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教育案例: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故事是修正经验和指引判断和行动的基础。——萨宾《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助力自己的教育工作,并反复教导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德育故事,他说:“亲爱的朋友、年轻的教育者,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一个聪明好学、富有想象力的人,如果你想使他的心灵对他人的各种细腻的思想和感情产生敏感性,那么,你就要用美丽的语言、好的思想去培养、唤起、激励和启迪他的智慧。而祖国语言的美及其魅力,首先是通过童话显示出来的。童话是思想的摇篮。”在我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人生成长历程中,我始终坚信故事能够让人自然和谐的去理解抽象的德行要求并有可能使其内化为自我的个性品格。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会不由自主的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解决班级中棘手的现实问题,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一、用故事敲开青春的心扉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始终期待能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共进,包容谦让的氛围。但,理想往往经不住现实的试探,现在我所带领的七年级七班就在进校的第一次集体生活中给我送来了下马威。在我们学校,七年级入校后就会统一前往校外基地参加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军训活动,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让他们有途径抒发和记录军训生活的点滴,我要求学生用日记记录他们的军训生活,从第三天开始,有好几篇日记都提到了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蓝眼镜”和“贝姐”说“军训班长”坏话,并联合寝室里的其他女生孤立“军训班长”。这件事情让我瞬间警觉,因为无论是对于后续班级建设,还是被孤立同学的心理冲击,这件事情都将后患无穷。于是,一方面,我立即找到“军训班长”交流谈心,肯定她的工作表现并鼓励她继续坚持原则,大胆管理。一方面通过走访了解,细致观察,个别交流等方式,迅速锁定“蓝眼镜”和“贝姐”的真实身份,在我“狂风暴雨”与“微风和煦”相交,情理兼顾的教育下,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找到班长道歉,这场班级内部风波才得以平息。但我却始终如鲠在喉,这件事本生的起因很小,就是这两位学生对班长积极态度的一种对抗。但是他们选择的方式却让我嗅到了校园霸凌雏形的味道。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会有自己处理问题,发泄情绪的独特方式,未来三年,若这种方式在班级内部被效仿的基数增大,次数变多,必定会出现无法挽回的结果。于是,在我大脑中突然跳出了我曾经所看到的一则故事《福气银行——一份厚道一份福》,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倡导彼此尊重,谦逊有礼,注重生活中点滴善意的积累。当我利用军训间隙向全班通报完近期班内各种事情后,就自然的与学生分享了这则故事。故事讲完后,学生们都沉默了,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他们的反思,读出了他们的懊恼,读出了他们“与人为善”的坚定。他们的这份顿悟,让我清晰的感受到了班级氛围的变化,尝到了情感互动的甜头,至此,我开始正式踏上自己的故事之旅。后来,据很多学生说,在那么多个故事中,这是让他们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的一个故事。“今天的你,又有几份厚道进账呢?”这成了我们班许多学生常常自省的一句话,他们始终坚持着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热心的人,做一个受大家欢迎而认可的人。二、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随着时间的推进,讲故事逐渐成为了我在班级进行德育实践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故事素材,我发现同样的德育要求、原则、规范等内容,通过故事分享的方式来传递给学生,更能够让他们感到亲切、信任,内心乐于接受并主动与自身言行相链接,激发出自我改变的能动性,进而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于是,我开始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着每周固定分享2-3个故事给学生,将叙事和析理相结合,及时组织他们现场讨论,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剖析故事背后的道理,并要求他们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激励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推行班级公约和班级担当的制度之前,我给他们分享了《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故事,明确向学生表达了“每一个‘你’都很重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给别人添麻烦,那么‘家则成家,国以为国’”的道理。学生从故事中深刻感受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他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瞬间觉醒,纷纷将班级建设作为自我分内之事,开始踊跃表达“我们可以怎么做”的愿望,于是条款众多的《班级公约》和责任心要求颇高的《班级担当制度》顺利的成为了他们的行为自觉。当我发现班上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不高时,我及时与他们分享了《乞丐的命运》的故事,并与他们一起探讨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以德育作业的方式要求他们进行自我目标的制定。当我从他们的德育作业中发现他们无法对自我目标进行清晰认识时,我又和他们分享了目标系列的第二个故事《每次只追前一名》,引导他们得出“从最近的目标开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并要求他们再次完善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当他们的各种目标越发清晰准确后,我和他们分享了目标系列的最后两个故事《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引导他们排除干扰,学会节制,学会取舍,努力实现目标不放松。从他们一次又一次自我目标体系塑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每位同学的成长,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故事的认可与依赖。此后,他们亲切的将这些德育故事称作“睡前故事”。我想,这个称呼并非因为故事催眠无趣,而是这些长长短短的故事让他们找到了小时候躺在妈妈怀抱里听故事时的温暖和放松。如今他们常常吵着闹着要听我的“睡前故事”,这也让我更加坚定,要将“讲故事”进行到底。三、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希望是被肯定。金盛华教授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也谈到,当个体的自我价值定向体系处于暂时稳定的状态时,自我价值支持资源越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越积极,并会向内表现为更为肯定的自我概念,向外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尊和自信的特点。因此,学生对于“故事”的旺盛需求,不仅是因为他们从故事中感受到了美德力量所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是在以故事为媒介的价值传递中体会到了生命的顿悟。当我将《福气银行》分享给他们时,他们不由自主的沉默思考,他们在思索善良与幸运的联系,理清助人和助己的关系。我想,这种豁然开朗般的情感升华应该就是顿悟的呈现方式,而每一次故事分享后的这种顿悟,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内省,而促进他们的主体发展,并外显于他们行动之中。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希望做一个有“故事”的人,通过那些从生活中、教育实践中积累的故事去引发学生富有哲理的思考,从而有效达成他们自我教育的目的。我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在倾听中、在思考中、在讨论中、在实践中去发现更好的自己,收获更好的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