年的革命生涯给人民指明了幸福的方向。他所创办的报刊敢于披露社会黑暗遭到封杀,但未阻止他的脚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王右木以高师及其附中为阵地,组织青年行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被这股思潮点燃,高师毕业的学生回到家乡任教,又影响了一代青年。农民和工人也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也在思考这个国家的未来。正所谓,人民有了期待,国家就有了未来。展示: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成员的行动学生:观看并体会百年前读书会青年的努力。教师设问:迷茫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为何最终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学生:思考回答,其他同学适时补充,教师点评。教师小结:同学们,如果有人能为毫无相干的你付出生命,难道这样的人不值得信任吗?如果有一个政党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难道这样的政党不值得信任吗?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党的初心与使命。正是这条思想信念之路为巴蜀人民的幸福指明了方向。教师引导:而这样的道路早在百年前就被王右木旗帜鲜明的提出来,这是珍藏在成都档案馆的孤品,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示:《人声》报刊刊词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党的初心与使命,能够从师长身上汲取力量。展示:百年风云人物教师小结:川大附中的学生在时空跨越中更能感受到前辈的精神,进而树立远大理想。正如杨尚昆曾说,在高师附中的学习为他指明了奋斗一生的方向。信仰之火一旦被点燃就不会熄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又一个王右木持续不断接力下去。百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在巴蜀大地立下壮志,走出巴蜀,在中华民族峥嵘历程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设计意图:以王右木为切口了解百年前巴蜀大地的信仰,认识巴蜀大地在新思潮的传播上走在时代前沿,感受百年前党的初心和使命,明白青年人要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肩负重担,特别是作为川大附中的学生更应该感受到这样的跨时空情愫。环节三:如何迈向幸福路?教师过渡:信仰的力量有多强大,不仅仅从百年的征途中这些闪亮的名字带给我们的震撼,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平凡人,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初心。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走进下一个主人公的故事,他叫孙剑明,要想了解他的故事,我们先来听一听两封特殊的家书。展示:两封家书学生:两个同学读信,其他同学聆听并体会孙建明身上品质。教师设问:那听了这两封家书,说说孙剑明如何对待这份工作?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时点评。教师讲述:可以看出兄弟之间天人相隔,其情愫令人感动。孙剑明参军时候是成都七中的一名学生,当时很多同学报名,但听说是去修成昆铁路,很多人打了退堂鼓。为什么呢?孙剑明信中提到这条铁路是成昆铁路,从设计到通车历时18年,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它创造了18项中国之最,13项世界之最。它要经过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的西南高山沟壑,其艰难程度语言无法描述,一路建设了991座桥梁,427座隧道。当时这个工程有多伟大,牺牲就有多悲壮,1096公里,约35万人筑路,每500米就有一个战士倒下,沿线留下20余座烈士陵园。许多像孙剑明一样的战士永远的留在了这条铁路上。展示:成昆铁路信息学生:了解成昆线建设的艰难程度。教师讲述:这是全家的最后一张合影,孙剑明牺牲后,组织找到年迈的父母,询问有何困难,父母的答案令人倾佩,一个儿子没有了,还有两个儿子,随即把两个儿子送到他所在的连队完成未竟事业,继续为国修路。而孙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毅然选择了铁道兵,三代人的选择,三代人的接力就是对初心最好的践行,对幸福生活最好的表达。成昆线的感动不止于此,它是不可攻克的沙马拉达隧道,耗时8年,以1公里牺牲21人的生命代价铸就不朽,同时也用8毫米的误差创造了技术的奇迹。它是血肉之桥的龙骨甸桥墩,今天看似普通的桥墩却用数位战士的血肉铸就,直到今天火车经过这里都要鸣笛30秒以敬畏亡灵,时刻告诉他们,今天大桥安好,铁路畅通。它是浮漂隧道的孟兴石,隧道的塌方让全排人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这里,而唯一幸存者孟兴石却用47年的坚守来守护他们和这条铁路直至生命的终点。展示:成昆线上感人的故事学生:聆听感受铁道兵的悲壮故事,领悟信仰下人们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教师设问:同学们,有人说成昆线已经不仅仅是一条铁路,你觉得它是什么路?理由是什么?