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课 不做“待宰的羔羊”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课 不做“待宰的羔羊” 素材

资源简介

初中心理课 | 不做“待宰的羔羊”
近期,一款微信游戏小程序“羊了个羊”在网上爆火,不仅几次登顶微博热搜榜单,还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站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许多人为了通关,不惜玩到凌晨4点,甚至还有人售卖该游戏的通关攻略。
其实,“羊了个羊”让人“上头”的背后,不单单是简单的商业思维,更是利用了许多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效应也经常会被各种软件开发商运用到产品的设计上去。
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可以了解这些“瘾”背后的心理规律,就更利于他们做出改变来积极应对,从而从源头上起到“防沉迷”的效果。
不做“待宰的羔羊”
1
课程信息
适用学段:初中
课程课时:2课时(80分钟)
2
设计思路
通过介绍“羊了个羊”游戏背后体现的心理学效应,帮助学生了解游戏背后的运作思维和心理规律,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应对,从源头上起到“防沉迷”的效果,并能够将游戏诱导人上瘾的心理机制运用到学习中去,从而导向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游戏吸引人的原理和心理规律,正确认识和看待游戏。
情感目标:解除或消减“游戏瘾”,避免“游戏上头情绪”,体验“学习上头情绪”。
行为目标:防止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让学习像游戏一样上瘾。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游戏吸引人的原理和心理规律,在游戏时防沉迷、防上瘾。
难点:解除或消减“游戏瘾”,防止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将游戏诱导人上瘾的心理机制运用到学习中去。
5
课程准备
箱子、黑色球、白色球、记录表
6
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计
不做“待宰的羔羊”
01
你是哪只羊(10min)
1. 通过谜题导入课程,介绍“羊了个羊”的游戏规则,邀请玩过该游戏的学生分享感受。
2. 呈现视频和羊了个羊的表情包,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内容。
02
羊群效应(15min)
1. 介绍羊群效应的概念和表现。
2. 通过羊群效应在生活中的实例,介绍羊了个羊是如何体现羊群效应的——领头羊与陪跑羊。
3. 总结羊群效应的启发和解决之道:先发制人,成为领头羊才能获取先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做决定……
图片
03
从众效应(15min)
1. 在作答3道题目的过程中体会从众效应的影响,引入从众效应的概念和表现。
2. 通过从众效应在生活中的实例,介绍羊了个羊是如何体现从众效应的——所有人都在玩,我不玩就out了。
3. 总结从众效应的启发和解决之道:人多不一定对;要有自己的态度和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大流……
04
赌徒心理(15min)
1. 通过当堂的猜黑白球小游戏,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赌徒心理的影响,进而引入赌徒心理的概念和表现。
2. 通过赌徒心理在生活中的实例,介绍羊了个羊是如何体现赌徒心理的——下一次我一定能赢。
3. 总结赌徒心理的启发和解决之道:不要被利欲熏心;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要为了爱好做一件事,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去做一件事……
05
羊了个羊背后,远不止这些(10min)
1. 竞争心理:让游戏从单机变成竞争排名,从而使用户产生虚假的集体荣誉感。
2. 分享机制: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通过分享或观看视频来获得三张机会卡;在游戏结束时,页面上也会呈现有点儿诱导性的文案刺激,在这样赤裸裸的挑衅之下,也会增加玩家分享给朋友吐槽的几率。
3. 积极反馈:在不经意间提供给玩家了一个积极反馈,让我们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并乐此不疲地持续闯关。
06
让学习像游戏一样上瘾(15min)
1. 总结梳理两节课中介绍的全部心理学效应。
2. 由理论到实践,通过观看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怎样让学习像游戏一样上瘾。
3. 教师总结,学习是一件比游戏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也许我们现在觉得学习很无聊,但一个个知识点不正像游戏层层变难的关卡一样有趣吗?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我们也可以看一下up主帮我们总结的“学习世界通关秘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