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课 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课 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素材

资源简介

心理课 | 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10月24日,直播带货NO.1李佳琦开启了双十一的序章。当日,仅在李佳琦直播间的在线观看人数就多达千万人。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临近,不少人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购物节中大展拳脚。但或许,双十一带来的并不只是购物的快乐,还有各种愁绪和焦心。
明明心里都明白“不买立省百分百”的真理,可是这手怎么就不受控制呢?
前脚踏入双十一,后脚踏入吃土机,馒头榨菜矿泉水,面包泡面火腿肠,从此以后便是“凡是5块钱以上的活动都不要叫我”。
那么,如何在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广告中保持冷静呢?商家诱导人们进行消费背后的心理学是什么呢?
本节课就将结合活动和具体事例,向给同学们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学。
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1
课程信息
适用学段:初中
课程课时:2课时(80分钟)
2
设计思路
通过活动和具体事例介绍双十一等购物节背后的心理学效应,用易于理解的事例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学。
帮助学生了解商家引导消费者冲动消费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引导学生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学会理性消费、合理消费。
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冲动消费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理性看待各种营销策略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养成理性消费的思维。
情感目标:避免“情绪上头”的冲动性消费,在消费时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
行为目标:学会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养成理性消费、合理消费的行为习惯。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冲动消费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在消费时避免“情绪上头”行为。
难点:在做出购买决策时识破商家诱人的话术,不被商家牵着鼻子走,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养成理性消费的行为习惯。
5
课程准备

6
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计
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01
课堂导入——决战双十一模拟试卷(10min)
让同学们完成在8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份“决战双十一模拟试卷”。
2. 引入今天的课堂主题——探寻消费背后的奥秘,必备《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02
指南一:不花不该花的钱(15min)
1. 警惕掉入“沉没成本”的陷阱——沉没成本:结合茶颜悦色的集点活动,介绍沉没成本的概念和表现。
2. 不买立省百分百——损失厌恶心理:通过一句反映了大多数人真实心理的话,引出损失厌恶心理的概念和表现。
3. 整合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心理,说明其本质上说的都是消费者不愿意失去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而这往往会造成“越不想要失去,越容易失去”的局面。
03
指南二:不被利用人性弱点消费(15min)
1. 不要越是买不到,越是想得到——稀缺效应:呈现小美的例子,通过事例说明稀缺效应在生活中的表现,并对稀缺效应的概念和原理进行介绍。
2. 通过“限时限量”的营销方式,进一步介绍大脑的奖赏机制在我们消费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3. 远离无法拒绝的甜头——互惠效应:呈现小琳的例子,通过事例说明互惠效应在生活中的表现,并介绍互惠效应的概念。
4. 为了鸟笼买个鸟到底值不值——鸟笼效应:通过一则小故事引出鸟笼效应的来源,进而介绍鸟笼效应的概念和表现。
04
指南三:不要上了价格的当(25min)
1. 浮动价格,先高后低——锚定效应:给定情境,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进而介绍锚定效应的概念和表现。
2. 中间的也不一定是最万无一失的——中间值效应:带领学生重新体验消费时的场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中间值效应的介绍,并介绍其表现。
3. 这钱花的值——心理账户:通过提问和事例相结合的方式,引出“心理账户”;通过老王爷爷的例子(选自《半小时漫画经济学:生活常识篇》),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账户,明确其概念和表现。
4. 这钱花的值——口红效应:通过心理账户引入具有相似消费心理学原理的“口红效应”,即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收入降低,但是买口红的钱不降反升的经济学现象。
05
《双十一防剁手指南》(15min)
1. 总结梳理两节课中介绍的全部消费心理学效应
2. 由理论到实践,带领学生回顾试卷的最后一道题,判定自己的所列出的消费品是否属于理性消费,向学生介绍一个明确的购物清单对于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3. 教师总结,当我们意识到商家利用消费心理学来做促销做活动的时候,除了制定明确的购物清单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性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