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评。教师小结:不同的人对这条铁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变的是成昆人对幸福生活的追寻与缔造。他们无悔选择,用奋斗、奉献来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用担当来履行为国家谋复兴的使命,这样的初心因践行而永恒,使命因担当而伟大。展示:答案提炼 、“三区三州”部署教师过渡:百年征途中千千万万平凡人奋斗一生铸就了今天国家的强大,而强大后的国家也从未放弃每一个人。让我们来到2021年,今年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三区三州”更是硬仗中的硬仗,习总书记提到凉山州就是一块“硬骨头”,为此,2018年,中央针对“三区三州”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了作战图、时间表。为了打赢这场硬仗,就有一位85后青年帕查有格加入到扶贫一线,而他要去的地方连当地人都不敢去,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展示:帕查有格和悬崖村视频教师引导并设问:2016年的一篇报道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短短四年时间,悬崖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人说悬崖村因媒体报道才会最终实现脱贫,你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评。展示:答案提炼、四川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教师小结:悬崖村的脱贫是合力的结果,他们共同缔造了幸福的奇迹。但悬崖村并非个例,而是众多脱贫奇迹中的一例,省委书记彭清华今年四月份隆重宣布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巨大胜利,这份满意的答卷是百年来奋斗的结果,兑现了百年前党对人民的承诺。教师设问:穿越百年,巴蜀人民在奔赴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展现了哪些闪光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时点评。教师小结:穿越百年,虽然时代在变,但是这样的基因深深的融入到了一代又一代巴蜀人民身上,这就是百年不变的巴蜀魂,也是我们继续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设计意图:用两个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巴蜀人民在追寻幸福美好生活征程中的行动,它是挥洒青春的奉献,是砥砺人生的奋斗。通过百年成果让学生能够对国家的制度和政党充满自信,对巴蜀人民苦难百年有深刻体会,领悟巴蜀魂。能够结合国家、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个人价值观,并以奋斗的实际行动践行爱生活、爱国家的理念。并不断完善人格,使学生树立至善至美的温情人性意识。环节四:幸福将一直在路上......教师过渡:如果说追求幸福是千千万万人慷慨一生在做的事情,那不断提升每一个中国人追求幸福的能力就是国家矢志不渝的决心,而中华民族迈向美好生活的脚步也将一直在路上。百年前《人声》报在苦难时期铿锵有力的发声,50年前,孙剑锐在见证一群20来岁的小伙子喊着口号铸就不朽,那今天的我们,就以庄重的誓言立复兴之志。展示:《百年峥嵘路,传承巴蜀魂》学生:朗诵教师小结:下一个百年目标,让我们共同为未来蓄力!设计意图:情感升华,对本节课的内容内化于心,爱生活、爱家乡、爱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志蓄能。七班会后延伸教育活动为了巩固教育的成果,使学生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深入心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撰写心得,并与学生不断交流;2.利用美术班优势,开展一次“党史在心中”的绘画比赛;3.邀请老红军战士进班等。爱生活、爱家乡、爱党、爱国是一件永恒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走下去。八班会反思设计亮点:1.以幸福路在何方?—如何迈向幸福路?—幸福一直在路上......为明线,以信仰之光—奋斗之路—复兴之志为暗线贯穿全课,立意明了、线索清晰;2.选取巴蜀大地的人物,具有亲近感,容易感受跨时空情愫,加深对家乡的热爱;3.立足学情,创设丰富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巴蜀精神,不断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制度自信,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奋斗不息的姿态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节课从宏观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巴蜀百年征程中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幸福美好生活历程,进而以奋斗的实际行动践行,实际效果还需要在课堂中、课堂后进一步落实巩固。九板书设计“川”越百年 路向幸福一、信仰之光二、奋斗之路三、复兴之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