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案例 信息化背景下个体到群体的教育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教育案例 信息化背景下个体到群体的教育 素材

资源简介

高中教育案例:信息化背景下个体到群体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技术的改革,很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都是手机惹的祸
高三刚开学的第一天早上,我便接到一个电话,刚拿起电话就听到一个焦急的声音传来:“老师,您能不能帮个忙,把我孩子的手机收了呀,我给他藏起来他总能找到。现在高三了,孩子再不努力就晚了啊......”原来是班级里一位男生的妈妈因为过度依赖手机但苦于无计可施而忧虑。这位焦虑的妈妈接着给我讲述了孩子目前沉迷于手机的状态——暑假期间几乎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他一定要带上手机,因为很多课堂重点他想通过网上的视频课巩固、语文和英语学科需要查找翻译资料、理科不会做的作业题需要软件“扫一扫”开阔思路,还要刷微博关心社会的时事,最重要的是因为每天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必须要在网上“冲浪”放松自己,比如听音乐、打游戏。总之有很多理由宣称自己必须使用手机。而家长认为他并不需要一直使用手机,而且他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玩网络游戏、浏览无关网页或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一旦提醒他放下手机,他就会非常不耐烦地说:“我在用手机写作业,难道作业不写了?你不也是总拿着手机?”家长只能趁孩子睡觉时,悄悄地藏起来,但孩子总能在第二天找到或者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又“冒”出来一个手机,而且每一次必伴随一次争吵。因为手机,整个暑假充斥着烦躁、紧张和不安的家庭氛围,家庭大战一触即发。
二、矛盾范围扩大化
听完家长焦虑的自述,我找到学生询问暑假生活的情况。学生还没说几句,七尺男儿眼泪啪啪往下掉,“我也不想和她吵,可是她总不理解我、看我不顺眼,我用用手机怎么了?班上这样的同学还很多,为什么别人的家长不会干涉?他们在家还不是一直抱着手机,凭什么只说我?!......”听到“班上这样的同学还很多”,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孩子们的暑假生活都和手机形影不离?我首先安抚了学生的情绪,接下来以《我的暑假生活》为题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侧重了解手机使用情况,当天统计问卷。结果发现这样的冲突不止在一个家庭出现,而是群体学生家庭的问题:虽然暑假前老师一再引导学生和家长做好手机使用和管理工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仍存在不少分歧,常常因为手机引发家庭内部矛盾。虽然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的规定主要针对学校手机管理,但如果家长对学生手机的管理不到位或空白,一定会减小学校手机管理的效果。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落实学生手机管理还是要从手机使用者——学生方面入手。
三、矛盾背后的原因
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家长限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手段又往往引发亲子冲突。表面上是家长教育手段失灵,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可能是多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比如:
1.学生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问题。从家长的描述中可见这名学生对手机使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用,并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学生长时间持续使用电子产品很容易沉迷网络,甚至会引起身体疾病,而学生却完全不自知。
2.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家长由于担忧孩子的前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试图用“藏”的办法禁止手机使用,显然会引发正处于青春期、迫切需要独立、尊重的高中生极大的反感与不满。家长急切地关注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用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去改变另一个不恰当的行为,反而适得其反。
3.信息化社会在快速发展,在学生管理与教育过程中关于电子产品正面影响的宣传甚少,而特别强调其带来的弊端。这些宣教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一味地负面宣传会加大青春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探索矛盾解决之路
任何一个青少年都不是单独地、被动地面对家庭和学校和社会环境,他们有自己的同伴群体,因此借助学生群体的力量解决学生普遍性的问题。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如何帮学生减负又能解决由手机引发的家庭亲子矛盾?我采取“番茄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及行动过程中反思手机的合理使用,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整个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记录周末在家手机使用情况;第二阶段,学生周末在家体验没有手机陪伴时的学习状态。每周五学生轮流分享周末情况,整个活动过程持续约两个月。
第一阶段:我向学生介绍了一种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钟”。一个番茄的时间是工作25分钟之后,休息5分钟。充分利用创造最大的心流时间与潜意识推理,提升专注力,克服外在和内在的打扰,甚至也规定了每4个番茄钟结束后进行大休,时间为15—20分钟。当然,在番茄时间里,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打断,顺其自然如实记录就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工作”内容修改为“任意你想做的事情”。学生带着好奇和兴奋盼望着周末的到来,拟定好计划,将周末时间划分为无数个番茄时间。结果很多学生在交流中提到“无论用手机做什么事情,总会超出自己番茄时间,或者番茄时间被打断,无法达到心流的状态,感到很有挫败感”。有些学生甚至提到“只要手机存在于视线之内,自己的注意力也会受到干扰”。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番茄时间记录,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对手机的利弊有了一定客观、理性的认识,学生普遍承认手机确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时有部分学生也开始思考我们是否每时每刻都需要手机和网络?
第二阶段:召集有以上思考的学生,尝试在每周末固定一段时间里不用手机和网络,同样利用番茄钟做好记录。有部分学生还尝试说服父母在周末关闭手机,享受没有手机和网络打扰的家庭一小时。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尝试,到最后班级有80%的学生和家长参与了挑战,很多学生表示刚开始限制使用时不太习惯,但屏蔽手机和网络后,番茄时间的效率非常高,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沉浸在学习的幸福中。当他们在家庭中看到家长也不玩手机时,尤其感到开心,父母与孩子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包括那位焦虑的母亲和委屈的孩子也是参与者之一,使用手机的行为也呈现减少的趋势,家庭矛盾也缓和了不少。
反思教育
整个过程受一位焦虑母亲的启发开始,但自始至终没有仅仅关注一位学生,而是将学生的问题放到同伴群体中、所处的家庭和社会情境中来解决。把教育对象从一个人转换到一个群体,从一个特殊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转换到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引导和干预,通过学生长期的切身体验深化认识,利于学生的自省和自我教育,这样就能实现教育的持续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